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交通文化论文题目
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
王海源
日本古代的楚辞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楚辞传入日本,迁至安图。桃山时代。第二阶段是江户时代。这一阶段的代表研究者是西村石彦,他对楚辞的研究可谓细致入微。我们研究楚辞,不仅要从中国诗歌的角度来研究,还要从外国的角度来看外国学者是如何接受楚辞的,并给出自己的解释。把两者结合起来,也许能看出一些问题,更清楚地看到楚辞在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播和接受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楚辞研究“楚辞”
日本楚辞研究是“传统汉学”和“中国学”的一个分支。在《日本古代汉学简史》一书中,伦明藤井对日本各个时代汉学的特点解释如下:在古代,汉学的受众主要是贵族,学习方法主要是吸收和模仿;中世纪汉学的受众主要是僧侣,他们正处于消化和研究中国文化的阶段。近代以儒家为主。这一时期,日本学者能够自由运用中国文化,并将中国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近代以来,日本学者以研究者的视角看待中国文化,并将这种认识提升到科学、客观、学科的高度。
作为日本汉学的一个分支,楚辞研究的发展轨迹自然与整个日本汉学的发展轨迹大致相同。如果分大的阶段,日本的楚辞研究和整个汉学一样,应以明治时代为界分为古代阶段和近代阶段。
一个
中国的经典是什么时候传到日本的?一般来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典籍最早传入日本是在申英时代,依据的是日本的《史记》和《日本国秘》中的记载。
楚辞何时传入日本,确切时间难以考证。根据武二贞子的《楚辞研究》一书,古代统治皇帝圣德太子于604年3月颁布的《十七条宪法》大概可以被认为是最早受《楚辞》影响的日本文学。十七条宪法第十条说:“不可怒而弃怒,不可怒而不从。人各有心,各有所愿。如果他是,我不是,我也不是。我不会圣洁,我不会愚蠢,我会做一个普通人。”(1)“人各有心,各有所念”这句话,被认为是受《九章怀沙》中“民生各有喜怒哀乐,他人善修”“人各有所喜,人各有所恨,此方独一”和“民生各有定数”的影响。(2)《十七条宪法》第十四条说:“不可嫉妒”,“待圣人千年”,其中“嫉妒”一词被认为是出自《离骚》。稻见贤一郎在《日本楚辞预研史回顾》中提到,《写书杂记》中有关于楚辞的记载,收录于《日本大古籍》第一卷:《离骚》三卷十六卷。田萍第二年七月四日,高楼甚至被染红。稻见贤一郎认为,“这里所谓的《离骚》,不用说,指的就是《楚辞》。田萍二年,公元730年,唐玄宗十八年。这就是日本记录楚辞的开始。”(3)岩友藤野也写过一篇文章,说明《楚辞》对《怀风藻》和《日本秘书》有影响,写于7世纪。(4)
平安时代和藤原佐助在公元891年前后编纂了《日本图书目录》,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中文图书目录。这本书里有六种关于楚辞的作品。
此外,比藤原佐助编纂的《日本图书目录》稍早一点的,还有叶紫·甄珍撰写的《密室简报》。书***1000卷,写于公元831年。这是日本最古老的一种书(中国书里的东西都是分门别类编的),可惜这本书今天只有2本,不然应该能得到更详细的关于楚辞在日本传播的信息。
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诸多交往。日本文化以自己的原生文化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大量中国文化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典籍的介绍上。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日本的传播是通过百济实现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公元285年至公元653年是朝鲜汉学在日本的时期,因为在此期间,日本多次派学者到朝鲜或要求朝鲜派儒学博士到日本。直到日本开始大量派遣使节来华,才是日本汉学的中国时期。日本神田光一郎在他的《鸟之奈良时代的中国研究》(5)一书中认为,中国知识传入的时间应该是天皇七年百济大夫丹羽次郎来到日本,第二年五经大夫韩高茂来接替丹羽次郎的时候。平安时期(794-1184,相当于中晚唐到南宋)是日本社会的封建时期。这一时期,日本皇室大力提倡学习中国文化,多次派使节到唐朝学习。整个贵族阶层都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比如平安时期的著名学者银豹敬三在《驰·乐庭》中写道:“饭后入东阁,打开一本书,与古圣先贤相见。夫君和汉文帝是不同世代的主人,他们善于拯救和保护人民的安全。唐为异代之师,其长诗归佛。晋代七贤是不同世代的朋友,他们以自己的身体和隐居的志向生活在朝鲜。鱼雨是一位睿智的大师、老师和朋友。一日三次,一生三次。”(6)遗憾的是,从现有资料无法得知日本学者是否研究过这一时期的《楚辞》。
据我们所知,真正意义上的楚辞研究应该是从江户时代才开始的。据日本学者石川佐雄先生统计,江户时代与楚辞有关的“再版”和“和谐版”有70多种。“和谐刻本”是指日本古代抄写的中国书籍,是中国书籍在海外传播最活跃、最发达的体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山本和正平本。
这一时期日本学者之所以重视楚辞研究,与德川幕府将儒学尤其是斋藤优子定为官方研究密切相关。所以日本学者把江户时代的儒学称为“宋学”。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江户时代的学者藤原启治创立的。江户时代最早再版的《楚辞》是朱的《楚辞注本》,《楚辞注本全集》于庆安四年(公元1651年)在京都村上平乐寺出版。这是《楚辞》最早的注本,由藤原启治注成。
中国的典籍传入日本后,由于语言文字的差异,只有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有深厚认识的学者才能阅读中国的典籍,从事研究。宋学传入日本后,日本学者了解中国典籍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于是出现了“汉籍和训”的方法。所谓“汉纪和训”,其实就是把“中文直读”改为“中文翻译阅读”,即在中文原文上按照每个汉字的训诂意义标注日文假名,让不懂中文的人也能读懂。《汉纪和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典的普及。
《楚辞集注》将朱的《楚辞序》和何的《楚辞序》放在卷首,目录和朱的《楚辞序》之后,然后是冯开之先生的《楚辞读本》。这本书作为“训练点”和“课文选读”(一种既读音又训练的方式。其训练要点的注释方法是,下面材料所表达的信息,如“寄假名”——动名词,即有屈折变化的词的后缀、助词,标注在这句话的右下侧,而左侧所表达的信息则是《楚辞》在江户时代不仅在士人中,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广泛流传。从这个角度来看,
《朱集注》之后,又延续了两年,即公元1749年。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楚辞注释》为名出版。稻见一郎说,“这本书只有句子阅读,没有训练阅读。”(3)
时隔三年,王毅的《南方之歌》也在日本出版。
稻盛健一郎是对的。江户时代的楚辞基础书有三种,分别是《张炬》、《卜竹》、《朱记》,“本身就很有成就”(3)。
注释楚辞的日本学者,首先要提到江户时代初期的拙见。齐(公元1652-1711)著有《楚辞集注》八卷和《楚辞后传集注》六卷,以音韵训练为主,同时进行义的训练。《楚辞世说》其实是拙见吗?齐的讲义是他的弟子羌寨所写。而愚见呢?作为研究的学者,齐对朱的研究范围不甚了解,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
以拙见?齐以后,研究楚辞的日本学者是陆东山,江户中期的学者(生于仙台丰臣町,出生日期:1696-1776)。陆东山本人是刑事法学家,不是专门研究楚辞的人。他之所以研究楚辞,和他的经历有关。吕东山于文渊二年(公元1737年)上书,被幽闭症所罚。他幽闭了24年,直到1761年前,他才在5年前去世。所以陆东山自己也一直说“我现在是屈原了”,把自己和诗歌中的屈原相提并论。《奏翟逸》卷七中有一首诗《仲春董倩》:
我被严厉谴责了二十年,这个春天变得悲伤。
谁知孤客东移日本,丧成最可怜。(9)
其注自云:“楚大饥荒后,仲春屈原东迁,写‘丧’字。怀于者,只有屈大夫之耳。”(3)陆东山对《楚辞》的研究,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停留在对《楚辞》的字面理解上,而是深入到人生观的层面,因为他在《楚辞》中找到了现实世界和他的生活熟人中所没有的精神寄托。因此,他决定对《楚辞》进行注释,并命名为《楚辞评论》。这本书是我在日本大阪大学怀德堂图书馆找资料的时候看过的。
《楚辞苑注》是根据《楚辞全集》的注释(简称《楚辞灯辩》)编写的,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手写文字,并整理了大量的注释论文。第一页左肩为《楚辞苑注》,卷首为《楚辞总论》和《楚辞书目》。前者抄了司马迁、班固、杨雄、王逸、曹丕、萧统、沈约、江淹、庾信、刘勰、李白、韩愈、柳宗元、杜牧、贾岛、刘知几、皮日休、苏轼、洪兴祖、朱、朱、高斯荪、江。后者记载了王逸《楚辞》17卷、《楚辞释文》1卷、《楚辞补注》17卷(考证1卷)、《楚辞续编》16卷、《楚辞续编》20卷、《变离骚》20卷、《龙岗楚辞》5卷、《楚辞余论》等。在本书的框架之外,还有上述诸家的注释和评论,并加入了大量的“林德出版社”(即作者自己的评论)。吕东山不仅收集了中国历代的评论,还加入了自己的评论。由此可见,陆东山对《楚辞》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遗憾的是,东山在研究完成前就去世了,该书最终停留在手稿状态,没有出版,这是日本《楚辞》研究史上的一大遗憾。
武二正雄介绍,秦鼎是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1761―1831)魏学派明伦堂教授。他是美浓人,字宣石,俗称贾乃威,别号沧浪、小翁、孟贤。他的父亲是秦峨嵋,一个在国谷的儒生。秦鼎继承了他父亲的家学,后来师从法政平舟。擅长校勘,著有《春秋左传》、《国语终本》、《人间笔记》、《灯下读楚辞》等。
秦鼎抄了林云明的《楚辞登》,秦鼎做了如下的事情。首先,在卷首增加了两个序言(张的《楚辞重制序》和的《另一个论题》)。第二,附日文《训练阅读》。第三,我在前言附录中对《屈原列传》作了一些评论。第四,《楚辞登》收录了屈赋的《新笔记》,便于读者参考,并以此种方式阅读。秦鼎会和拙见吗?与齐相比,愚见如何?齐死于1711年,生于1761年。愚见?齐的《楚辞师说》远早于的《楚辞浅读》。因此,武二认为秦鼎是日本最早的楚辞研究者是不恰当的。
三
江户时代,在楚辞研究上有所建树的是南澳龟井的长子昭阳龟井(1773―1836)。于,生于福冈,字凤,俗称玉太郎,号昭阳、孔氏、月洞、田者等。继他父亲之后,他是福冈的一名学者。《论语》二十卷,《楚辞决》两卷等40种。明治时代,在楚辞研究上有所建树的是冈松翁谷(1820-1895)。他在日出(大分县日出镇)读书,是熊本藩市的秀才。明治维新后,他被任命为昌平诺教授和大学博士。后来在东京大学任教授,东京学士院院士,被誉为国学大师。他的著作有《庄子考》四卷、《楚辞考》四卷、《论语讲义》四卷。如上所述,冈松翁谷死于1895年,其生于19世纪。所以,本文将他放在这一节,一起讲解。
武二对昭阳龟井的《楚辞绝》和翁谷冈松的《楚辞考》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于前一本书,他说:“这本书的注释的特点是其彻底的合理性和根据古代文献的适当提示。”“作为日本学者少有的楚辞研究著作,应该说还是存在的。对于后蜀冈松翁谷,武则天称之为“温雅思想杰出的杰作”(1)。但是,两本书的价值观并不相同。按稻见贤一郎的说法,《楚辞觉》是“读骚笔记”。它把《楚辞》的词句一条一条摘录下来,然后写下自己的见解,也有一些对旧注的更正。另一方面,冈松翁谷的《楚辞考》是“日本人编纂的最早的注释《楚辞》,也是唯一用中文写成的《楚辞》(3)。
江户时代的日本学者也在中国大力搜集楚辞笔记,也有两位代表。
一是江户时代初期幕府巨汉学家林罗山。林罗山,又名林忠、林新生,人称馨子,又名三郎太、道淳。他是日本汉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学者。他把中国儒学从以前汉学家公认的“修身养性”的修身养性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从而把原本是日本汉学流派的斋藤优子上升到德川幕府时代官方哲学的地位,林罗山本人也成为这个时代日本汉学的象征。他有一本《楚辞集》,出版于明朝万历十四年。卷末有书法和训练要点。且有《楚辞·后》诗曰:“楚辞忧,宋玉追随者慕遗;唉,三闾博士的雄心、忠诚和正直无止境地传播着。”这本书在日本内阁图书馆。
二、江户中期,大阪学者孔公木村。木村家也是汉学大师,以《诗经》为题,将其藏书命名为“鉴鉴堂”。他是著名的汉学家,校勘了阿清白鹿原的《郑成功传》。《建机堂》多刊于明代和清初,江户时代有不少手抄版本。其中有四种,一种是明代朱的《楚辞笔记》,一种是明末朱的《楚辞笔记》,一种是明代张的《利广骚》,一种是日本江户时代吴的《离骚草书》手抄本。这四本书现藏于日本内阁图书馆。
四
在这个阶段,日本学者以中国文化为母,通过直接阅读中国的经典来学习中国文化,并用汉字书写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可以模仿中国文化,比如写汉诗,写中文,学书法等等。同时,在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如评价标准、审美观念、研究方法等,都采用了中国文化。从文化交流和交流后的互动关系来看,这一时期的中日文化关系,就像母文化和亚文化的关系一样,是一种单向流动的关系,是一种被学习和模仿的关系。然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学者根本没有把中国文化视为外来文化。他们不自觉地试图融入中国文化,试图从学习和模仿的层面进入参与和创造的层面。因此,这一时期的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没有距离感。这一时期日本学者对包括《楚辞》在内的中国古籍的研究方法,基本上继承了中国古代的研究方法,以训诂、考据、义理为主,同时也对中国的《楚辞》注释进行了评论和介绍。
参考资料:
(1) Takeshi Sadako。楚辞研究[M]。东京:风间书房,1978。
(2)岩友藤野。楚辞对奈良近江文学的影响。
(3)日本楚辞学前史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1986,(7): 55。
(4)岩友藤野。中国文学与风俗[M]。东京:蛟川书店,1976。
(5)《神田喜一郎全集》(第8卷)[M]。同鹏社,昭和62年(1987)。
(6)严少棠。日本中国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海源(1973-),男,江苏镇江人,文科版主任,文学博士,从事先秦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
此外:
日本现代侦探小说原著的汉译——《没有悲剧》译本的文本研究
/content/12/1215/18/4310958 _ 254224247 . shtml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研究——对岛段丽阳文学中的家庭观
/content/12/1203/21/4310958 _ 251847763 . shtml
日本汉诗朗诵及其启示
/content/12/0624/21/4310958 _ 220210786 . shtml
近年来,日本出版了一些易学书目。
/content/12/0401/19/4310958 _ 200044324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