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是什么时候的诗人?
蒙田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散文中,他不局限于渊博的书本知识,而是陈述他对个人、人类生活方式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例如,在《好坏的判断主要取决于我们的主观看法》一文中,他说:“我们之所以不能耐心地忍受痛苦,是因为我们不习惯于从心灵中获得主要的满足,对它不够重视,但它是我们的状态和境界。身体只是一种方式,一种状态。而心则是多样的、多态的,它让身体的各种感觉、各种意外都服从它的状态。”蒙田认为,如果我们愿意,客观的痛苦也可以变成幸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这种惊人的论点在书中比比皆是。蒙田会让我们认识到,心灵是伟大的,它可以控制我们的言行,我们的思维,甚至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管理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这就足以让生活好很多。
在蒙田的时代,哲学家们深受宗教束缚,轻视生命,把生命贬低为消磨时间,极力回避,“仿佛这是一种苦役,一种廉价的东西。”而蒙田则将生命视为“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并声称“幸福的生活是生命的杰作”。在蒙田看来,只有自然地生活,才能幸福地生活。他认为,一个人在没有演完人生喜剧的最后一幕,也可能是最艰难的一幕之前,永远不应该说人生是幸福的,因为幸福取决于一种平和知足的心态,一种果断自信的心态。他说:“人可能一辈子都戴着面具;那些美丽的哲学言论,只是用来装点我们的仪态;那些意想不到的经历,并不想把我们彻底推倒,所以我们总能保持一张平静的脸。然而,当我们面对死亡,扮演生命中最后一个角色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假装的。我们必须说真话,直接说出我们的心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的行动必须在最后一刻接受考验。”这段话很有道理。诚然,只有面对死亡,或者经历过死亡,才会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才会对身边的事物有更清晰、更本质的认识。所谓的名利,所谓的“幸福”,也许只是虚的。当我们不需要虚伪的时候,才意识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可能才是真正的追求。这个时候,什么仇恨,愤怒,狂喜,悲痛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才发现,如果我们看淡了一切,会舒服很多。我们总会在死前有遗憾,也正是因为之前找不到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无法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死后才能决定。
蒙田的哲学是一种内省意识。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心里都有宇宙理性的种子,那么没有人比他自己更清楚如何生活,如何提升自己,如何做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精神社会,蒙田的思想无疑是一剂不可或缺的清醒剂。所以蒙田的文章更适合从生活的角度去看,思考他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你可以从他的散文和微笑中学到一些东西。
《蒙田文集》出版后,影响深远。17世纪,各种各样的人都喜欢蒙田的作品。德·塞维尼夫人盛赞蒙田的魅力:“我有许多好书,蒙田是最好的。他永远不会愚弄你。你还需要什么?”查理·索雷尔(Charlie sorrell)称这部作品为“法院和世界的日常教科书”。
18世纪,人们赞美蒙田。孟德斯鸠说:“在大多数作品中,我看到了写书的人;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伏尔泰在反驳帕斯卡尔时大声称赞蒙田:“蒙田把自己描述得和他做的一样简单。多好的主意啊!因为他描绘了人性……”
到19世纪,蒙田的崇拜者遍布世界各地。司汤达写爱情时经常引用蒙田的文章。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萨克雷,以及后来美国的爱默生都对蒙田推崇备至。
半个世纪前,阿芒戈博士创立了蒙田友好协会。今天,该协会的成员遍布世界各地。但是,有无数人没有参加蒙田联谊会,私下与蒙田交谈,从蒙田那里学到了修身养性的道理。长期以来,蒙田一直是追求精神独立的人的亲密私人朋友,阅读蒙田成为人们精神休闲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