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九章——偏见:不喜欢别人。

首先我想说,工作人员不多的学习小组通过腾讯大会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很好。比如第九章,我之前没有看,但是在听大家讨论的过程中,我很快就抓住了这一章的重点,对一些细节也有了深刻的感受。只用了一个半小时,收获颇丰。

首先,我们来定义三个概念:偏见、刻板印象、歧视。

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重点放在消极态度上。比如我们觉得某人不好,这就是偏见。

刻板印象是对其他群体的一种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也可能过于概括,但它是建立在事实的核心之上的。也就是说,刻板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说。在很多人眼里,东北人容易有暴力倾向。东北女人不管家庭情况如何,身上总是带着几万块的皮草。我们一直认为山东人淳朴、开朗、热情。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歧视是一种不合理的消极行为。重点是行为。

例如,教室里有一个小女孩。她胖乎乎的,个子不高,有点丑,声音很低。她脚上穿着一双9块钱的小布鞋。很多同学不愿意和这个女生同桌,看不起她,觉得她太弱。这是偏见。有人看这个小女孩的衣服就觉得她家里会很穷,有可能她父母常年生病。这就是刻板印象。其他男生会偶尔敲女生的头,嘲笑她,甚至捏她,这就是歧视。

然而,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大家发现她上了一辆豪华轿车。一了解就知道父母是搞房地产的。她之所以穿成这样,就是因为照顾不了她。很多同学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不敢欺负她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偏见,比如种族偏见。潜移默化的偏见形式,比如玩一个游戏,你的衣服合适不合适,都会对评委造成偏见,从而影响最后的分数。

性别偏见就更明显了,重男轻女几乎在全世界都存在。比如,在英语称呼中,女性结婚后要随夫姓,被称为* * * *夫人,而不是女士或小姐。男人从来没有婚后随女方姓的习惯。古时候就算有偶夫,也经常被村里人看不起。

人类为什么会有偏见?原因如下: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滋生偏见

2社交。家庭社会化对孩子的偏见有影响,这往往与母亲的教育有关。

3社会系统的支持。比如去银行贷款,他们对事业单位员工提出很多优惠政策,这也是一种偏见。

而偏见有更深层次的动机。

1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原因是胆怯或者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是一种替代攻击。

2社会认同理论: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

人类着迷于自信,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即使是普通的群成员,也会让人比其他群更喜欢自己的群。

偏见也有认知根源。

偏见中的刻板印象成为我们思考的副产品。首先,把人分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的一致性和群体间的差异性。其次,两个独特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建立人与行为的虚假关联。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品质会导致群体服务偏差,将外部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因于其本性,对其积极行为避而不谈。

偏见的后果是什么?

1预判引导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预判也能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这充分说明我们生活在大脑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扭曲的注意力和记忆以及对事件的解释。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社会信念是可以自我验证的,我们可以具体理解“心如其事”和“墨菲定律”。

3刻板印象威胁。

当我们和一个高大年轻的球员打篮球时,我们经常会怀疑他们太强,否认他们的能力,这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影响我们的表现。这就是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通过三种方式破坏绩效,一是压力,二是自我监控,三是压抑不必要的想法和情绪。

比如,当我们发现对方很厉害时,我们会感到压力,增加与情绪处理相关的大脑活动;担心犯错会影响专注力;调整思维势必会消耗一个人的认知资源,干扰他的工作记忆。

我来说说看完这一章感触最深的地方:社会认同理论——感觉高人一等。

特纳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特纳和塔杰费尔观察到以下现象:

1我们分类。在表达某人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给这些人贴上标签;

我们同意。把自己和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获得自尊。

3我们比较。我们把我们组和其他组比较,更喜欢我们组。

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和培养自尊是一样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尊是通过两个方面发展的,一是个人认同,二是社会认同,而个人认同是通过个人成就和自我服务偏离发展的,社会团结是通过群体成就和内部群体偏离发展的。

第一,自助偏向

个人倾向于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自我直觉。人们总是善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自身的努力、智慧和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运气不好、没有准备等。这种现象统称为“自助偏差”。

第二,集团内部的偏差

用群体的方式描述你是谁,比如你的宗教、种族、性别,这也意味着描述你不是谁。我们属于这个圈子,自然排除其他圈子。

为什么一个孩子会自卑?不管别人怎么鼓励,他总觉得泥沙俱下扶不上墙,这可能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有关。如果孩子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不优秀,觉得自己无能,觉得自己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这个人的个人成就就弱,自我服务偏离功能就特别弱。他总认为坏事是自己造成的,好事是别人造成的。自然,这个人的自尊心是极其脆弱的。

但这个人总要活下去。他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他寻找社会认同,找到群体,在群体中获得成就感。比如找一个叛逆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他感受到荣耀和尊严,包容和接纳,他感受到快乐,它的内部群体偏差发展良好,他感受到自己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他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尊心。

教科书上有一句话,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认同,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个群体来获得自尊,所以很多年轻人通过加入帮派来寻求自豪感、权利、安全感和认同感。当人们的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融为一体,自我和群体的界限变得模糊时,他们会更愿意为组织而战,甚至为组织而牺牲。

这些话值得愿意出门的孩子家长深思。是什么让孩子的自我认同得不到发展,只能求助于外部群体?答案恐怕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