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选修论文
本文从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的定义出发,全面总结和论述了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指出网络采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和缺点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的初始环节。它主要利用互联网作为新闻素材收集的环境,通过搜索、采访、下载、编辑等方式收集素材和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数据库收集和核对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交互设备等。利用数字硬件设备和技术,进行远距离全球实时全方位的新闻采集和新闻研究活动,以及真实空间的新闻素材采集和研究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由网络记者完成。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所有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门槛,人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政治要求、特殊的经济投资、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你能上网,你就能和成千上万的观众联系起来,成为一名记者。(1)因为网络新闻有相当多的传播渠道,包括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网页分页或它们的组合等。,决定了它的发布者(即首发者)和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必然导致大量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记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希光教授的定义有一定的依据。狭义的网络记者是指所有在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从事新闻实践的专业人员。这个定义相当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该是多媒体数字记者,身兼数职(采写、录音、编辑、播音、主持、发布等。).
从广义上讲,大部分网络记者都没有接受过具体的专业培训,他们的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的、偶尔为之的。在网上撰写和发布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都不明确。他们大多平时利用业余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移动性,多为随意创作。
本文中提到的网络记者是狭义的。这类新闻工作者一般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深厚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深厚的各学科知识、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和操作能力。这类记者收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可以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使用与新闻内容一致的体裁和简洁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于一些重要的新闻事件和连续的新闻,一般的个体网络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记者编辑。一些分析性、综合性的报道离不开专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增加。由于网络记者是一种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记者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进行的采访,从采访中获得的新闻素材和由此撰写/制作的新闻都是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和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如下: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质
网络新闻采访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采访对象,其采访素材涵盖并整合了三种传统媒体新闻采集的内容,包括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采访,以及声音和动态的视频采集和录像。是一次全方位的多媒体新闻素材采集活动。在这种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每个记者都是作家、摄影师、音像记者。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已经开始出现在国内外的许多网络媒体上。例如,《芝加哥论坛报》的网络版有七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拍照,操作数字录音机和照相机,制作数字网页。(2)人民日报在线记者在澳门交接仪式报道过程中,首先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现场,然后开始使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到视频报道、声音报道的制作和文字新闻的撰写中。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网记者是多功能的,不仅写文字报道,还可以录音、拍照、摄像、后期编辑、文字图片收集、网上传输数据。
面试工具完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使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一系列可以与该网络通信的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现在已经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便携式存储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接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另外还有WAP(无线应用协议)和PPC(掌上个人电脑),可以用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email、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在线数据库、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利用这套功能强大、完备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我们可以快速、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收集到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使用的数字化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例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设备包括一整套先进的采访设备,包括摄像机、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麦克风、挂在腰间的微型显示器、数字图像传输设备和电池。有了这个极其便携的设备,你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以独立完成直播。
面试的全球范围和面试的速度。
因为网络是全球性的,所以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因为距离远而不能、不应该或不能进行现场采访或调查的新闻事件,记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或全球的实时采访。例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进行异步文本采访;通过语言邮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语面试。;在互联网上通过Netmeeting进行可视化面对面访谈;或者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面试。另外,网络中的面试是实时快速面试。有时,由于距离障碍等原因,传统的面试需要几天或几个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而在网络中几秒或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例如,新华社记者熊磊用电子邮件在一周内采访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的10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受访者当天就写了回信。这次采访写的报告后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可见,网络采访的速度和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无法企及的。
新闻资源丰富,利用方便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供记者探索和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网上有大量的文件,掌握网上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图书馆。使用一些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以方便地在这个数字图书馆中检索到某一学科的背景信息,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新闻资源;你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数据。④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尔伯格协会对网络媒体进行的年度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400名记者中,将网络作为获取新闻线索的手段进行新闻采访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逐渐在世界各地的网络报刊中流行起来。一个年轻的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贝茨收集的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找到了一个专门传播贝茨笔记原文的网站。记者通过邮件联系了该网站,第二天就得到了他需要的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电脑、网络等资源对新闻报道至关重要,能让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楚、想得更深、写得更快。
记者选择新闻素材的独立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媒体。任何上网的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新闻、检索信息、查找新闻线索,一般没有人能阻止或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数据库和各种网站、新闻组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可供选择。借助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以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文字、符号,快速找到新闻线索,自主找到所需的新闻背景。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受众需求的提高,虽然网络记者仅仅依靠传统的采访经验和陈旧的采访报道模式就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在报道重要新闻时,却很难在激烈的竞争新闻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要求网络记者必须具备适合网络传播需求的独特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网络动态新闻的采访报道普遍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拟写文章数量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采集成功,写好了,就会实时报道,滚动播放。
记者采访业务和运用技术能力的统一
传统的新闻传播一般与采编分离,即记者通常根据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搜集新闻素材,撰写新闻报道;以编辑为主。他们一般不出去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会以外的人的来稿,承担守门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时效性和存在感的进一步提高,开始出现记者独立完成新闻采编和发布过程,此时记者也担任编辑。采写编一体化已经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践的一大特色。网络是技术密集型媒体。随着新闻媒体在新闻产品从生产到传播的全过程中的网络化,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离不开采访过程中使用的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会开创新闻传播业的新领域,还会造就一批既有传统新闻采访能力又有网络传播能力的新型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具有强大而独特的技术优势,但随着网络新闻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电脑前与采访对象交流或交谈时,就会失去看到和听到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听觉等采访功能的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所以一般不宜直接在网上采访事件。而且,记者在采访公告栏或其他网络群体、个人或下载某些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或版权纠纷。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要精通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注意事项:
①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第77页。
②哈珀、克里斯托弗和印第安纳集团2001。新闻2001,Corusewise出版公司,P228
③闵大红:网络时代需要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科技,第1期,第18期。
④卜玮:互联网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上),国际出版社,第3期,1998,第5页..
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
⑥卜伟、刘小红:记者使用互联网网站情况: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记者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情况报告,《新闻传播与研究》,第3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