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
分类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通常包括7个主要层次:种、属、科、目、纲、门和界。种(种)为基本单位,近缘种属,近缘属科,科属目,目属纲,纲属门,门属界。
随着研究的深入,分类层次越来越高,单位的上下可以附加次级单位,如总科、亚纲、总科、亚目、次日、总科、亚科等。此外,还可以添加新的单位,如股票、组、家庭、组等。,其中最永久的是科,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所有列在等级系统中的单位都有一个学名。分类的基本程序是将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体系和层次,成为一个类单位。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种属的学名往往附有人名的名称,以示出处,方便查找文献。品种的学名也采用三名制,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包括亚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学名只能用于一个物体(或物种)。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则为“同名异物”,其中最早命名的对象必须被批准,而其他同名对象将被赋予新的名称。这叫“优先法则”,动植物分类学界都制定了自己的命名条例,所以动物界和植物界之间不存在同名异物的问题。“优先法”是稳定学名的重要措施。优先权法的起始日期动物为1758,植物为1820,细菌为1980,1。
学名鉴定是获取物种信息的一种手段,即使是以前未知的新物种,只要鉴定了它的分类和隶属关系,就可以预测它的某些特征。分类系统既是一个检索系统,也是一个信息获取系统。许多分类著作,如《基于植物区系调查的动植物》,都是把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动植物种类作为基础资料来描述的,都是为识别和检索服务的。
一个物种是指一个动物或植物群体,其所有成员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可以认为是同一生物,变异很小,每个成员都能正常交配,繁殖后代。物种是生物分类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物种的概念反映了时代的思潮。在林奈时代,人们认为物种是不可改变的,同一物种的个体符合同样的“模式”。模式的概念来源于古希腊哲学的古老概念,应用于整个分类体系。这个概念假设所有有序元素系统中的所有类单元都符合一个模式。
物种的变与不变曾经是进化论和神创论斗争的焦点,是一种不可调和的观点。但分类学事实表明,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物种是完全一样的;每个物种都保持着一系列的祖先特征,这些特征可以确定其界、门、纲、科、属的分类地位,反映其进化历史。
分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区分种和属种,前者是种级和亚种分类,后者是种分类。种群的概念提高了种级分类和亚种分类的层次,其要点是用亚种代替变种。亚种一般指地理亚种,是种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区分特征和分布范围。亚种分类反映了物种的分化,突出了物种的空间概念。
过去,变异一词的用法多种多样,有的指个体变异,有的指群型,含义不明确,因此在动物分类中已被废除。在植物分类中,一般用来区分种群内不连续的变种。生态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中,具有一定生态特征的种内类型,常用于植物分类。人工选择的动植物亚种单位称为变种。
由于种内和种间变异的复杂性,分类学家在物种划分上有时会有很大的分歧。物种根据外部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称为形态种。由于对各种形态特征重要性的理解不同,被分类的物种因人而异,尤其是分类学家对某些特征的“加权”往往使其比其他特征更重要,从而产生主观偏见。
一个物种或事物,甚至整个植物界和动物界,都有自己的历史。研究系统发育是为了探索物种之间的历史起源,阐明亲缘关系,为分类提供理论依据。虽然分类学有三大流派:综合(进化)分类学、分支系统学和数值分类学,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各有侧重。
特征比较是分类的基本方法。所谓对比,就是同异的比较:“异”是区分类别的基础,“同”是合并类别的基础。分析分类特征,首先要考虑反映* * *起源的* * *身份特征。但是有同源和非同源的区别。例如,鸟类的翅膀和哺乳动物的前肢是同源器官,可以追溯到相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征”恒温在动物和鸟类中是一个单独的起源,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而是一种“非同源特征”。系统分类采用同源性状,不取非同源性状。
林奈把生物分为两类:静止的植物和运动的动物。两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种两世界体系存在很多问题,但直到50年代,仍被一般教科所沿用,基本保持不变。
最初的问题产生于中间类型,如眼虫,它结合了动物和植物世界的双重特征,不仅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还能移动和摄取食物。植物学家将它们归类为藻类,称为裸子植物;动物学家将它们列为原生动物,称为眼虫。中间型是进化的证据,但却成了分类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19的60年代,有人提出建立一个由低等生物组成的第三世界,命名为原生动物,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这种三界制解决了动物和植物的界限难以区分的问题,但没有被接受。是100年后才流行了一段时间,被很多教材采用。
生命的历史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最初的生活应该是无细胞的生活。当然,在细胞出现之前必须有一个“无细胞”或“前细胞”阶段。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生物,但其起源,是原始的还是次生的,尚无定论。
从无细胞到有细胞是生物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早期细胞是原核细胞,早期生物称为原核生物(幼苗、蓝藻)。原核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核膜,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是生物发展的第三个重要阶段。真核细胞有核膜,整个细胞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两部分:细胞核有复杂的染色体装置,成为遗传中心;细胞质具有复杂的细胞器结构,成为代谢中心。由核质分化而来的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具有高得多的体水平。
从单细胞真核生物到多细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个重要阶段。随着多细胞图形的出现,发展出复杂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最终产生了高级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
植物、真菌和动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三个环节。绿色植物是自养生物,是大自然的生产者。它们利用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养分,供给自身和异养生物。真菌是异养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们从植物中获取食物,将有机食物分解成无机物,反过来为植物提供原料。动物也是异养生物,它们是消费者,是地球上最后一种生物。
即使没有动物,植物和真菌仍然可以存在,因为它们在自然物质循环中已经有了两个基本环节,并且可以在循环中完成合成和分解的系统。但是,如果没有动物,生物界不会如此丰富多彩,更不会产生人类。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生物进化的三条路线或方向。
目前,最流行的分类是五边界系统。五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三个阶段和多细胞阶段的三个分支,有纵向和横向的分类。它不包括非细胞形式的病毒,也许是因为病毒系统的状态未知。它的原生动物世界是复杂的,包括除红藻、褐藻、绿藻以外的所有原生动物和其他真核藻类,包括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参考资料:
/view/71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