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有哪些化学药剂?
一、光气和双光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用装满光气的钢瓶对抗英军,开创了在战争中使用现代毒气的先例。光气的学名是“二氯羰基”,是一种无色气体,有腐烂干草的霉味。由英国化学家大卫于1812年合成。因为实验合成是在强光下用一氧化碳和氯气完成的,所以命名为“光气”。双光气的学名是“氯甲酸三氯甲酯”,是一种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味道类似光气。它在光气之后发展成为一种标准的毒药。光气和双光气的毒性和毒理相似。在4 ~ 5升的毒气中,人可在一分钟内死亡;轻度中毒者会感到胸闷、头晕、恶心、眼痛;严重者出现肺水肿甚至死亡。二、芥子气齐齐哈尔“8·4”中毒事件的起因是芥子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方生产芥子气1.35万吨,投入战争1.2万吨。纯液态下,芥子气为微甜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为黄色、深棕色,有芥末味。1886,德国迈耶尝试合成。据悉,迈耶的合成法至今仍是生产芥子气的基本方法之一。从这次齐齐哈尔的不幸事件中,我们看到了芥子气可以使人的皮肤红肿、起泡、溃烂。事实上,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仅0.2毫克/升的芥子气浓度就能使人中毒。此外,它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毒剂,储存量大,引起化学扩散。三、路易斯毒气20世纪20年代,路易斯毒气被称为“死亡之露”,其综合战术性能不如芥子气,生产成本也比较高,所以一般只与芥子气配合使用。刘易斯毒气的名字来自一位美国上尉。1918年,美国上尉路易斯等人发现了这种东西,建议在军事上使用。从那以后,路易斯的名字就和一种化学毒药联系在了一起。路易斯气体是氯乙烯和二氯化砷的化合物。在纯液态下,路易斯气体无色无味,其工业产品具有浓郁的天竺葵香味。路易斯气体药效迅速,无潜伏期,可使人的眼睛和皮肤感到疼痛,吸入后可引起全身中毒。四。塔崩据悉,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曾在实战中大规模使用塔崩。1981,1 ~ 11期间,伊军向伊朗军队发射塌塔炮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塔崩于1936年由德国医生Gerhard Schrade首次合成。然而这个医生第二年就轻微中毒了,开发商也是塔崩最早的受害者。塔崩的学名是“热乙基二甲基氰基磷酸酯”,是一种无色液体,有水果香味,工业产品有苦杏仁的气味。据介绍,塔崩的性能优于光气等老毒,但战术性能不如沙林等“新一代”,目前正在被淘汰。5.90年代日本东京地铁发生沙林中毒事件,其凶手就是沙林。此外,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使用了沙林,一场战斗就造成了伊朗军队2700多人的化学伤亡。目前这种毒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是主要的装备毒,而且已经二元化。值得一提的是,沙林和塔本是同宗,是由德国医生施拉德发现的。它的化学名称为“氟磷酸异丙酯”。在纯液体中,沙林是无色无味的水样,但却是最典型的速杀性和暂时性毒物。中毒后立即出现瞳孔收缩、视力模糊、流涎、哮喘、肌肉颤动等症状;严重者呼吸困难,意识消失,最后死亡。六、梭曼1944,德国诺奖得主里夏德·库恩博士第一次合成了梭曼,但还没来得及生产,前苏联打来电话。据悉,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军队装备了梭曼弹药。到1980,前苏联空军在阿富汗一些地方对穆斯林游击队使用了梭曼,中毒者出现呕吐、窒息、失明、瘫痪,最后死亡。索曼的化学名为“氟磷酸异乙基甲酯”,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但毒性比沙林大3倍左右。据记载,人吸入几口高浓度的梭曼蒸气,可在一分钟内死亡。7.Bitz据资料显示,在入侵越南的行动中,美军使用了Bitz,导致多名越南官兵中毒致残。Bitz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学名“3-喹二苯乙醇酸”,属于失能剂。比茨主要通过呼吸道使人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这种化学毒药能使人失去所有的自主性,也被称为“温柔杀手”。正是因为化学制剂有助于化学武器的巨大杀伤和破坏,才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抵制。1997年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为彻底销毁化学武器而努力。标题图片:我方防化人员进入演习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