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数字化校园的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首先应该是1汇总(你从数据中找到的)

提出你的意见和问题。

我在网上找到的:

前言:

第一部分:问题与研究维度。

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的编辑思想和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的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采编实践与网络新闻受众需求。

结论:

八、索引和参考书目:

论文:(以下是索引链接列表)

题目:“论网络新闻编辑规则——网络新闻受众多元需求分析”

第一,问题和研究维度;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和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

1,网络传播的特点;

2.开放性——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法则:

第三,网络新闻编辑的思想和网络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1,网络新闻编辑的定位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2.网络新闻编辑功能分析与受众心理引导:

3.网络新闻编辑理念与多层次需求的满足:

第四,网络新闻采编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1,网络新闻采编策划的定义与内容;

2.网络新闻编辑策划的功能分析与受众需求的满足:

3.网络新闻编辑策划的特点;

第五,网络新闻采编实践和网络新闻受众需求;

1.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研究与“迎合”和“引导”受众;

2.网络新闻编辑形式与有效传播情境形成的研究:

3.网络新闻编辑的特殊手段:

网络媒体是20世纪最后几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媒体,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术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是网络传播诸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而实用的方面。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主题,以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本文的所有调查都与受众密切相关。

本文从“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践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具备“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理念。指出“开放性”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内容”、“功能”、“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新闻策划的经济功能度。从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建构”和“形式呈现”现状的考察,提出了相应的内容和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关键词:网络新闻的编辑规则、编辑理念、编辑策划、编辑实践、开放性、受众需求。

摘要

互联网出现于20世纪最后十年,被认为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正在引领着一场大范围的大众传播革命。越来越多的学习和研究工作集中在新形式的媒体和新的部门。网络新闻编辑是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实用的方面之一。本文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出发,论述了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网络新闻编辑。

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类研究:一是宏观研究,主要关注网络新闻编辑的原则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b)中观研究,关注互联网新闻策划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c)微观研究,关注网络新闻编辑实践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网络新闻编辑应遵循历史全覆盖、全社会全覆盖、全视听全覆盖和全时段全覆盖的原则,因为无边界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功能和特点等方面研究了网络新闻编辑中经济角色的功能控制。本文通过对内容结构和版面设计的微观研究,提出了设计好、写得好的新闻的标准。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编辑原则、编辑策划、编辑实践、无边界、受众需求

网络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基于“技术”的网络特性赋予了它一些全新的特征,因此研究这样一种“全新的、正在崛起的”媒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的众多研究方向中,选取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中,选择了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很少使用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的编辑规律。

为了全面反映“网络新闻编辑”的方方面面,本文从“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践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双方优劣的互动研究”、“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开放性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的论点。本文对每一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的理解。

本文第三部分论述了“编辑思维”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具备“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维。

本文第四部分对“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论述了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功能和特点。特别关注了“经济功能对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和影响”和“如何在网络新闻策划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粗浅的探讨来探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如何把握经济功能度”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着眼于“网络新闻编辑实践”的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设的标准和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的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的标准和规律”。本文还首次提出了基于技术的网络新闻编辑的一些特殊手段——“发布/阅读量最大的新闻”和“推广内容”。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双方优劣的互动研究”、“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是问题和研究维度。

首先,这个问题:

本文的选题和讨论的建立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从1995年互联网出现在世界各地以来,成千上万的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虽然每个网站的主要内容和商业模式都很复杂,但提供信息和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的共同目标。在此期间,一种全新的职业诞生了:网络新闻编辑——一种全新的职业,其任务是为受众提供信息和信息服务。伴随着新生事物,学术界可能更关注“受众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的影响”和“受众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说,它要求学术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研究以下问题:“受众关注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和服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和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实用的标准可以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该涉及哪些领域,不应该涉及哪些领域?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什么?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涉及的受众、传播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形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网络新闻编辑作为网络传播的重要内容,其研究源于现实的需要和紧迫性;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还处于童年(从

从1995到今天,不到6年),与传统媒体相比,缺乏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东西就像白纸,充满了有待培养的诱惑。

第二,网络传播是一个新兴领域。全新充满悬念,“上升趋势”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无论从全球还是中国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网民数量逐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这一切都表明,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第三,对网络传播的研究仍然不足。与传统媒体相比,国内外对网络传播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相对薄弱。1997,台湾省学者做了一个“学术资源在全球信息网络上传播”的研究。他们用关键词查询“大众传播相关网站”,在亚太地区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省38个,澳大利亚9个,香港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至于中国大陆,还没有找到网站。(参见:雷跃杰、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第16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国内虽有类似《中国传播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学术界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显不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新闻编辑的规律,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了心理学的视角,从受众多元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讨论中,我们更关注受众需求的多元特征,受众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采编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了网络以互动的特性,这使得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心理互动比传统媒体更加频繁和深刻,而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地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方方面面。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接近和深化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目前学术界对网络传播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比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索第四媒体与新闻媒体的关系;3)讨论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和管理;4)国内外网络法律法规回顾;5)调查记者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参见《互联网新闻传播概论》,16页。)在微观层面,比如从心理学和受众需求角度对网络传播实践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其理论意义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自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其内容和趋势将越来越紧密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影响网络新闻编辑的内容和方式。这种影响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瞬间的突破。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须选择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三个方面:报道方针、报道策划和报道实践。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尽管网络新闻编辑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对它的研究仍然离不开以上三个方面。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传统的编辑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维与受众的多重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作为讨论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的一个方面外,更重要的是“编辑思想”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一度被忽视或从未得到足够重视,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论”或“人人论”。然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的误解和误读已经并仍在给当前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从源头上重新认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出发,提出了网络新闻编辑“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理念,并着重强调网络新闻编辑要对历史、社会、受众有全面负责的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的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作为编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策划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的进程,这一问题重新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的研究来说,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使其新闻产品被更多受众接受和喜爱。因此,对它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受众的心理特征和多样化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

网络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站在媒体产业化的前沿。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更强的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和模式上都有其独特性。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和影响”以及“如何在网络新闻策划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目的是试图通过粗浅的探讨,探讨“如何把握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的经济功能”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践与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维和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旨在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应有的广阔视野和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每一篇稿件的选取、每一个网页的搭建、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这一具体的编辑工作,属于编辑实践,更多的表现为显性、动态、受众直接感受。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具有最现实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的研究,如“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融合”;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中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和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新闻之上的新闻”、“出售内容的编辑手段”等基于网络技术的特殊编排手段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受众讨厌什么?”“观众喜欢什么?”“如何满足和提升观众的喜好?”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找到一条实现传播与接受良性互动、网络新闻高效传播的途径。

网络新闻以网络为传播平台。一方面,网络传播的特点必然影响网络新闻采编的特点;另一方面,在采编网络新闻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网络传播的特点。只有这样,网络新闻才能更好地发扬技术带来的优势,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形式,才有独立存在的理由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这一部分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分析和网络编辑与传统媒体编辑的比较研究,探索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开放性规律。以下各部分的讨论将以该基本法为基础。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

目前,关于网络传播的特征有多种解释。

比如网络媒体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超越时空限制;2)海量信息;3)多媒体;4)互动性;5)小众(本质上强调个性化服务);(参见:张、滕谦主编《网络传播概论》,77-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络传播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传播主体多元化;2)多媒体通信模式;3)交往关系的互动;4)信息接收的个性化和主动性;5)信息传播的快速性;6)传播内容的广泛性;7)传播环境的全球化;(见:雷跃杰、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54-7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并将网络传播的特点概括为:1)互动性;2)质量;3)即时性;4)超文本信息检索模式;5)媒体的个性化;(见:网络季风系列:人人为王,山东文艺出版社)

总结一下散见于报纸和作品中的表述,虽然各方表述在遣词造句、侧重元素上有所不同,但对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总之,普遍承认网络传播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交互性、大众性、多媒体性、即时性、个性化、超文本等。

1)互动性:传统媒体向受众单向传递信息,而网络传播提供了一个双向传递的信息通道。用“逻辑拓扑结构”(这是一种描述信息在不同网络系统中传输的逻辑过程的方法)分析,传统媒体的逻辑拓扑结构是一种星型结构,即中心生产,四边传输。其特点是1)中心节点:报纸、电台、电视台是传播中唯一的信息来源;2)单向流动:信息从信息源流向终端“接收者”;3)端子点相互隔离,没有连接;4)中心节点批量复制相同的信息,单向传输到终端点。这种结构使得传统媒体基本上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受众只能全盘接受,形成了“我传给你”的传播刻板印象。网络媒体基于完全不同的信息平台进行平等交流。网络传播的逻辑拓扑结构是圆形分布的,其特点是:1)拓扑结构中没有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作为信息源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2)双向流: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发回反馈信息;3)网络中的节点不是孤立的,任意两点都可以通过网络双向交换信息;4)任意两点之间有一条以上的通信路径。具有这种逻辑拓扑结构的网络传播本身就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这使得双向传播比传统媒体更加频繁和深入。(见:北京广播学院雷跃杰、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

2)海量: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电脑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任何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间、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技术创造的计算机网络时空,几乎可以覆盖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此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最大限度地使网络信息持续流动;其次,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历史新闻信息得以纵向保存,正是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群众性特征。

3)多媒体:报纸用文字和图片通过纸媒传递新闻,广播用声音传递信息,电视用声音和图片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兼容文字、图表(影片)、声音、动画、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保存信息、表达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最大限度地兼容了各种传播形式,丰富了新闻传播手段。观众也有很多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无声的文字、音视频、图文并茂的图片等形式,各种感官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

4)即时性:报纸使用纸质媒体传递信息,传播速度受到运输方式和零售环节的限制;广播和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由于信号传输覆盖范围的限制,需要其他手段来帮助获取传输范围之外的信号,链路的增加会大大影响传输速度;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信线路,光纤传输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可以瞬间到达世界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另外,传统媒体需要生产周期,有期限。但网络新闻传播不受此限制。新闻文章可以随时发,24小时,受众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

5)个性化:内格罗蓬特在《数字化生存》中指出,大众传媒应该重新定义为“一个发送和接收个性化信息和娱乐的系统”。网络传播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让受众从容使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种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和媒体表现形式;同时,作为网络通信另一端的发送方,我们也可以使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推送信息的专业化服务。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显得个性化和独特化。

6)超文本: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一种基于超文本和超链接的全新传播方式。超文本与传统的文本信息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文本信息用字符串表示,并以线性形式组织。它不是按字符,而是按节点组织各种信息。节点是一个“信息块”,节点中的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或它们的组合。它的信息组织成网络结构,节点通过关系链链接,从而形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它可以按照交叉关联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跳转到另一个地方,打破了原文系统只能顺序、线性访问的限制,检索起来方便灵活。超文本赋予网络传播许多优势,例如,它形成复杂的网络信息结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进行链接,从而使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此外,它具有良好的编辑功能,可以在多个窗口中编辑,使网络编辑可以轻松容纳更多的元素。

二、开放性——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法则

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编辑工作来说,除了“把关”“发言”等宏观编辑规则和“通顺稿件(视听)、节奏感(栏目)整体感强”等微观编辑规则外,还具有自身突出的、根本性的特点。例如,报纸编辑强调“和谐布局”。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不同媒体的不同编辑规则,那么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

网络是一个平台,可以容纳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传播功能。因此可以说,在网络新闻的编辑中,偏文字(如网络报纸)要讲究“版面和谐”,偏声音(如网络电视)要讲究“口语化、符合听觉规律”,偏音视频要讲究“声画合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新闻编辑应该遵循传统媒体编辑的所有规则。但是它有自己的规则吗?有没有区别于他人,独享的基本法?

本文认为,抛开一切表象,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可以发现,“开放性”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是贯穿网络新闻编辑各个方面的一条主线,是网络新闻编辑区别于其他媒体编辑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正是这种“时空上的最大开放性”,赋予了网络传播“交互性、海量性、即时性、多媒体性、个性化、超文本性”等诸多特征。通过对网络这些传播特征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开放性”是它们最基本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正如上述媒体的基本编辑规则是报纸的“版面和谐”,广播的“口语化、听觉化”,电视的“声画合一”一样,“开放”规则是网络媒体的基本法则。

这里所说的“开放”包括三个层次:时间上的开放、空间上的开放和技术上的开放。让我们依次分析一下网络传播的六大特征:交互性、大众性、即时性、多媒体性、个性化、超文本性,以此来论证“开放性”是网络媒体的基本规律这一命题。

1)互动性:互动性包括“一人对一人,一人对多人,多人对一人,多人对多人”。互动的形成是由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带来的。时空是开放的,让“此处彼处,此处彼处,此人彼人”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或不同的地点传播,时空的开放赋予了传播更多的深度和广度。

2)海量:海量的特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网络传播实现了区域的全球覆盖(这是空间开放造成的);第二,网络传播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存储(这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造成的——网络传播可以横向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所有信息,庞大的数据库可以纵向容纳历史信息);第三,网络传播中信息存储的质的多样性(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可以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储,这是技术开放的结果)

3)即时性:得益于技术带来的优势,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不受印刷、运输、配送等因素的限制,传输速度快,时效性强。时间上的开放性是即时新闻传播的前提和保证;另外,每个网民都是新闻线索提供者,也是新闻发布者。“地球上没有任何一家报纸、广播公司或电视机构有实力把它们安排在世界各个地区应对突发事件”(见:网络季风系列-人人为王-山东文艺出版社)。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播即时性的前提在于“空间的开放性”。

4)多媒体:网络传播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的多媒体传播,这是技术开放带来的直接结果。技术的开放性增强了网络本身的容量,技术的开放性延伸和调动了人类的各种感官系统。

5)个性化:个性化是指受众可以“随时自由观看”(在时间上开放),“自由选择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自由选择接收方式(有无图像的音频或图文并茂的图文并茂——不同媒体功能的任意组合)”(在技术上开放)。是时间、空间、技术的开放性成就了“个人报”“我的新闻”等个人?/ca &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