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版画培养小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其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大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技术、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学生意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内容。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如何挖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新能力?这个话题值得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和探索。因为美术教育是公认的培养创造力最有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学生艺术观念的培养

《辞海》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是:观点、思想和思维活动的结果。

因此,艺术的概念是指通过思考形成一种关于艺术的观点或看法。首先,让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造。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观念的大扩张,世界上许多艺术家不再局限于技巧和模仿现实,而是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手段、艺术语言等各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创造。这些正是我们应该从艺术教育中学习的。所以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艺术最有价值的不是技巧和内容,而是不断的发现和创新。如果我们用这种艺术观念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而不是用传统的技巧和方法来束缚学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是逐渐产生的。其次,要让学生知道艺术的价值在于表现,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模仿、复制客观事物只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突破这种传统的艺术观,就会发现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写实的(具象的),也可以是非写实的(抽象的),还可以表现人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世界。在材料的应用上,除了传统的纸和泥,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如瓶、罐、盒、铁丝、绳子、泡沫板、塑料板等。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体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拓宽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第三,让学生知道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传统上,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作的。按照现代艺术观念,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的发现和创造。普通人和艺术家没有天然的差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因此,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现代生活,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终身享受艺术。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

①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重视艺术语言的学习,探索色彩、线块、构图等形式因素,强调纯粹的视觉和形式感。

②运用直观想象、联想、类比概括、分解组合等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探索表现技巧和个性风格,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

第二,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创作。可以说,没有独立思考,社会就无法进步,科学就无法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的教学要求,机械模仿,被动接受。学生基本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想法,学习的主动性无法发挥。因此,在这次课改中,也强调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不断锤炼思想,探索表达方式。这种集思考和创造于一体的探索行为,对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

①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应该把问题的答案和想法都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理解事物,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和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②尊重每一个学生:美术是一种个体的脑力劳动,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督促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因为每个人的天性不同,爱好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在艺术上确实有很大的差异,但作为老师,一定要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第三,注重学生探索和发现能力的培养

探究和发现的目的是创新,没有探究就没有问题。因此,有必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家袁振国曾说:“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基础。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也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他们会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反思我们传统的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不需要学生提问,尤其是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会遭到老师的不满或训斥。一些国家的美术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问题中的创新能力。比如英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材料、工艺、技术依次引起反应,实验解决各种问题,整合各种观察、概念、情感、意图,设计制作各种艺术作品。

新课改倡导“研究性学习”,即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美术教师应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提问,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特的想法。

第四,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要求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不被传统观念、方法和原有知识所束缚和影响,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思考问题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心是知识的萌芽”,所以教学内容要力求新颖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用科学、合理、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表达美好事物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丰富生动。教师应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手段,强调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和趣味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内涵突破了美术教学中原有的美术技能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知识的迁移。因此,学生课业的安排要灵活,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促进了进步,是知识的源泉。”科学就是这样,艺术活动更需要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无法进行意境的创造。从世界美术史来看,大多数杰出的艺术家都是富有想象力的,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一些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米罗、亨利、摩尔等。,都在作品中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每个学生都画一样的画,或者呈现一样的风格,那就是创作的大忌。要鼓励学生敢于进行不合逻辑的想象,大胆想象,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思考和操作,让学生不受程序的束缚,愉快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技能和感受,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其可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五、注重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表达的前提和保证,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成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著名动画大师华特·迪士尼的童年经历值得借鉴。小学时,他把老师作业的花“盆花”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种神奇的想象力,非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老师打了一顿,差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评价应鼓励探索和创新,杜绝枯燥和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和评价。要通过艺术活动培养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促进全面发展。应该取消只用一个标准一个答案,只求* * *而忽视个性的评价方式,防止学生只追求工作的表面。

罗恩·菲德尔曾经说过,“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达到一个目的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具创造性,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和事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实现了。”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体现了这一理念。培养学生艺术创新和创造力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格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深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