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简介
王浩(1921五月二十日—1995五月13)是一位数学逻辑学家。原籍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毕业于山东济南第一中学,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师从金岳霖先生。1943获得学士学位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系,1945获得硕士学位论文《论经验知识基础》。王浩在中学时就对哲学感兴趣。在父亲的建议下,他在初中时读了恩格斯的著作《反都灵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65438年至0946年,王浩赴美国哈佛大学,在那里结识了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蒯因(W.V.Quine),并立即开始学习他创立的形式公理系统。两年后,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在哈佛短暂执教后,我去了苏黎世,与贝奈瑟一起工作。1954-1956,牛津大学第二届约翰·洛克讲座讲师,同时担任逻辑学和数学哲学高级教授,主持数学基础讨论课。1961-1967,哈佛大学教授。1967-1991年,他是洛克菲勒大学的逻辑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来又当选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授予首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以表彰其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是《数理逻辑导论》、《从数学到哲学》、《哥德尔与超越分析哲学》的作者。
中文名:王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济南市
出生日期:1921 5月20日。
死亡日期:1995年5月13。
职业:数学逻辑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果:首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
代表作:数学原理
人物体验
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偶然看了金(1935)写的《逻辑学》,其中大约有80页介绍了B·罗素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内容。他意识到这些内容既有趣又容易理解,于是决定先试着学习更容易的数理逻辑,为以后学习辩证法做一个基础准备。大一时,他参加了王献军的符号逻辑课,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原理》第一卷。以及通过阅读希尔伯特·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1938版)学习德语。之后看了希尔伯特·伯纳斯的《数学基础》第一卷(两卷集,1934版)。1942听沈有鼎的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1889~1951)讲座,读Canape (R)回忆这段紧张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王浩说:我从1939到1946在昆明,享受着清贫生活和精神食粮丰富的乐趣。尤其是因为金老师()和其他几位老师同学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不谋而合的价值观,他们感到快乐,从而能够把工作变成一种基本需要,成为未来生活中的主要支柱。我的愿望是,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有机会享受这样一份淡淡的幸福!王浩在求学期间(1943~1946),还担任过数学老师。
杰出贡献
根据奎因的建议,论文的题目是《古典分析的经济学》。65438-0947,开始担任奎因《语言的高等逻辑与哲学》的助教。1948年获得理学博士,留校哈佛大学。1948~1951年任初级研究员,195l~1956任哲学助理教授。在1949奎因暂时不在哈佛期间,王浩代替他开了高级逻辑课,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使用寿命
在1950~1951期间,王澍到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去英国做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1954-1955,在英国牛津大学主持第二届约翰洛克哲学讲座。1956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硕士学位。1956~1961年在牛津大学担任数学哲学高级讲师。在此期间,他主持了一个研讨会,讨论如何维护根斯坦关于数学基础的观点。牛津大学的大多数主要哲学家都参加了这次研讨会。1961~1967回到哈佛担任数理逻辑和应用数学教授。l967年后,担任洛克菲勒大学数学教授,主持该校逻辑研究室。1975年至1976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工作。
担任重要职务
从65438到0953,王浩开始学习计算机理论和机器证明。因为一方面,他敏锐地感觉到,被认为形式上过于精确、非常繁琐、没有实际用途的数理逻辑,在计算机领域可以发挥极好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新中国的建立,他想学更多有用的东西,以便将来能回来报效祖国。为此他担任过巴勒斯公司的研究工程师(1953 ~ 1954),贝尔电话实验室的技术专家(1959~1960),IBM研究中心的访问科学家(1973 ~ 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