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有多长?

心理罪《城市之光》片长2小时4分钟。

这部电影真的很感动我,里面的一些东西让人思考。

首先,很多关于舆论的问题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比如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警察执法的约束,舆论对司法的干扰,还有很多地方人们在论坛上发布的超出屏幕上直接阅读的庞大信息,让人在眼花缭乱的同时也感到了真正的舆论压抑。影片中,律师被绑架时,人们在网上投票决定是否处决他。有几个超现实的场景。人在手机上做的决定,全部变成红灯,冲向天空。那些投票的人似乎只是动动手指,但他们很少知道他们在统治一个人的生活,尽管他们不应该有这种权利。

此外,影片中还有许多荒诞的场景。在爆炸现场,有人不怕死挤进封锁线。他们只想拍下爆炸的视频。一个在火海前亮起的手机屏幕也反映了作者的担忧:在信息发达的现状下,大众似乎对新闻热点有一种狂热。大家都想拿第一手视频资料,自媒体纷纷发表看法,和别人吵架。

如今,这种狂热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带有某种宗教仪式的行为。如果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了,不在朋友圈转发各种信息,评论一两句,似乎会被认为是一种冷漠和不道德的行为。比如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的担忧:就像偷窥一样,拍照至少是一种鼓励正在发生的事情无声地、经常清晰地继续下去的方式。

拍照是维持现状(至少到拍了一张?好吗?有兴趣就是配合任何能让一个物体变得有趣、值得拍摄的东西,包括另一个人的痛苦和不幸,只要有趣就好。只是今天,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拍照。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更倾向于拍摄视频,发布自媒体文章。

前者可以向别人单向输出信息,无法拒绝,后者是各种价值观对抗的主战场。至于事件本身,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不是尽快结束,而是保持热度。最好是来个反转,给一部分人一个面对另一部分人反击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公众对新闻热点既热情又冷漠。

另外,我觉得影片中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是正义。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二写的一篇议论文。问题中的材料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在地铁上不听别人的好言好语,大声喊叫,随地吐痰,甚至辱骂劝他的人。最后,一个身穿黑衣的壮汉踢了他一脚,吐口水的人停止了喧哗和吐痰。作文要求是对黑衣人的行为做出评论。

我一直有一种对骑士精神的向往。当时我很佩服黑衣人的行为。因为作文的需求,我一开始只是用恰当的方式写的?标准?这篇议论文赞扬了黑衣男子的行为。后来和同学讨论的时候,有一个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他直接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是黑衣壮汉吐口水,你觉得会怎么样?他认为这种对暴力的崇拜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无论黑衣男子如何站在道德的一边,他都没有权利对随地吐痰的人施以私刑。

晚自习课越想越不过瘾。作业没写完就写了一篇《侠客的悲剧》,可谓酣畅淋漓。后来我们两个的文章都展示出来了,他的最后一句话让我记忆非常深刻?文明不是巴甫洛夫的实验,我们也不是一脚就能听话的狗。?经过深思熟虑,暴力只是侠义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骑士精神是动乱中孕育出来的产物,是人民要求正义得不到回应时的代言人。但在一个有序的时代,骑士精神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局促,因为法律逐渐取代了骑士的地位,过程更加文明和程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