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的摄影作品备受争议,他们的审美与大众完全不同。如何评价陈漫的摄影作品?
有争议的还有陈漫在2012年为国外独立时尚杂志《i-D》拍摄的《中国十二色》系列作品。随着陈漫引发的热议在网络上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翻出陈漫之前拍摄的《少先队员》等作品。
陈漫的拍摄对象多为细眉、斜眼、单眼皮,或苍白的脸颊上画着鲜艳的腮红,樱桃小嘴涂着红色的胭脂,被称为“丑陋的亚洲形象”,没有反映当今中国女性的面貌,被称为“拍摄手法不当”。
作品能不能被大家喜欢,其实见仁见智。考虑到陈漫拍摄的作品是中国的观众,他们创作的风格和元素有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观看时的反应?如果说她的时尚视觉元素迎合了西方的主流,那么,对于网友唾弃的“黑社会风格”,陈漫在中国展出作品时,是否考虑到她的作品触及了文化禁忌?
很难说一个标榜艺术的作品是对是错。这个事件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一张照片能在当今的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它传达了什么审美价值?"
就此,凤凰时尚采访了多位从事时尚和艺术领域的人士。
谁在定义“美”和“时尚”?社会学家齐默尔曾说,时尚是阶级分化的产物,它和其他形式尤其是荣誉一样,具有使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和相互分离的双重功能。
就像一个画框,既在内部赋予了艺术连贯独立的本质,又在外部隔绝了艺术与周围空间的一切直接联系;除非我们分析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否则同一种力的这种形式是无法表达的。
在之前的语境中,时尚类似于一种表达权力的载体。试图“控制”时尚的人变成了掌握权力的人。
这群人,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时尚、潮流、审美。这样,时尚形象和潮流就成了自上而下释放力量的路径。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批“大师级”的设计师;在秀场发布会上,摄影师是其中的一部分,品牌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人通过联盟和合作,向大众表达他们所认为的“美”和“时尚”。这种影响不仅与表面的“美”有关,还与社会心理层面有关。
比如很多明星以登上美国《Vogue》杂志封面为荣,这是服从权力的表现。众所周知,《Vogue》杂志在时尚界举足轻重的时尚分量不容小觑。几乎每个超模或明星都会以“登上Vogue”为荣。
引领其实是一个探索美的边界的过程。但是,有些“界限”并不能让观众感到“舒服”。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超模凯特·莫斯(Kate Moss)等人为Calvin Klein Jeans拍摄了一组牛仔裤大片,出现在镜头中的模特都是“骨瘦如柴的神仙”。因此,长期以来,“瘦”和能在“32码”服装下合身的模特成为时尚圈的青睐对象。只有符合这个属性,他们才有机会登上更大的舞台,被更多的人看到。
虽然这种审美在一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抗议”,但不得不说,有些审美还是在“挑战”大众的接受度,比如脸上有白癜风的模特温妮·哈洛(Winnie Harlow),祛斑模特拉腊·斯通和兰茜·威森等。
所谓的美,不一定是纯粹的“美感”,艺术设计领域还有另外一个派别和潮流,叫做“审丑文化”,是对一切追求最简单、最美效果的潮流的反叛。
也许对某些人来说,这些模特的“瑕疵之美”并不能代表主流审美中的“美”,但她们的脸却代表了大众对“主流审美”的另一种思考方式——她们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不触碰底线,创作者有自己的心理边界。
陈漫的当代作品与中国的潮流脱节,他们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时尚优越感正受到日益增长的中国文化和民族自信心的挑战。
瓦莱丽·斯蒂尔(Valerie Steele)曾在《时尚论》(Fashion Theory)一书中指出,“时尚”是一种作为身份的文化建构。而时尚也不是和几件漂亮衣服的“潮流”和“潮流”有关。它是一面反映社会变化过程的镜子。
在西方,大约1960成为时尚快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女性力量的觉醒。为了应对时尚,女性逐渐喜爱腿部线条暴露的迷你裙,当时的设计师开始尝试新的服装款式,比如宽松的无袖衣服、喇叭裙、喇叭袖,最终迷你裙成为当时的流行趋势。今天对60式的回忆,依然有着积极的生命力和朝气。
回到陈漫事件,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本质上是一场“本土的文化话语权之争”。
陈漫被誉为中国摄影师,在国际时尚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她也是一位“领导者”。为什么她的作品在今天的语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对此,凤凰时尚采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从事美术教学的大学教授。
作为东方刻板印象中的典型元素,比如网友反响强烈的“眯眼”,凤凰时尚曾向从事时尚、艺术领域的人士询问如何定义“眯眼”。
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告诉我们,为什么“眯眼”这个元素会引起我们这么大的反应。本质是之前一些欧美选手在国际体育比赛中用这种元素“挑衅”亚洲族群,此外上世纪一些欧洲漫画也用这种元素刻意嘲讽亚洲人。基于这一背景,当艺术作品中过分强调“眯眼”这一特征时,确实产生了“不适”。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丹凤眼是美丽的象征。比如《红楼梦》里对王熙凤的描写是: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吊眉;相传唐代周舫的《穿花仕女图》描绘了春夏之交,六个衣着华丽的贵族女子及其侍女赏花游园,其中女子的特征也是凤眼。
另一方面,我们向研究服装史的老师求证。看了很多资料,老师说亚洲人其实和欧洲人种族不同。亚洲人的特点在很多传统绘画中都有,尤其是宋代以后。画中的女仆眼睛细长。
“摄影师的作品和她个人的表达没有对错之分,所以有太多弹性的东西在里面。我们无法量化,也没有办法设定所谓的标准,无论是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老师告诉我们的。
如今以舆论为导向的“炒作”,认为这些分子是在“妖魔化亚洲人”。但很无奈的是,如果舆论支持眯眼元素,还是会有一部分人把这个元素作为自己的‘个性’,他们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创作中用‘眯眼’来表现所有的模特,这也是一个不好的循环。
设计系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很容易被炒作。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他们有争议的部分是中间比较抽象不清楚的部分。”
虽然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但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变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话语权的提升,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在这种文化自信的大趋势下,“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传统是什么。无论从服饰还是文化习俗上。”老师接着告诉我们。
在设计教学中,“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创作者的基本功是有自己的表现方法和观念,建立自己的审美。这种审美不一定是哗众取宠,而是充分表达自己对传统的理解。
对传统的理解和运用,是基于对传统的真实理解和研究,而不是简单地挪用表面的形式,必须基于深入的专业研究。
其次,在做设计表达的时候,要充分了解语境是什么,它可能的含义是什么,如何避免一些有争议的元素。
另一方面,老师告诉我们“随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加深,我们的出发点是发扬自己的传统。不管大众知不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希望找到我们自己的传统传承方式。这件事反映出我们的时代现在正在向前发展。”
从时尚的角度来说,时尚引领潮流。在过去,时尚是西方的话语体系,就像上世纪60年代的物质丰富、人口年轻、时尚流行,奠定了现代风格和音乐、建筑、时尚快速发展的基础。现在,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中国的民族自信,全球话语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单纯迎合西方的审美标准,肯定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现实背道而驰,也肯定赢不了中国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的心。
在服装和建筑领域,普遍的风气叫“以日代唐”。所以要把文化差异区分清楚,同时把发生的事情融入到设计思维中。
在西方话语主导的时尚领域,如果艺术家能真正发掘中国年轻人的真实自我,并使之艺术化,那么他们就能表达“真实的自我”。
不仅仅追求唯一的“美”的形式,更要支持和鼓励对这些真正代表传统民族文化和相应内核的时尚形式的探索和创造。向中国乃至海外输出中国美,是当代艺术家和时尚意见领袖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