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写作材料
白居易生于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郑州新郑(今河南)人。从小聪明,5、6岁学写诗,9岁熟悉音韵。11岁时,因两江之战,从荥阳逃到徐州富里(今安徽省苏县北),不久南下越南,在杭州做了县令的堂弟。在五六年的漂泊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了民间疾苦,受到了当时苏杭刺史魏和方汝孚两位诗人的影响。写有《因江南寄客北寄徐州兄弟一封》、《送别古草》等诗。在他65,438+05,65,438+06岁的时候,他决定做一个读书人,努力奋斗。后来父亲去世,母亲生病,我就靠大哥白幼文微薄的薪水生活,奔波于鄱阳和洛阳之间,日子过得很艰难。
仕途之初,从贞元十六年(800)被贬至元和十年(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二十九岁,秀才。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考“优书判官”。两人的订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他们在诗坛小有名气,被称为“白元”。十九年春,授省校书记。雍正(805)年,王、魏之义进行变法,白居易上书魏,建议开放思想,选拔人才,惩恶扬善,任用人才,任用人,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魏相继被贬,变法失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写了《寓意》等诗表达自己的遗憾。元和元年(806),他停学写了75篇《策林》,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提出了治理方案,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材料。这一年,他因《观割麦》和《长恨歌》被封为□□(今陕西周至)县尉。元和二年,他被派到集贤理学院。11月,授予翰林院学士学位。次年,我被授予左补。五年,京兆府居民曹参军,均仍任翰林学士。起草诏令,参与国家机密。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写了一系列论述事物的书,如《奏中音邀盖德之计》、《论制度的人形》、《论项》、《论和谐之形》、《论乡县禁囚》等,这些书对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有意识地以诗歌为武器“审时度势”、“宣泄人情”,推动新乐府运动,并写下大量讽刺诗,与他的政治努力相辅相成。然而,由于日益腐败的国家事务,他的戏剧和诗歌吸引了当权者的嫉妒和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在侍奉完母亲的丧事后,作为太子左赞善的大夫回京。元和十年,两河地区割据势力联合反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地区割据政权的宰相吴。白居易率先除掉凶手为国报仇。但他因越权而遭到腐败官僚势力的打击,捏造了“损害宗教之名”的罪名,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被贬江州后,从元和十一年(816)调到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了《琵琶行》。诗通过长安一位擅长弹琵琶的名妓的不幸人生经历,寄托了她政治失意的苦闷。在此之前,他已经见识过朝廷的黑暗,有了尽快离开的想法。经过这次打击,思想从“两全其美”急剧转变为“只做好事”,决心做到“仕途从此不同,人间从此无声”(《重题》);“表面上消除了悲喜,胸中消除了是非”(《咏怀》)。但他并没有辞职退休,而是选择了一条“仕隐”之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建草堂,结交僧人、朋友、恋人,以求知足、安宁。与此相适应,描写幽静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感伤诗开始增多,而前期战斗性较强的讽刺诗相对较少。元和十三年,任中州刺史。十五年,被召回京,拜尚书大臣为外臣,迁主客大夫,学圣旨,入中书舍人。由于国家大事,朝中亲信互相倾轧,屡不听言。长庆二年(822),他请求驻外,外出做杭州刺史。之后做了短期的苏州秘书处。我在杭州的时候,修了一个湖堤,蓄水灌溉田地一千多公顷。并在城里挖六口井饮用。离开苏州的那一天,县城里的人互相含泪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访司。次年,调任刑部侍郎。
晚年退居洛阳,骄阳三年(829),会昌六年(846)。白居易58岁开始在洛阳生活。历任太子、河南尹、少府太子等座上宾。会昌二年(842),随刑部尚书入仕。在洛阳,他过着饮酒、弹琴、作诗、游山玩水、“交代家人”的生活。他经常和著名诗人刘禹锡合唱,人称他为“白柳”。在他舒适的晚年,他仍然经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挖龙门八石滩,方便航海。两年后他去世了。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河南洛阳白居易墓彩图)。诗人李商隐写了一篇墓志铭。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儒、释、道于一体。它以儒家思想“贫穷是保护自己的唯一途径,而成就是帮助世界的最佳途径”为指导,独立行事。他的“济民兼施”的志向,主要是贯彻儒家仁政,但也包括黄老之论、治萧之术、申韩之法。他的“独善其身”之心,吸收了老庄的知足、齐一、自由等观念和佛教的“解脱”思想。第二首《觉悟之歌》说:“听说浮图教,有出路。”求心安,全力以赴,难受。受皇帝信任时,政治上直言进谏,敢作敢为,所以诗歌创作积极反映民生疾苦,服务于弥补时事。当他失去信任,无法有所作为的时候,他就要求被解除职务,或者做一个游手好闲的官员。他非但没有避祸,反而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个人情感。不管他是富有还是贫穷,他都离不开诗歌。白居易《西村》诗插图选自《明万历集雅斋六字唐诗画》。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了近3000首诗歌,而且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一棵果树,提出了著名的“根感、苗语、华生、真意”(喻元九书)的论点。情感是诗的内容,和谐是诗的表现,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活动,说“当一个伟人感到无用时,他必须在情感中感动,然后他会叹息,歌唱,并以一首诗的形式”(策林,69)。他还说:“乐师以声为本,声乐家以情为本,情以政为本”(《策林》64)。认为情感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事”,与当时的“政治”密切相关。因此,诗歌创作不能脱离实际,而必须来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为基础,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诗经》为中心的诗学理论,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功能。他说:“文章写及时,歌诗写物”(《九书同元》)。他说,“那诗歌呢?六义互传;风雅飘逸,未曾尝过空话。”(读张继的古乐府)所谓“为时”“为物”,就是“助人之病,补时之不足”的意思。所谓“六义”“风雅”,指的是诗中所指的陈的美刺效应。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他在《美人刺》中更加重视“刺”的一面,强调诗歌在批判社会政治中的作用,要求“唯歌使人恶心”,“句句必规”(《送》),“自上教君”,“自下存谏”(《策林》68),指出“不可不为也”。在他看来,诗歌创作只有起到了这种作用,引起了掌权者的注意,对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了一点作用,才算达到了写作的目的,否则只是“嘲雪弄花弄草”的“空谈”。本着上述理论,他在诗歌表达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①“言质有度”,言简意赅,不加修饰,表达直白而不迂回;(2)“直言不讳,开门见山”,就事论事,不遮不掩,贴近事实,讲得透彻;3“事实”,内容真实,经得起检验,不空谈,不浮夸;(4)“体顺流畅”,用词通顺,易背易曲(《新乐府序》)。正是在这个方向上,他自己的一些诗歌被付诸实践。
中唐时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这一诗学理论对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和关心民病具有积极意义。对大历以来诗坛逐渐强调形式的诗风也有批判作用。但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有时把诗歌变成押韵的训诫是不妥当的。有时他用这一理论来批评谢灵运、陶渊明、谢、李白等著名诗人,不免显得偏颇和狭隘。连杜甫也只有三四十首好诗(九书同袁)值得肯定。同样,如果一味地强调诗歌的表现方法,如“重于文字的质量”,势必会束缚诗歌艺术的创造和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必然会产生浅薄之弊,从而受到晚唐诗人杜牧和宋代部分诗人的批评。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汇编过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法四类。据他自述,讽刺诗是“取其所适而感之者,感其美色之者,因其武德而感其和谐者,题之为“新乐府”,闲适诗是“退公职而独居者,或移病而隐居者,安于太平,歌唱性”;感伤诗是“物由外引,理由内动,以情叹形”;杂诗是“五言、七言、长句、绝句、从百韵到二韵”一般来说,前三类是古体诗,最后一类是近体诗;前三类,内容差异很大,但有些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这四种诗中,白居易更注重讽刺诗和闲适诗。他认为讽刺诗体现的是“助人之志”,闲适诗表现的是“独善其身之意”,这些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诗是“或被一物所诱,或被一笑一曲所寄,自发而生,不在人生”(元杂剧《九书》)。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讽刺诗,包括《新乐府》、《10秦中吟》等50首代表作。这些诗歌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如《守望割麦》、《地黄采摘》、《重赋》、《凌渡错》等。《紫苏歌山北村》和《卖炭翁》描写了宦官的嚣张跋扈和宫廷市场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轻胖,歌舞,红毯,二诸葛等。揭露富人和贵族的奢侈;新丰断臂翁、宾容满、成彦周、西凉慈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松底剑、胜世钧、悲走、余有等。为家族地位制约下的人才压制而愤愤不平;《井底银瓶》、《求婚》、《母亲的别》、《商鞅的白毛人》控诉了女性在礼教束缚下的悲惨命运。《损友》、《和雉》、《天道可量》抨击世风日下,人情淡薄;《长海》和《梦仙》讽刺了迷信神仙的虚假和愚昧。这些作品被称为努力和直截了当。诗人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如“拿走我的温暖,买我眼前的宠爱”(《重赋》);“不知道冷的人要不要暖和,就拿人家的衣服,少做地衣”(《红毯》);“如果你虐待人,伤害东西,那就是狼。为什么非要抓牙吃人肉?”(《杜灵措》)措辞犀利,毫无顾忌,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词中非常突出。
在表现形式上,讽刺诗大多采用直接赋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断臂翁、宾容满、井底银瓶等。,有完整的叙事和生动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情和事物,为我国叙事诗传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讽刺诗的另一部分使用寓言托词,依靠自然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政治感情。比如《黑龙》写的是家家杀猪祭祀龙王,酒肉其实都喂了狐狸,而住在第九位的龙王却一无所知,生动描绘了饱和的百姓在皇帝耳目和官员的腐败中被剥削的情形。另一方面,《海上画屏》通过在海上兴风作浪,造成了“万里无活鳞,百川倒流”的景象,对割据政权和联合反叛唐朝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还有鹤、鸟、松、竹等拟人化的动植物,用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及其关系。比如晚年写的《鸟虫记》第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无论是直接作业还是寓言故事,一般都深刻、典型、主题集中、形象生动、语言清晰。有的新乐府还采用了“三、三、七”的句式,显示出诗人借鉴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大多是用来表达他的闲适,表达他对隐居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清正廉洁生活的兴趣。很多章节还宣扬知足常乐的消极思想。但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警句,如“客难,臣尤甚”“我直时特快,遇奇则非我志”(二服)“形势太僵,难与世同尘。不仅不贵,而且怕灾”(《自写直》)等。,还是从侧面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对休闲的追求只是无奈的自我解放。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风光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看庄稼》、《归田三首》等,写农村场景简单清新。《游舞镇寺诗130韵》以游记的风格依次叙述了五天的游山之旅,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白居易的感伤诗,写的是一时的感受,但往往有很深的寄托。其中如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长恨歌》唱出了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贵妃杨玉环的婚恋故事。是感伤,是深深的寄托。中国的皇帝,渴求可能撼动一个帝国的美写在诗中,导致对国家的无知和误解,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他甚至写道“大地长存,苍天长存;总有一天两者都将结束,而这种无尽的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唐·洪辰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长恨歌》的创作“既感事,又欲惩尤物,窒乱而悬前程”(《长恨歌》)。琵琶旅行有忧患意识。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感情细腻,描写生动,气氛多变,节奏和谐,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童子解长恨歌,胡二能唱琵琶行”(唐玄宗陈丽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因此,阿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虽无全集,但其两首诗不朽”(《瓯北诗话》卷四)。有许多感伤的诗得到了亲友的奖励,如《送别哥哥后的月夜》、《江南天宝的快乐苏》、《画竹歌》、《醉野词》作为对小银第二次和声的奖励等。,这一切都是真诚而简单的。这一类的诗,多是哀叹老人的病,悼念老人的死,如“恐老转逼,忧病缠”,“哭在心上,爱在黄昏”(二自觉)等;厌倦了世俗的烦恼,他试图摆脱,声称要“摆脱生死之轮”,“永远洗去烦恼的尘埃”(同上),明显带有佛教思想的烙印。
杂诗是白居易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其中有《别了草原》、《钱塘江春游》、《别了西湖》、《木江歌》、《给朋友刘的一个建议》等。,都是几笔就能画出一幅生意兴隆的画面,一直广受欢迎。而一些铺陈真情、比较声韵的长行,一杯酒、风情万种的小碎章,也是颇有效果的,只是还不够。
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简单、明了、通俗。平淡就是用普通的文字写出普通的东西,理解自然,让每个人都能欣赏。所谓“人之重无痕迹,仙之衣无痕迹”(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子寄诗百首答之》)就是对这种质朴自然的诗风的高度赞扬。简单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刘熙载《艺概》曰:“俗语易,奇语难,此诗亦在开头。怪语易,俗语难,所以这首诗也重要。香山常用奇,此情不易。”赵翼的《瓯北诗》也认为“元、白率真洒脱,人言其所想”,并指出“率真洒脱者,多触景生情,顾全大局,前途光明,口若悬河,能爽口有嚼劲”。白诗的平淡也是与情景的直白叙述联系在一起的,是指笔随,写得自由。“情志引曲终,入肝脾,随物而形,充满了危险和生机”(王若虚《苏石楠话》),极具感染力。这样的简单是提炼的结果。赵翼又说:“他的笔锋快如剪刀,锋利如昆刀,没有一点隐意,没有一点略带阴郁的文字;努力工作,锻炼干净。看似简单,其实很纯粹。“宋朝有个叫惠洪的和尚,他讲述了白居易写诗让老妇人明白的传说。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他的作品用词简单,很少使用典故和奥古语,读者很容易接受,这是事实。他还喜欢把民间谚语提炼为诗歌,增添诗情画意。唐音贵潜引《余庚录》曰:“白太傅诗:‘衣干于夏,潮生舟行’,吴中以涨潮为舟动,采入诗中,成佳句。"龚义正《藏芥菜笔记》也说:"诗中,用今,似马,多一点点,冷心,嫉妒他,欺我,可恨,不留,胜,柔,皆喜于天。"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一直为后人所诟病。有人说他“俗”、“浅”,甚至“强怒”(司空图《与王甲诗评点》)。这些批评表明,白居易的一些作品光彩夺目,魅力四射,有格调低下的庸俗一面;晚年“更知足,同”(《诗源辩体》引自王世贞),“其中,腐朽的唐朝中的俗,列第六、第七位”(叶燮《原诗》)。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歌,意义过于详细,语言过于露骨,缺乏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但他的成功作品大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言明”(薛雪《一瓢诗》),以简单而紧密的形式蕴含着深远的思想意趣,有力地展示了白诗在普及和大众化方面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张炜在诗人的主客图中称白居易为“广义的教育家”,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深刻的内容和朴实的风格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他在世时,诗已广为传诵,“禁庙墙上无书,诸侯嫔妃口无去路。至于那些写写鼹鼠,拿去市场上卖,或者用它做酒做茶的,更是比比皆是(《元氏县长青集序》)。他和元稹合唱的所谓“元和体”,“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文人,谗言俚语,学会了讽刺”(《旧唐元稹传》)。白居易的名声远播海外。当时有个韩国商人来寻白诗,拿回去卖给国家总理。其中一个值一百美元。日本高僧惠娥也在苏州南禅寺临摹了一部白集,带回国内。后来又有人陆续抄回来。日本至今有三种手稿,相当于宋元,被视为国宝。
白居易的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晚唐的皮日休、聂、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虞□、梅、苏轼、章雷、陆游,清代的吴、黄遵宪,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白居易诗风的启发。此外,元、明、清时期的许多剧作家根据白居易作品的故事写了歌剧。如白朴的《雨》演变为《长恨歌》,洪的《长生殿》,马致远的《衫泪》演变为《琵琶行》,蒋世全的《四弦秋》等。白诗中的许多词语也被宋、元、明三代的剧本所采用。
除了诗歌,白居易的文章也很有特色。他虽不属于韩愈、柳宗元文学集团,但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论天下大事,自觉遵从贾谊的“治安政策”。其中有些篇章,如《骗术》、《清官》、《除贼》等,不仅内容实用,而且前车之鉴,分析深刻,语言生动,文字直白,是议论文中的佳作。《为丞相书》和一系列政事剧,分析细致、直截了当,开了北宋王安石写事的先河。《元九书》是唐代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献。但写山水,如《草堂集》、《冷泉亭集》、《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是有意义的,也是写屈子词这种文体。他的诗《忆江南》《浪淘沙》《花不是花》《长相思》,为文人词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这份收集和研究资料白居易生前曾数次整理自己的诗作。初名《白常青集》,后改称《白文集》。* * *收集了3800多首诗,75卷5册。它藏在庐山、苏州、洛阳以及他们的侄孙家中。唐末动乱,文稿散落一地,写了一遍又一遍,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1131 ~ 162),只有71卷,3600多首诗(包括其他人的几十首)。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远雕再版《白常青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一部日本博纳道元1618活字叠加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与绍兴版基本相同。清初王黎明刻本《白象山诗集》40卷,只有诗没有正文,包括编佚补遗2卷,并在原注上加了注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校勘的《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经参版修订补充。他还编纂了《外集》两卷,收集了失传的诗文,并附上了《白传》、《白集重要序跋》和《年谱略》。
在研究资料方面,唐代新旧书都有白居易的传记,陈、都有编年史。、陈的《诗话》和岑的《白居易长庆集伪作》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今王集白居易生年,朱锦程集白居易年谱。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友钦主编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集白居易卷》,收集了中唐至清末的相关评论资料。另外,日本花屋秀树秀树的《白居易研究》是研究白居易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