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特别重视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和学生学前教育技能考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很多理论课很深,大多以课堂教学的形式为主渠道。德育课、文化基础课、学前教育专业课占用学生大量教学时间,课程内容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脱节,实践性不强,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课开设较晚。在占总课时很小一部分的教育实践课程中集中实践,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但容易造成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脱节,无法实时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中用,中学用。另外,学校安排实习时间的时候,每年都在毕业季,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过于频繁和不规范会大大降低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艺术、身体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强。对学生说、唱、唱、跳、画,在启蒙教育中可以启发孩子的实践技能,课程时间短,硬件不足,形式单一。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果高职幼师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等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那么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将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鉴于目前的情况,原因可能如下。
1.学前教育“准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把他们当“人”来对待,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获取生存技能。一旦选择了学前教育职业,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生存技能,也就是教学技能。只有定位培养目标,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怎样教”,才能进一步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要以幼儿的特点和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围绕幼儿的发展来思考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专业准备。从目前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来看,还是体现了传统的“塑造”教师的观念。所谓“塑造”,就是依靠外力把事物的形状改变成人们主观期望的形状。这是一种不考虑被塑造者的身心发展需求和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正常成长过程的观点。显然,这种观念把训练目标理想化了,训练对象同质化了,训练路径格式化了,训练方法简单化了。因此,目标取向的偏差必然影响实践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2.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衔接不畅。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理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具体来说,专业理论课多,从理论到理论,对实践训练重视较少,缺乏整个实践理念的更新指导。导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现代学前教育的教师。现有课程脱离实际,实践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内容分散不系统,教学实践硬件资源匮乏,实践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忽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高职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多沿袭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较多,但很少安排专业实践课。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实践课依附于理论课,课程重叠,各方普遍不重视实践环节,理论知识又深又老,学生的技能和特长不太硬。
3.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教育实践是“任务型”的,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宽泛笼统,过于宏观,可操作性差,有走过场、敷衍形式之嫌。学龄前学生在常规练习中往往被练习计划被动程式化,缺乏现场演练和情境下的练习交流。学前教育实践课程没有整体的框架安排,如实践内容、实践形式、课时安排、组织管理等,没有明确的制度设计,具有随意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游戏活动的组织设计都没有具体的操作规则、实施规范和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学生主要是上课,观察和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辅助老师做教学、管理等日常工作。短暂的实习很难达到学习的初衷。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实习的兴趣,也降低了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管理的办学水平。
二、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路径建议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层次和目标的要求,从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等方面,构建了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毕业时能够具备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1.转变观念,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地位。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其教学能力和效果取决于幼儿对自己言行的感受和认同。虽然公共文化课对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从孩子的认知来看,善歌善舞、有爱心的形象可能更符合学前教育的角色定位。因此,在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安排上,要转变观念,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实用性,在教育目标上强调能力性,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互动性,在教学效果上强调丰富性和反馈性,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在课程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除了保留必要的基础文化课之外,还要时时延伸全程,多安排实践项目,全面整合内容,以实验、实训、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空间上全方位拓展,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具体情境教学、户外实践场地等,全力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实践能力。总之,要充分汲取理念,全面整合课程体系,努力形成实践课程兼收并蓄、实训情境遍地开花的良好氛围。
2.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遵循幼儿自身身心成长和科学认知规律,认真研究学前学生教育规律,立足学前教育特点,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整合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比重。通过开设实用性的选修课,如角色游戏、娱乐游戏、体育游戏、儿童韵律、舞蹈、绘画、儿童信息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情感教育、性教育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关注孩子之间的年龄差异、个体发展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扬长避短,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总之,研究和开发专业实践课程,既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实践课程的全过程,又要从微观角度考虑实践课程的设置,挖掘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等现有课程的实践意蕴,增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教育中拓展能力,提升实践智慧。
3.加强实践教学操作体系的细化和可操作性。
对于初级阶段的孩子,幼儿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艺术、体育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大致可以分为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基本功主要包括唱歌、弹琴、舞蹈、绘画、手工、口头表达、操作等。综合技能主要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以上技能主要通过加强实践教案管理来培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主要内容、目的和要求、课时分配、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实施条件和考核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4.逐步建立和完善实践课程的评价体系,改进原有的培养模式。
为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应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幼儿园实习等方式,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特别是要引入过程性评价,用学科内容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策略、学习环境、沟通能力、策划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评价指标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和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满足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完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知识重构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在服务幼儿园的同时提高学生技能,实现共赢。
总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从整体上对整个课程的所有实践环节进行系统定位和安排,力求实践教学效益最大化,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为培养合格教师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