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让他们爱上数学课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平时老师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数感。第一,探索生活中的数感很重要,数感来源于生活。比如上体育课,参加跑步训练,感受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去超市看,称重,称各种蔬菜,水果,便士硬币,感受实际重量100克,1公斤,10公斤,1克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既能启迪学生的数感,又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小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充满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自己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比如学习10以内的数时,学习“1”时,请学生说出“1”在现实生活中表示什么。学生举出:1本书,1只鸟,1棵树,1根棍子,1个国家,1颗葡萄,1串葡萄,1捆棍子。然后,教研区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都是全新的。一捆有多少根?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代表1个个体(1支)或1套这样的个体(1支);它可以表示非常大的对象(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非常小的对象(1个葡萄)。就是在很多里面渗透了“1”和“1”的思想。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样就成功地发掘了学生在生活中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第二,在课堂上培养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经验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对对数的理解,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比如讲“升和毫升”时,要求学生看刻度,说出练习中水的体积。图片显示,一个量筒装1000 ml水,另一个量筒装200 ml水。总数是多少?看了图,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说1升200ml;有的说1.2升;有的说1200ml;有人说1和1/5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达同一个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是否正确。描述也表示一张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小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学生建立了分数、小数、整数之间的关系,知道可以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数感。三、比较中数感的发展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既是理解数的需要,也是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多、少、多、少、几倍的理解,从而发展数感。比如在大数估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试着估计一张报纸有多少字。一叠纸有多少张?一把有多少瓜子?学校里有多少学生?体育馆里有多少座位?全校学生人数和体育馆座位数有什么关系?估计的时候很少有同学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意识地把要估计的数分成几部分,数出其中的一部分,然后看这个大数等于1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计这些大数。学生在比较一份的数和大数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是小数的几倍,了解大数的数,了解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种估算训练中,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能够看到生活中的事物,迅速与数字建立联系,认识到数字的大小和数量的实际意义,对数感知能力也将逐步提高。因此,当学生对对数有了初步的体验后,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加深对对数的理解,认识到数的大小和差别,能够用小数感知大数,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进一步发展数感。总之,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方法有很多。只要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发现、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人。小学生有很强的数感,这对于小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数学意义重大,会让学生在数学王国里有更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