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三篇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儿童数学逻辑智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教数学教学浅谈。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论文(一)

过去教孩子数学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孩子学的教学方法。虽然它也强调直观形象,但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将知识的传授与智力和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自己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

第一,提供素材,给孩子创造一个尝试的环境。

尝试的过程是孩子动脑动手做事的过程,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所以我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让孩子尝试:复习习题的构成,加减法,各种图形,倒计时绘画,比较活动区物体的粗细宽窄,充分让孩子发现操作,这只是尝试教学的物质基础,也是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让孩子在材料和环境中互动。

第二,激发兴趣,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常常对某个问题感到好奇。这时,他们就有了试一试的欲望。同时,孩子的尝试本身也调动了孩子的情绪,激发了孩子的思考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其处于积极的状态,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热爱学习的心情。比如在“对分”的研究中,我让孩子把一份零食分成两份,提醒他们应该得到同样的份额。他们对活动产生了兴趣,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起来。

第三,尝试中允许出现错误。

对于幼儿来说,尝试的过程比尝试得到的结论更重要。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用自己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动手尝试为孩子们提供了学习、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机会。因为孩子的发展不一样,能力有强有弱。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孩子犯错,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调动一切因素促进孩子尝试成功。例如,在学习二分法的活动中,儿童将一份零食分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这时候我会及时引导他们:“兔哥和兔哥想把大的给对方,这样就没人吃了。我们该怎么办?”很多孩子想出了把一份零食分成等份的主意,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给了孩子道德上的熏陶。

孩子学习数学是靠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老师的经验。既要利用数学活动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特殊功能,又要努力挖掘数学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一般功能,使数学教育真正为整个教育服务。

学前教育数学教学论文(下)

数学是一门具有强烈潜在美感的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看待,不仅具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无上的美。”数学教师往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美,特别是它的思想性美,会比文学艺术更有吸引力,比如我们用发现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知识,用引导归纳让学生学会延伸和拓宽联想。当无限精彩的结论或巧妙的解决方案来自学生自己的发现时,享受的感觉也就随之而来。因此,充分发挥数学美的魅力,启发学生去了解它,拥有它,确实是有益的。只要在每一个性质和公式的推导和引申中,在每一道习题的解法的探索中,在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中,注重启发美的归纳,久而久之,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第一,感受简单之美

数学现象和其他自然现象一样,在天真的孩子眼里是复杂而令人困惑的。但是,当我们引导学生从中归纳、推理、比较、概括,通过思考找到一个简单明了的规律,或者用一个概念、规律、公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就会立刻让学生产生一种简单工整的审美趣味。

第二,体验和谐之美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比达·多拉斯指出:“美是由一定数量的关系构成的和谐。”数学表现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和谐美,通过数学培养学生创造和谐美的品质

数字的结构和关系表现出一种和谐,比如75008读作75008而不是75008,这是寻求音乐美的证据;100-25=17+□的等式和1分钟=60秒的换算公式给人一种对称平衡的感觉。1 km =1000 m以此类推还有x?Y=K(一定)成比例,完全成比例协调和谐;C = 2 лгл = л d,统一地表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具有统一和谐的美;各种符号表、图形线条和几何形状,既表现了形象之美,又表现了内在的平衡和对称;规则、后记、法条有一种抽象的美感,除了表达细致,除了加减不可解,给人一种正确、规范、简洁的美感。对于这些,老师心里都清楚,在教学形式上力求完美和优雅,对诱导学生向爱美的方向发展大有裨益。

数学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内在的和谐之美,主要是逻辑结构严谨之美。教师的提问和说明要准确清晰,演示和图示要直观明了,推导过程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有序清晰,这样数学学习几乎就是一种艺术欣赏和精彩。

第三,欣赏奇异的美

成功的数学教学总是让学生惊叹于掌握科学规律的新奇感,总是体会到一种探索奥秘的快感。比如在讲授加法的交换律时,老师写出两个加法公式:60+70=130,70+60=130。为什么他们的结果是相等的?让学生感到惊讶,渴望探索新知识。再比如在教“互反”概念的时候,老师设计的?( )=5?( )= ?()=1供学生填空。当学生感到困难时,老师主动要求快速填空,并补充道:“谁能写出几个这样的问题?你可以随时完成它们,我也可以随时完成它们。谁能试试?”话音一落,学生们开始兴致勃勃地提问,结果正如老师所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觉得奇怪,这样学生就会在渴望的过程中上升到探索奥秘,学习新知识?“对等”的概念。随着年级的增长,积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学生会发现数学知识的神奇内在联系,数学的奇异之美随处可见。

总之,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让学生在美的享受、想象的创造和成功的喜悦中得到享受。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把智育教学与精辟的德育训练融为一体,学生就一定能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论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三)

童年是人一生中智慧发展最好的时期。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孩子智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的内在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儿童数学逻辑智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就是利用数的这种特殊价值来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小学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

一、数学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特点是高度抽象,逻辑严密。就这两个特点而言,数学是一门不适合儿童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科。如果把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看成是简单地教孩子一些肤浅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满足于孩子记住一些数字,能表达某个概念的单词,那么孩子就会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老师也会对教数学失去兴趣。

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儿童学好数学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信心。幼儿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有研究表明,成年人对数学的不喜欢和学习上的失败,往往是由婴儿期的一些独特原因造成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只有孩子对某件事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觉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信心的基础。如果孩子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积极,很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学习数学的学习成绩,导致数学学习失败。

影响孩子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孩子接受;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第三,老师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

能引起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是“让孩子跳起来就能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当儿童能够熟练地将一组物体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组时,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学习活动就是比较各组之间的物体数量。让孩子们找出这些组中数量最多或最少的物体。实际上,这个活动把孩子对事物外在物理特征或质量的思考引向了对数量的思考,使他们开始步入形成数的概念的过程,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飞跃。

儿童在刚学会一项技能或理解一个概念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反复练习这项技能或理解这个概念。这时,教师为孩子提供一组满足其欲望的活动,可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孩,对整理集体活动很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她掌握了排序技巧,无法理解序列中对象的转移关系。几次尝试失败后,她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这时候老师专门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她理解排的规律,引导她比较两个相邻的物体,逐渐增加比较一个序列中的一组物体,逐渐增加比较一个序列中的一组物体,帮助她排出一个序列,让她很快理解活动规律,理解序列的含义。老师走后,她把10对象的顺序重复了六遍,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积极参加排序小组。

所以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引起孩子的兴趣。首先,我们应该选择适应孩子能力的具有挑战性的知识或技能。第二,要给刚学会某种技能或概念的孩子提供充分的机会去实践或运用。这种练习或使用机会应该是同一类型的。

体验的不同情况。比如,孩子一掌握了分类的技能,就可以提供不同的实物材料,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物体的内部属性进行分类,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类概念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类概念的发展,从而培养孩子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影响。最能引起孩子兴趣的教学方法,才是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儿童思维的视觉特征,而忽视了儿童在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思维的直观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教孩子讲解和演示,很少让孩子直接操作材料。这往往会让孩子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一些数学语言或概念。这样没有理解内涵的语言和概念,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让孩子对数学失去兴趣。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抽象,它的很多概念和属性都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东西,成为孩子可以操作的材料。儿童在感知操作材料的过程中抽象概念属性。这样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比如10以内的自然序列,可以通过放置以“1”为算术差,递增到10的按钮来感知。

教师对孩子数学成绩的态度,其不良影响不亚于内容和方法不当。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一位老教师回忆说,她小时候学过数学。在进入小学之前,她已经跟父亲学过四则运算,非常喜欢数学。入学时,我跳到了三年级。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在黑板上做除法运算,别人都不愿意上去,她就上去用小除法算出来。但老师要求用大开题,并否定了他的回答,说“好傻,我连大除法都不知道。”老师的这种态度极大地损害了老老师童年时对数学的热情。从此他“告别”了数学,一上数学课就想逃课。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无论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如何,老师都不应该给予否定的态度,要鼓励孩子不断探索,直到得到正确的答案。保护孩子在幼儿时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的好奇,比让孩子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研究表明,儿童对数学的态度和兴趣在十一岁之前至关重要。对于成年人来说,说“我不喜欢数学”通常是在这个年龄形成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某样东西,他就会回避它,甚至害怕它。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阻滞”。孩子“闭塞”数学是很常见的,所以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孩子一接触数学,老师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积极、好奇的心态,为孩子将来进一步的数学教育做好心理准备。

二,儿童可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确定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一个标准是,数学知识的结构要适应儿童智慧发展的运算结构,同时能引导和促进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数学教育可以决定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合与对应

集合和对应是危险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在数学和逻辑概念的形成中起着基本的作用。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以用实物进行运算和计算,这正好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集合的表示方法有枚举、描述和图,图可以直接表示一个集合。这种方法在儿童数学教育中应用广泛。

一一对应是儿童在不计数的情况下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逻辑方法。它是形成相等概念的必要技能,用于计数活动。因此,儿童掌握一一对应关系是其数概念形成的基本条件。

(2)数字、技术和数字运算

幼儿对10以内的自然数和零的认识,对阿拉伯数字的理解和书写,对10以内的计数技巧和加减法的掌握,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让孩子在形成数字概念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

(3)数量和测量

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开始处理各种度量。如:物体的大小,行走的速度,物体的距离等等。孩子学会比较各种量,可以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

让孩子学会比较各种量,可以帮助他们建立顺序的概念。比如比较一组木棒的长度,按照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通常,通过对列进行排序来比较事物的数量也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量的相对性。儿童通常是通过测量方法来学习测量,而不是使用一般的标准计量单位,而是使用各种自然物体作为量的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和体积。儿童学习测量的意义在于运用数的概念,体验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用部分代替部分的预算结构,从而建立测量单位制的概念,为日常学习测量做准备。

(D)空间和几何形状

让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和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有助于培养孩子具体的、初步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让孩子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点,重点是帮助孩子理解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接近、有序、分离、包围等空间关系。理解和掌握这些空间关系,是空间直觉思维和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儿童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同时,也能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帮助孩子从关系的角度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

只要采用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能让孩子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思维。

读过《论幼儿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论文》的人也读过:

1.关于幼儿园数学的相关论文

2.幼儿园数学活动试卷

3.浅谈幼儿园教育论文

4.谈幼儿教育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