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养蚕需要注意哪些管理工作?

温室蚕茧管理是提高温室蚕茧质量的关键环节。有了高级蚕茧,如果蚕茧管理不善,就生产不出高质量的蚕茧。从缫丝到摘茧的时间称为缫丝。一般来说,中间时间春季经过7天左右,夏秋季经过6 ~ 7天。中学管理的重点是早期和中期的管理。

(1)适时清场。适时清场(清场)是提升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清场是将爬在网格洞口外(或蜈蚣、破茧上方)未能及时结茧的蚕捕捉,重新饲养,清除蚕沙,清除苇帘及蚕沙残桑等操作过程。抓野蚕。一般白天结茧的蚕,大部分都是半夜开始结茧。因此,闭营后夜间巡视2 ~ 3次,随时捕捉在竹竿和闭架上爬行的天蚕,或放回垫苇帘上,或单独闭营。结茧后的第二天,茧壳已经形成,没有进洞也没有结茧的蚕已经被抓住了。去掉框下的垫纸,残留的蚕沙,残留的桑葚。然后,架起来,把芦苇帘拿掉,把地上铺的残蚕沙、残桑葚清除掉。通关要及时。过早清场,山里游蚕太多,浪费劳力和捕鱼工具;过晚清仓会影响生产。当大部分蚕已入洞结茧时,捕捉野蚕的最佳时间一般为结茧后20-24小时,夏秋季为结茧后65,438+06-20小时。应根据蚕的成熟程度和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只需清理一次,但清理后5 ~ 6小时需再次检查,以便及时抓到漏蚕。

(2)调节温室茧内温度的标准温度为24℃左右,进茧初期为25℃左右,结茧后期为24℃。如遇22℃以下低温,会影响进洞速度和进洞率。大棚内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要采取措施降低温度,晚上温度低时要注意大棚内的保温。

(3)加强温室内的通风除湿。一般此时不宜直接用大风吹。你要放下大棚膜,关上大棚两端的门,防止成熟的蚕向一个方向聚集。经过一天的饲养,蚕已经基本定位了茧。这时候就需要打开棚门,掀起棚周围的裙膜进行通风。如遇湿热天气,应及时排除棚内湿气,提高蚕茧松弛率。方格茧虽然是立体茧,但单位空间内成熟蚕多,产生大量的尿液和粪便,容易增加温室内的湿度。自动喂食地蚕时湿度较高。因此,在大部分成蚕结茧后的72小时之前,需要打开棚门,打开裙膜进行通风除湿(气流速度最好为0.5 ~ 1 m/s),雨天早晚关闭棚门,或使用电风扇进行人工通风除湿,将棚内湿度控制在75%以下。加强通风除湿有利于提高蚕茧松弛率,降低笼死亡率。

(4)保持温室内光照均匀。成熟的蚕是背光的,在黑暗的方向往往是密集的。为了提高成蚕进洞率,更要注意棚内遮光,避免阳光直射,保持棚内光线昏暗均匀,防止一面明一面暗,以免成蚕向一个方向聚集,增加坏茧。阳光直射会严重影响蚕茧松弛,所以在温室管理蚕茧时要严格遮光,尤其是早晚太阳由东向西斜射温室时,要注意棚门两端的遮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动植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