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学科建设

特种经济动物育种的学科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畜牧学科创建于1987。经过15年的建设,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与我院营养学、动物遗传育种、草业科学等2个学科形成了畜牧业国家一级学科,2004年被授予东北农业大学校级重点。

特种经济动物育种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药用动物(林蛙、梅花鹿)、毛皮动物(水貂、狐狸)、观赏动物(孔雀、宠物狗)的驯化、繁殖、疾病预防和产品利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动物饲养学科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在“特种经济饲养”方向,深入探讨特种经济动物营养需求的特点、规律和研究方法,以及特种经济动物饲料的开发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特种经济动物生产的基础理论,充分挖掘特种经济动物配合饲料的研究潜力,开发系列化、配套化的特种经济动物配合饲料。“经济动物遗传育种”研究方向以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生物学、育种学、育种学和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特种经济动物的育种机理和育种新技术,研究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经济动物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建设

一,这门学科的历史演变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在1998国家学科调整期间,由1948创建的动物遗传育种与动物繁殖两个学科合并而成,是畜牧学科下的两个学科。本学科从1978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建立硕士专业,1986建立博士点,1989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1999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0年被重新评定为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畜牧系在1995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被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东北农业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同领域,该学科具有相对领先的学术地位。在我校畜牧学科创始人许振英教授的领导下,在盛智廉、、、张大鹏、韩光伟、苗、胡、齐寿荣、姚等老一辈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学术梯队

作为东北农业大学“211”项目的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经过长期的精心建设,在建设坚实的学术队伍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队伍的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含同等职称),讲师6人,助教4人。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6人,其中博士学历教师7人。2000年以来,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半年以上6人,国内学习半年以上5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0人,出国考察和讲学6人。

第三,教育教学

我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我行业高级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学科已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生31人,硕士生136人。其中,2000年以来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生10人,硕士生50人。目前博士后2人,博士生14人,硕士生81人。九五以来主持教育部远程教育课件项目2项,省教育厅教学科研项目5项,校级教学科研项目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目前,该学科已为10多个专业开设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30多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