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文一篇(高中历史课民主法制教育的培养)
课程目标:历史I重点讲述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们的政治活动,而政治活动总是与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政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因此,了解这些重要的制度、事件和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我们理解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上,通过学习,要能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方法和能力目标上,要学会收集有关政治活动的历史信息,并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能做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要明白人类社会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树立人生理想。要懂得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内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提升个人公民意识。其实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基于对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的理解,掌握技巧和方法,培养和陶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由九个学习课题来承载的。每一个题目都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一社会形态在某一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每一个题目的研究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一个政治制度的起源、发展、变化和历史影响。每一个题目的学习都可以在历史的接触和贴近时代的对话中获得启迪,从而更好地了解国情和世界。下面,我们用表格具体分解一下《历史I》课程目标中九个题目的内容标准和教学要求,并在不同版本中呈现一些个性化的历史结论。题目1: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标准需要教学建议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2.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1.老师给学生提供“中国古代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了解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以此作为后续政治史学习的时间坐标。2.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师要注意用图片和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3.初中课本对分封制有详细的描述。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实现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与融合。知道“始皇帝”的由来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和影响。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3.根据秦朝中央集权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4.理解制度建设对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性。1.联系本题后续政治史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迁,汉代三公的变迁,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等。2.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模拟秦朝中央大臣对封建制度和郡县制的争论,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用图解的方法,构造一个秦朝中央到地方行政制度的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4.组织学生用讨论的方法了解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的专制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列举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列举汉代“中朝”的形成、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立、元代中书省制的建立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2.列举汉代县州并行制、元代行省制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3.感受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1.适当的补充材料解释秦、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设立“中朝”机构的目的。2.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进行纵向总结,从而把握历史演变特征,可以用表格或箭头来说明。3.学生制作唐元中央机构示意图,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元朝设置行省制度的知识,可以通过“找出你的家乡在元朝属于哪个行省司”来“接近”历史。4.引导学生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比如宰相制度,始于秦朝,明朝废除。了解明朝内阁和清朝兵部设置的史实,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明朝内阁和清朝军部设置的史实。2.了解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感受人治的诸多弊端。人们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1.我们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角色持有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和影响。2.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明代的宰辅制度和英国的内阁制的区别。让学生知道英国的内阁制和宰相制起源于中国明代的政治创造。3.做专门的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阐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历史理论* *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中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宗法制度是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确保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助于团结宗族,防止内部纷争,维护统治集团的安定团结。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君主专制独断的观念往往影响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主”与“奴”的关系。专制集权不断发展,中央政府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最后服从君主。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集权使得地方官员对中央政府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在所难免。地方政府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导致地方政治自主权和主动性越来越受到压制。君主专制使得皇帝的决策独断专行,失误在所难免。绝对的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员只能唯命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同时,也必然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和腐败的盛行。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议题2: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学习要求教学建议列举1840至1900年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史实,总结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列举1840至1900年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史实,说明西方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2.概述三元里人民抗日英烈、甲午中日战争、台湾省人民抗台和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中清朝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3.通过爱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事迹,体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教师引导学生从两个维度建构中国近代史主线: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半殖民地的形成与深化;二、中国军民斗争和救国探索。2.指导学生总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和阶段特征。比如鸦片战争开始变质,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彻底变质。意在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来解读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深化过程。3.引用一些视频片段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讲述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让他们体会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列举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简述了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认识了民族团结在抗战中的重要性,论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列举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和731部队对中国军民进行的活体试验。2.简述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几场主要战役。中国军民坚持敌后抗战等史实,理解抗战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探索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4.明白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体验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1.讲授“侵华日军罪行”要以具体生动的事例为依据,可以收集包括电影、回忆录、实物在内的史料,表达日军暴行,注意学生的感受,适当引导学生的民族情感。2.联系时事,围绕中日关系进行适当的师生对话,引导建立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强调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3.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反映中华儿女抗日英雄历史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说说当地的抗日战争历史,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激活课堂思维。4.联系近代以来的抗击外来侵略历史,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论历史* * *近代以来,中国军民抵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彻底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捍卫了民族尊严,为全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收复宝岛台湾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