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聪事迹

他是科学领域坚定的探索者,教育领域勤奋的耕耘者,学术领域执着的创新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化工蒸馏杰出专家于国聪教授。

余国聪教授1922 11年6月出生于广州,1943年6月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工系,也就是从那个充满战争与硝烟的危机时期,开始了他与化工半个世纪的恋情。这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让他在毕业后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深造。1945获得密歇根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7获得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即成为该校化学工程系讲师,1948至1950任助理教授。在那里,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除了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讲课和指导毕业论文外,他还进行了化学热力学和蒸馏理论的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并被接纳为西格玛·Xi等三个荣誉学会的成员。

面对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和荣誉,他并没有陶醉,他依然在科学领域探索。面对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他并没有沉迷其中,但苦难的祖国依然萦绕着他。

新中国成立后,余国聪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冲破重重阻碍。1950年8月,以香港探亲为名,毅然返回祖国,避开了美国政府的关注,成为第一批留美归国学者之一。回国后,余国聪受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之邀,出任唐山理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65438到0952,系调后去了天津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他现在是天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蒸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聪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参与了12年的国家长期科学计划的制定,60年代是国家重点工程蒸馏学科的负责人。曾任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兼化工分离学科组组长,中国化学学会名誉理事,现为《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出版)主编。

俞国聪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尤其在精馏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0年代中期,天津大学化工学科早期科研组成立,率先研究大型塔板分离理论。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我国科技界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于先生也迎来了自己科研的春天,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迅速建立了蒸馏领域的基础研究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出了大规模精馏过程三维模拟的新方法。同时开发了具有新型内件的填料塔技术,为企业开辟了应用研究,并使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在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和一大批中小型企业中,许多蒸馏装置(包括进口大型设备)进行了改造,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达到了国际高水平,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同时,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生产和研究规整填料的基地,其技术和产品已遍布全国。此外,以他创办的天津大学化工研究所为基础,经国家科委1990批准,建立了国家级高效填料塔推广中心和联合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精馏实验室),1998建立了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俞国聪教授为推动和提高我国蒸馏技术水平,培养我国高级蒸馏人才,建立集研发、生产、推广为一体的蒸馏基地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重水生产领域,于国聪教授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初,他参加国家课题组,瞄准国防科技前沿,承担了重水研究的艰巨任务。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接见。他在天津大学领导了重水蒸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获得了1978的国家科学大会奖。同时,他创立了中国轻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业,培养了当时中国急需的重水技术人才,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

同时,余国聪教授在基础研究方面成绩突出。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非稳态蒸馏理论。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变参数动态精馏的新策略,并发展了相应的技术。该成果用于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化合物分离过程——吸附蒸馏被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并与其合作开发。他还成功地发展了精馏过程中气液两相的计算流体力学,开辟了计算传质的新领域。此外,他还在利用现代激光技术精确测量气液界面附近的浓度场和速度场以及精馏系统的最优热集成网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余国聪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化工词典》、《化工手册》等工具书、专著和教材8部。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演讲、会议报告和特邀报告。他还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英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及香港的大学和企业进行了多次科研和技术合作。

俞国聪教授以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6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他所热爱的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同时,余国聪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已经辛勤工作了半个多世纪。他坚持在一线教化工,特别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他是中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至今已送出28名本科生,培养了近百名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高层次学术人才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工专家和国家现代化的栋梁。为此,他多次获得国家、天津市和天津大学的教学奖励。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1世纪(1996-2000)化学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全国化工人才培养和深化教学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56年来,余国聪教授辉煌的教学岁月可谓桃李满天下,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多年来,余国聪教授科研成果突出,获奖无数。1978非稳态精密蒸馏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65438-0985周年推出原油稳定剂提高轻烃收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新型内件高效填料塔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动态蒸馏分离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30万吨/年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技术改造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蒸馏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新型塔内件高效填料塔获天津市科技振兴城市突出贡献奖。1998,获贺亮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65438-0999,精馏塔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计算流体力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精馏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余国聪教授出版的学术专著也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1988《化工容器与设备》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1997《化工手册》(第一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化工手册》(第二版)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出版的《化工百科全书》获部级优秀化学图书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著作)和国家图书荣誉奖。

作为一名海归,余国聪教授怀着报效祖国的信念投身科学60余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84被评为天津市特殊劳动模范。1985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4年获全国侨联、中央电视台十佳提名奖。199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荣誉称号。

余国聪教授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1983-1988),第七、八届常委(1988-1998)。天津市CPPCC第六届常委(1980-1982),第九届副主席(1993-1998)。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天津市民主促进会副主席兼主席,现为名誉主席。他现任天津市老教授协会会长、天津市归国人员协会会长、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半个世纪以来,余国聪教授把自己的热情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献给了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勤于学习,严谨,不知疲倦,兢兢业业。经过60多年的努力,半个世纪的硕果飘香。如今,80岁的余国聪教授精神矍铄,依然工作在科研和教改一线。老马蹲伏,志在千里;在烈士墓之年,我充满了勇气。他还将把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带领自己的团队突破新的科学难题,为祖国的现代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人说,夕阳无限美,被即将到来的黑夜埋没。殊不知,夕阳壮丽耀眼的光芒,不正是黄昏时太阳的另一种荣耀吗?停止奋斗,你就停止了生活。这就是余国聪教授献身科学的一生。他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了一生,于国聪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化学科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