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急诊科护士的压力及对策

浅析基层急诊科护士的压力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急诊护士压力对策

摘要:急诊护士的工作是琐碎的,每天的工作都要动手动脑不断,防止出现差错和意外。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有着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经常处于生病、残疾、死亡、悲伤等紧急场景中;患者及家属的痛苦、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不断刺激着医护人员的神经,他们往往要面对来自对疾病诊断抱有很高期望的患者家属的无理压力。因此,急诊护士作为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大的特殊群体,应重视其生理和心理压力。

1急诊护士在工作中的压力因素有哪些?1.1外部因素

1.1.1环境因素急诊科充斥着各种强刺激性化学物质,以及拥挤的工作环境,急诊病人的状态,是否具有传染性,各种急救,监护仪的警报声和噪音等。,在这样的环境下长时间给护士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压力。

1.1.2工作性质因素(1)由于急诊科大部分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情绪容易激动,有时会辱骂或殴打护士,甚至遇到歪曲事实的事件,护士应保持冷静理解的态度,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压抑自己的感情,做出精神上的妥协。急诊科的特殊性使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士面临挑战;特别是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医疗民事诉讼日益增多。在工作中,护士因为害怕出错,过于担心病人发生意外。各种操作和护理文书的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反复核对,保证正确率,导致心理高度紧张,体力极度不足。(2)护士的严重不足使得急诊科比其他科室有更大的工作压力。(3)“三班倒”的工作模式也严重打乱了护士的正常生活,给家庭带来了不便。(4)由于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导致职业竞争激烈。这种竞争带来的紧迫感和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护士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知识,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危险。(5)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一切成为护士智力和心理的压力[1]。

1.1.3人际因素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护士与医生、护士之间的冲突,不能互相尊重,不能很好地合作[2]。另外,基层单位都是面向农村的,而且是多民族地区。语言障碍和教育文化知识的差异会影响护患沟通,给护士带来压力。

1.2内部因素

1.2.1劳动强度大的护士短缺和“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打乱了护士的生活节奏,往往缺乏安静的休息环境,造成身心疲劳[3]。

1.2.2性格特征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不同。有些人可以应付压力,而其他人可能有严重的健康问题。这提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应对方式和神经质密切相关。急诊科护士作为一种重要的应激反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受到身体和中间变量的影响,其作用是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调整与事件相关的身体或情绪反应。人格与各种应激因素广泛相关,并通过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其心理健康[4]。

1.3职业伤害应激因素,化学品的威胁;而且在急救患者的过程中:如气管插管、气道护理、呼吸机护理、输液、体液引流等。护士在不知道是否存在潜在传染病的情况下,往往将自己投入到对病人的抢救和处置中,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的关键时刻,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防护。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粘膜或不完全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等。[5],这样会加重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

2项措施

2.1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护理管理者应更加重视急诊科护士,保证临床护士的合理编制,将心理素质好的护士安置在急诊科,使其性格与岗位相匹配,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同时,要合理安排抢救室的布局,完善先进的抢救设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抢救成功的可靠条件。科室使用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维护,报警范围设置正确,抢救人员分工明确,精心的抢救护理程序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2.2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护士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管理者不应忽视正确的心理引导;当护士有一些困惑时,要能及时发现,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帮助改善医患关系。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6]。

2.3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众所周知,急诊科很忙,很累,压力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理解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所以社会要对全民进行教育宣传,提高患者依法就医的意识,减少矛盾,尊重护士的工作,让护理工作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还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属对护理工作的支持,可以提高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2.4加强职业伤害的预防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遵循操作规程。一旦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进行登记和随访。护士长应及时对受伤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做好安抚工作,减轻心理压力。

2.5提高对心理危害的预防。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消除造成护理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营造轻松、人性化的工作氛围,加强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应对应激环境的能力,以缓解心理压力;业余时间多听听音乐,尽量多看一些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学会放松调节自己,减少工作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保持宽容豁达、积极稳定的心情,以最好的心态投入到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邵丽王志千,周建平。急诊科的心理压力及干预措施。现代护理杂志,2007,13 (178): 2431。

[2]曾晓霞,贺连祥。护士压力现状分析。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75):2141。

[3]孙月芬,严立红,康福霞。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92-94。

[4]张贵梅。临沂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现代护理杂志,2007,13 (13),1221。

[5]罗锁娟,魏静。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现代护理杂志,2007,13 (13): 1272。

[6]哈鲁·胡安,王志宏。从公开发表的文献分析我国急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