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素养的论文怎么写?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张楚廷的《大学人文精神框架》认为:“人的素质是将后天的文化(知识、经验、信息等)内化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东西。)在对外交往中,其中这个‘物’的物质部分是身体素质,精神部分是人文素质,所以人文素质是素质的主要部分。”【1】人文素质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素质,即自我完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种肯定人的价值、尊严、自然和解放的生活态度。这是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它关心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心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关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文素质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应该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政治热情、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爱国爱民的高尚思想;爱与孝的伦理精神;忧国忧民;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和由此产生的愤世嫉俗的批判意识;赞美人间真善美,珍惜亲情友情爱情,珍惜仁义礼义廉耻的气节;倡导扶弱济困、舍己为人、报恩报恩的良好道德,等等。这为古代文学中人文精神的深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古代文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包含人文精神的作家作品来重点关注,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时间跨度长,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复杂。我们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选择那些富有人文精神、具有时代意识的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如果说先秦文学,要选取那些宣扬仁、礼、诚、耻和民本思想的作品;我们谈建安诗,可以选取“三曹”、“七子”、女词人蔡琰等作家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深切同情,忧国忧民,克难除乱,建功立业的名篇;说到唐诗,要选取“四大家”、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作家表现积极进取精神、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名篇。我们在谈宋词时,可以选取宋人对“情”的一丝不苟的鉴赏,以及表现他们抗金、同情民生、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名篇。谈及明清小说,我们可以选取《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包含着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的奇书。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多数作家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在教授他们的作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时,要着重讲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和故事。比如,在讲屈原的作品之前,我们要着重讲他对国家的忠诚,他对美国政治理想的坚守,他对朝廷上的恶人的坚决不屈的斗争。他绝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他宁愿丢掉官位也不愿保持高尚的人格。在讲《史记》之前,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司马迁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为了醴陵事件而锒铛入狱,却隐忍艰难度日,写下《史记》的故事。在谈论陈子昂和韩愈的作品之前,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冒险、批判时弊和为人民求情的事迹上。在谈柳宗元的作品之前,要着重讲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运动”以摆脱时代弊端,解放奴隶,以及失败后被贬为地方官时与刘禹锡的交谊。在谈苏轼的作品之前,要重点介绍苏轼在遭受政敌攻击迫害后坚强豁达的人生态度,介绍他被贬杭州地方官时带领百姓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等感人事迹,以及他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和对弟弟的情意。通过介绍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作家的感人事迹,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其次,在作品教学中,要以当代意识创造性地发掘、阐释和激活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价值,使之与现实世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转化为一种精神滋养和审美愉悦,让学生在审美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生命思考、生命体验、生命哲学和生命智慧;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受到心灵的触动,得到情感精神的滋养,从而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在阐释作品时,既要阐释作品的原始创作动机和原始意义,又要阐明文本的内在价值及其对我们现实的意义,从而拉近古代文学作品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唤起学生的强烈呼声,达到教育心灵的效果。比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明?传统观点反映了苏轼出生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这种观点自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不正是形象地暗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哲学吗:人生的缺陷是绝对的,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不能要求人生和世界都是完美的,而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正因为生活中的缺陷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安慰。所以苏轼在遗言的最后对人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祝人长寿,行万里路。”通过这种解读,不仅发掘了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当代价值,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内心声音,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再次,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为自己而读书的态度,精读具有人文精神的古代经典,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关怀,有一个温暖的心灵家园。要引导学生摆脱把读书作为找工作敲门砖的想法,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享受学习的快乐。读书为己,就阅读古典文学作品而言,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重要的是用心与古圣先贤对话交流。读诗时,要与诗的灵魂交流;在阅读一篇文本的时候,要理解道,思考道,在“阅读”的过程中品味古代作家酿造的思想艺术美酒,让自己的灵魂在缅怀诗魂的感受中得到洗礼,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提升和超越。比如读屈原的诗,不仅要理解“香草美人”作为一种意象的知性意义,还要理解这种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意义,即追求真善美、正义和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第四,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具体现象,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比如苏秦、白居易、宋濂等人努力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应该与部分学生厌学、爱玩的现象有关;在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境界时,我接触到一些学生在评定助学金和救济时,并不比别人更困难,而是写申请书说假话,出具假证,与人激烈争夺;讲古圣先贤倡导的诚信之德,尾生溺水等人挂职守信的故事时,联系一些同学考试作弊,签约后随便毁约;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讲述了魔铃冒着“丢掉戟,服从公仆”的危险去救赵盾和韩信,报答漂浮母亲为他们提供食物的恩情的故事,并试图联系一些学生在国家和社会上得到别人的帮助后不知道如何报答他们的感激之情的现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吴钊的婆婆吞下谷壳充饥,给生病的公婆送去大米和面粉的故事,并接触了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他们不努力学习,却花掉了父母的大量血汗钱。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
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为了给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在古代文学教学和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精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学习,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科学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学习成才的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内容繁多。不用说,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相当困难的。引导他们独立了解中国文学史及其发展规律,探索中国文学流派和作家创作,独立解读经典作品,欣赏中国文学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等所有教学环节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学习服务、教学为出发点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教风和学风,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反驳难教的老师,敢于质疑名师,敢于挑战所有人。教学中要灵活实施多种形式,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使教与学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在我看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确定讲课的重点内容。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依据,加强文本教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注重经典作品的分析和阅读指导,努力提高学生解读和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其次,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讲课时,要坚决摒弃传统老师的“填鸭式”,即“灌输”和“填鸭式”,多用“启发式”、“探究式”、“信息式”、“讨论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启发讨论原则,可采用古今贯通、纵横比较、巧妙设计悬念法、问答法、兴趣引导法、“授人以鱼”法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巩固专业基础。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学。课外教学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搞好课外教学有助于课堂教学。对于古代文学的课外教学,一是要做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给学生预习,出一些预习思维题,让学生写“预习作业”。老师要检查作业,预习才能实施。学生的课前预习一方面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二是强调学生要做读书笔记。阅读笔记是指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时,对课文、重点和句子的抽象,或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用脑用手读书的习惯,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应该定期检查和评论学生的阅读笔记,也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做,精读可以升级为批判性阅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能力。第三,注重阅读训练。读诗读文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感受能力。而美感和美感能力是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比如诗歌不仅通过语音传达意义,还通过不同的语音组合体现其节奏、声音和情感;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受到文学语言的节奏、声音、情感、韵律之美,引发其审美联想,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从而产生情感歌曲。四是背诵经典古诗词。背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向常晓东学习:在大学古代文学课中挖掘传统文化营养,深化素质教育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交际能力。背诵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和感受了诗歌中的审美内涵之后,带着感情去背诵。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布置具体的背诵任务,列出背诵的文章,并检查督促。考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随机抽取三到五个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五分钟,也可以在课后分几次考查。为了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我们也可以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觉背诵。五是训练学生写科研论文,模仿古诗。训练学生写科研论文,让学生学以致用,既能提高科研能力,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古诗词的模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古诗词知识,还可以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美,从而提高他们欣赏古诗词和写作的能力。这些训练一般在三四年级进行,效果不错。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判,优秀的就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还可以举办科研论文研讨会和古诗词创作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第三,我们应该改革考试。制度和方法改革考试,首先要改革考试题型。教师要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来设置问题,即少一些死记硬背的客观知识题,多一些主观分析讨论题,即欣赏作品、讨论作家的创作特点,从而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实际应用能力。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制度改革,是指在计算学生的课程总成绩时,要改变以往期末只计算一次考试成绩的方法,将平时的学习成绩计入总成绩,也就是说,要对学生平时学习中所做的预习、课堂讨论发言、读书笔记、阅读、背诵、论文等作业进行评分,计入总成绩计算。按一定比例给两者打分。这几年我们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这样评分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使平时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