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墓葬壁画的丧葬文化

试论墓葬壁画的丧葬文化

西汉早中期的壁画墓

中国的墓葬装饰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朝。因为商周时期的墓葬结构还没有形成一种“建筑”,这一时期的墓葬装饰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墓室壁画作为一种墓葬建筑的装饰形式,始于战国末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西汉早中期是我国壁画墓酝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限于考古发掘材料,目前只发现了河南永城茫荡山柿园壁画墓和广州南越王石墓两座。

茫荡山汉墓设计独特,面积巨大,“削山为廊,穿石为藏”。在生产力极低的社会,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庞大的工程是如何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地下宫殿的形成时间比十三陵早1300年,建筑的面积和规模远超4倍。大诗人李白曾在一首诗中盛赞:“万人凿石,无理由过河。”望石芒荡山,掩面泪,千古哀。“如果从梁孝王算起,有八代人,九位国王和王后葬在这里。这些罕见的地下墓葬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天下第一石墓”。在壁画墓的发掘中,有一个重大发现,那就是“四神”墓的巨幅彩色壁画,它成为我国唯一的西汉早期的墓葬壁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该壁画的形成比敦煌壁画早630多年。茫荡山柿园[1]壁画墓出土大型彩色四神壁画。茫荡山柿园壁画墓,俗称柿园汉墓,位于永城市保安山南坡,全长95.7米。整个墓室由墓道、地道、主室、巷道和各种侧室组成,墓内建有排水系统。墓道长60米,宽5.5米,分为东、西两段。西段长30米,坐落在山上,地面全部用褐色纯土夯实;东段为削山而建,南北墙垂直;墓道尽头,隧道前方,有一长方形石坑,东西长10.5米,南北宽4.56米,深1.3米。坟墓的东部被长方形的石头封住了。隧道东西长23.6米,南北宽2.4米,高2.06米。隧道的入口设有门道。门口1.84米深,南北宽2.85米,高2.32米。隧道呈倾斜状,西高东低,上下倾斜平行,南北壁垂直;隧道尽头有一个平底墓门洞,长5.1 m,高2.1 m,门洞内墓门结构与墓门相同。

四神大型彩色壁画位于主室顶部,东西宽3.27米,南北长5.14米,面积16.8平方米。“壁画的主要内容包括:青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云纹等。在黑、白、绿、红组成的画面上,珍禽异兽和祥云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象征。其中青龙处于中间突出位置,占整个壁画面积的一半以上。龙首长角,长髯飘飘,张口吐舌,舌尖卷出一个怪物。龙翼丰满,两前脚踩云翼,两后脚接朱雀尾和完全长成的花,一长茎花自尾端伸出,覆以鳞片”[2]。朱雀绘于龙身中段东侧,口中衔龙角,胫芽,背上有圆点花纹,足于边上。龙身西侧画白虎,踩云,抬头张口,欲吞一灵芝。怪物位于画面的南端,头呈鸭嘴形,脖子很长,全身长满鱼鳞,背上有巨大的刺,还有一条鱼一样的尾巴。画面的寓意是幸福、祥和、生机勃勃,可能代表了主人对死后幸福的美好向往和祈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和谐以及国家的富强面貌。

西汉晚期的壁画墓

西汉后期,壁画开始出现并流行于中型砖墓。目前发现的西汉晚期壁画墓主要在Xi安和洛阳两地,包括洛阳卜千秋壁画墓、邵沟61号壁画墓、洛阳浅井口壁画墓、Xi安交通大学壁画墓和Xi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其中以Xi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最为典型。这座壁画墓位于陕西省Xi Xi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内。西汉时属上林苑东向。这座坟墓坐北朝南,在平面上有一个“古老”的形状。它由一个倾斜的墓室、东、西耳室和一个主室组成。

2011作者对Xi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3]。墓道总长12.5m,上口宽1.1m,底宽1m。耳室平面呈长方形,位于墓室东西两侧。主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深4.55米,东西宽1.83米,高2.25米。墓门位于南墙中间,宽1.065 m,残高0.65 m,原配木门,门框用竖砖保护。壁画直接画在主室的四壁和顶部。底色分两层,底层白色,顶层赭色。保存面积约24平方米。墓室中间有一条红色菱形装饰带,将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的画面顶部是天空的壁画,下半部分的周边绘有流动的云彩和动物形象。上部壁画主要包括券顶和后壁上部。券顶部分主要由天空画、鹤和彩云组成。天空图绘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与星辰相配,内外有两个大同心圆。在星圈中间的南北线上,有一个猩红色的太阳一直在南方30厘米处经过,中间有一个展开翅膀飞翔的太阳。北面还有一圈黑色的轮廓,中间画了玉兔和蟾蜍。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绘有‘S’形的方形连续图案(云纹),云之间有白色和黑色的鹤。星圈之外,也有云鹤。后墙上部呈半圆形,中间绘有动物。头部如鹿角,身体的部分由于时间的流逝已经残缺不全。东西两侧有两只鹤相对向上飞,下方卧着一只鹿。下层壁画,包括墓室四壁,均绘有S形云纹,云纹间绘有各种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Xi安曲江池壁画墓,位于Xi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1985发现的壁画墓。该墓位于西面和南面,平面上呈“A”字形。由墓室、坑道、耳室和墓室组成,全长28.9米,深度11.55米。墓道第一级台阶上方和墓道第一级台阶上方绘有壁画。材料是白色粉末,大部分是食草动物,大小和实物一样。壁画轮廓清晰,线条精炼,风格豪放,造型生动,内容独特,这在汉代墓葬壁画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汉代墓葬壁画与丧葬文化

中国的丧葬文化和许多传统仪式一样,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形成的,每个时期的丧葬文化因经济、政治、观念等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对于古人来说,丧葬不是简单的埋葬死者,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和阶级秩序。汉代墓葬壁画在形式和发展上受到了先秦两汉思想信仰的影响,并与当时的观念、思想、风俗相结合,形成了与时俱进的画像图式。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和信仰是广泛的,直接影响了汉代人们对天道、生死、鬼神的看法,也形成了墓葬壁画具体内容和结构的基本背景。

《易经上》说:“天尊地卑,干坤必定”[4]。可见,在汉代以前,中国人已经把“天”当作自己的尊称。《礼记》说:“地载万物,天垂如象,取地之钱,取天之法,是尊天之亲地”[5]。汉代人对天的崇拜和重视,从汉代墓葬中出现的几幅天象壁画中可以充分反映出来。汉墓中出现了大量的飞仙、飞兽绘画和雕塑,这与汉代流行的升仙观念密切相关。汉墓中的“天门”意象也值得注意。屈原《大司命·楚辞九歌》中提到:“开天门,我乘虚玄云。”所谓天门,就是天堂之门,任何人想要爬上天堂之门,都必须通过它。湖南马沙马王堆一号墓和三号墓出土的两幅T字帛画就是典型代表,分为天上、地上、地下三部分。陕西旬邑县白子村1号东汉壁画墓后室的后墙中间有一种特殊的T形图案。这个图案由黄色和红色组成。门框用红线勾勒,再用深赭色黄涂在立面上,称为“天门”图案。

受汉代流行的卜筮思想和董仲舒“天人感应”、“神权为神所赋”理论的影响,汉代人也普遍相信神会用文字或图像向世人预示富贵吉祥,也会向仁人展示吉祥图像,这是吉祥图像在汉代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在汉代,人们把墓当作死后的快乐之地,或者称之为世俗之家的翻版,甚至连墓内的布局结构、家居用品、室内装饰都要一应俱全。因此墓中出现了不同题材的墓室壁画和人像装饰,引起了后世的关注。从复杂的结构可以看出,汉墓一方面象征宇宙,上面是天上的星星和偶像,下面是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情况;另一方面是人死后居住的地方,被刻意装饰成杨宅的模样。有的分前厅和后室,有的画或雕象征天井。对于汉代人来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这是基于人虽死但灵魂不灭的观念。汉代人对天界有许多美好的联想,认为这五彩缤纷的天界是死后灵魂的理想归宿。在汉代,人们对来世非常抵触。相关文字和图片不多,墓内相关画像也很少。这个地下世界的画面相对模糊。在汉代,人们对天、对天上的天象和神灵心存敬畏,却对阴间的邪灵避之不及。

墓葬壁画在汉墓中的作用或地位类似于画像石或画像砖,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以图像为主的墓志;记录或叙述特定的场景和情节;记录或折射时代的思想。“基于图像的墓志”:墓志壁画是一种以图像而非文字的形式出现的铭文,提供了比文字更具体的图像。特别是在描写墓主人的生平事迹,褒扬其功绩和品德方面,比书面的墓志铭更具体,更有感染力。但不能称之为“墓志铭”,因为它没有形成固定的形状。从墓葬中“标明墓主人”的功能来看,它们与后世墓志铭相似,可视为墓志铭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