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快。
早期
明太祖“驱逐路虎,恢复中国”。
扶植李朝鲜,推翻朝鲜。
郑和下西洋。接受亚非国家的朝觐。
联合占领城市摧毁越南,收买首席秘书安南。
将蒙古划分为鞑靼、山谷和北京保卫战
后期
日本南部和中国北部
欧洲的进入,中西文化的交流
与欧洲有过几次小冲突,都以中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抗日援朝
联合朝鲜和蒙古对抗满清
参照宋朝的经验,坚决不和满清讲和,坚决不迁都。
曼青数次入关,俘虏数百万人。
缅甸诅咒水的难度。
-
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比伽利略早两千年发现木卫一的甘德。
甘德,战国时期齐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纂者,也是木卫二最早的发现者。
编制世界上最古老的目录
中国古代文化-民间天文学家罗
罗(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40-87年)中国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以历法计算和天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最早的历法数学家。
编制太初日历。
罗是浑天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改进的赤道浑天仪在中国使用了2000年。
-
中国古代文化-张衡,他开创了浑仪和地动仪。
张衡(公元78~139),南阳县(今河南南阳)Xi鄂县人,东汉著名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写了《灵魂的构成》,制作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并对历法进行了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一位具有崇高才华的伟大作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天才。
张衡
《灵异》是张恒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发展了一种浑仪。
张衡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他创造了浑天仪。
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地震仪。
-
5回复: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429 -500),文远人,南北朝时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祖冲之祖籍繁阳县(今河北省涞源)蒯县。为了躲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从河北迁居江南。祖昌是刘崧的“大工匠”,主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是朝中官员,学识渊博,受人尊敬。
祖冲之于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祖辈辈都在研究天文历法,祖冲之从小就接触天文和数学知识。祖冲之在年轻时获得了学者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去“华林薛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处工作,先后任南徐州史官、政府官员参军。公元464年,调任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纂了《大李明》,计算了圆周率。宋末,祖冲之回到建康任仆役。之后,他花费大量精力研究机械制造,直到宋朝灭亡。494-498年在南齐朝廷任长水校尉,领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乱不断,他写了《论安全》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稳定民生,巩固国防。祖冲之死于公元500年,享年72岁。
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过小说《叙异录》。祖冲之写了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祖冲之是不可多得的博学多才之人。祖冲之的儿子祖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祖冲之陨石坑”,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对天文历法的贡献。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多载于他的《大明历》和《对大明历的反驳》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纂的《李元嘉》。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计算,祖冲之发现李元嘉有很大的误差。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六年(公元462年)编《大明历》。《大明历》在祖冲之去世前从未被采用,直到梁武帝田健九年(公元510)才正式颁布。《大明历》的主要成就如下:
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岁差测量为45年11月差1度(大约是今天的70.7年差)。岁差的引入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进步。
将一个回归年定为365.241481(今测为365.2425438+09878),这是最准确的数据,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仲甫制定统一历法。
新的闰周391年(144闰)比以前日历中采用的19年(7闰)的闰周更精确。
固定相交天数为27.21223天(目前测算为27.21222天)。交点处月数和日数的精确测量,使得准确预测日食和月食成为可能。祖冲之用《大明历》推算了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至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的四次月食时间,结果完全符合实际。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越太阳一次,即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交会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交会周期也接近现代值。
提出了用标准表测量正午太阳阴影长度来确定冬季至日时间的方法。
作者:林炎2007-1-25 19:16回复本发言。
-
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遂(和尚一行)
张遂(和尚一行,公元673-727年),唐代韦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的时候去长安学过天文和数学。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他的侄子武三思地位显赫。为了谋取功名,他四处拉拢文人名士抬高自己,几次试图与他交朋友。然而,张遂不想与他交往,于是他愤然离京,到东方嵩山出家。他被封为和尚,所以被称为和尚。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批僧人精通天文和数学,便被召至京都长安,成为朝廷的天文顾问。张遂在长安生活了10年,这给了他从事天文观测和历法改革的机会。
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各自轨道上的位置,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梁灵赞和* *制作了“浑天青铜仪”和“黄道巡天仪”来观测天象。浑天仪是在汉代张衡《浑天仪》的基础上制作的,上面绘有星辰。仪器日夜靠水运转,与天象相符。还有两个木头人,一个时刻打鼓,一个每天早晨敲钟,比张衡的《浑天仪》还要精准。“黄道导航器”的用途是在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太阳、月亮和星星在轨道上的坐标位置。张遂利用这两台仪器有效地研究了天文学。
在张遂之前,天文学家,包括像张衡这样的大天文学家,都认为恒星是静止的。然而,张遂用“浑天铜器”、“黄道巡天仪”等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并从天体北极开始反复测量了28个夜晚的度数。从而发现星星在移动。根据这一事实,张遂推断出天体上的恒星一定在运动。所以他推翻了以前恒星不动的结论,张遂成为中国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人。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公元1656 1742)也提出了恒星自行运动的观点,但比张遂的发现晚了一千多年。
张遂是一位重视实践的科学家,他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对他的成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张遂和南宫说,他们和其他人一起用基准测量了日影,并计算了太阳的位置和节气之间的关系。张遂设计制造了“复矩图”天文仪器,在全国范围内测量北极高度。他用实地测量计算出的数据推翻了“王绩千里,影一寸”的不准确结论。
724-725年,一个小组在中国13点组织天文大地测量。天文学家南宫说,这次测量,河南其他人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从南宫朔等人测得的数据中,一群人得出结论: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相差3565438+80步0(现代131.3 km)。这个数据是地球子午线一度的弧长。这与目前计算的北纬34° 5°的地方子午线弧长110.6公里仅相差20.7公里。唐代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长度。一行于725年开始编纂历法,并在去世前完成了草稿,即《大衍历》,于728年颁布。
张遂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创新的历法,继承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缺点,纠正了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最突出的表现是正确把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自汉代以来,历代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张遂用不等间隔二次插值法计算出每两个节气之间的经度差相同,但时间间隔不同。这个算法基本符合天文实践,是天文学的一大进步。而且张遂的《大衍历》用内插法的三次差来计算黄道的度数,还提出了黄道每月不会回到原处一次,而是会比原处多回一度的科学结论。《大衍历》对中国天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明末,历法学家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衍历》结构严谨,计算逻辑严密。在日食的计算中,首次考虑了中国各地的饮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前的历法更精确,是由后来的历法传授的。733年,这种历法被引入日本。
张遂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在国内闻名,而且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他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日本学生吉备真备被派往中国学习天文学。他回家后,带走了一卷《大李岩经》和十二卷《大李岩诸城》。于是《大李岩》在日本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此外,张遂的一些天文观点比世界著名天文学家早1000多年。称张遂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为过。
作者:林炎2007-1-25 19:16回复本发言。
-
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金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生于河北邢台县。他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十三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他一生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活动中,他仔细观察客观事物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他能很好地发现和总结劳动人民的发明,并从具体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己的科研事业逐步完善。但他从不满足前人现成的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勤奋刻苦,刻苦钻研,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郭守敬从小就对自然现象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天文学感兴趣。他在邢台西紫金山师从刘时,曾制作过一些天文仪器模型。元初,二十多岁的郭守敬勇敢地承担了邢台五里拦河筑石桥的任务。整个工程在45天内顺利完成,当地人民对他非常钦佩。郭守敬十分重视发展生产,满足了元朝统一中国后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国统一第三年(1262年),刘的同学在向忽必烈推荐郭守敬“博学治水,思人有术”。元世祖在上都(多伦)召见郭守敬时,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了发展华北平原水利交通的六点建议,得到忽必烈的高度赞赏。他被授予各种运河、运河的推广,第二年又被授予迎接运河的银两。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郭守敬随同张文倩到西夏(宁夏、甘肃)视察水利,修筑淤塞水道千余里,灌溉农田九万余顷,为发展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年,他被提升到一个监管较少的城市。当地人非常喜爱郭守敬,修建了郭守敬庙作为纪念。此外,郭守敬在河北、山东、大都(北京)等地修建了许多工程,对当地的交通和农田灌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世纪末,袁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了中国。全国劳动人民迫切要求发展生产。元世祖忽必烈从巩固其封建统治出发,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重视发展农牧业。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决定改革历法,让王勋负责这项工作。郭守敬首次提出了“历法起源于考,考之器先于器”的创新思想。他认为,只有打破常规,根据天象进行观察和实验,才能确定更准确的历法。
元初的天文仪器都是宋金时期遗留下来的,破旧不堪,无法使用。郭守敬在实践中对原有乐器进行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三年时间,对十余种天文仪器进行了改造和再创造。其中,简易仪器、赤道经纬度和日晷合二为一,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运动。改进后,它们不受仪器上的环的阴影的影响。高标和景福是测量日影的一套仪器,是郭守敬的创新。我们把以前的八尺米改成四尺米,在米上竖起一根横梁,把京福视角放在诗鬼上,让太阳的影子在京福上重合,也就是当地的日中时间。日心阴影是用这个仪器测出来的,比之前测的太阳边缘阴影要精确很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元世祖向忽必烈建议说:“唐元年,南宫说天下照,书十三处。今天的疆域比唐朝还大。不从远处测,日月月食分数不同,时间不同,昼夜长短不同,日月星辰上天相竞。”元世祖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于是他派了14名缓刑官员到27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成功的恒星天文台是当时27个观测站之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海试验”。郭守敬从商都(多伦)、大都(京畿)经河南到南海,行程数千里,亲自参加沿途的重要考试。藁城(古阳城)当时属河南省(洛阳)管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修建了观星台,观测到了日影。当时在这里观测的结果是河南阳城(也就是现在成功了)北极34度太弱。见元著。
郭守敬根据“四海考”的结果,并参考1000多年的天文资料和70多种历法,相互印刷对比,排除了地球上与吉凶相连的子午、日月、五星的迷信色彩。他根据日月五星在太空运行的自然规律,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编制了一部新历法——计时历。服务历算出的回归年是365.2425天,即365天5点49分12秒,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实际时间只差26秒,与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历(俗称阳历)相同,但1582年(明朝十年)开始使用公历,比郭守敬的时间要长。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2年),郭守敬升任太史令,继续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他有10多种天文学著作,100多卷。这些著作藏于当时的官府,除了《授时历》被后人收入元史外,没有一部流传后世。晚年,郭守敬转向水利工作。至元三十八年(公元1291年)春,任水监。他建议从北京到通县开凿一条新的运河,与大运河连接起来,解决南方漕运进京的问题。当时,元政府从南方向北京运送大量粮食,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但是大运河只通往通县,从通县到北京,都是陆路运输。到了雨季,人畜病死,粮食霉变非常严重,让元朝的统治者感到最难熬。郭守敬提出开凿大运河的建议,很快被元世祖采纳,并下令立即动工。丞相以下的文武百官都参加了奠基仪式,郭守敬担任总工程的负责人。
作者:林炎2007-1-25 19:17回复本发言。
-
8回复: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郭守敬把昌平县北部百福村的神仙泉的水引入昆明湖,再引入市内的什刹海,再流入运河。在这条运河中,一些水坝和闸门可以升降来调节水量,以便大型船只通过。这是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中的创意设计。整个工程在一年内完成,并命名为通惠河,郭守敬还对通惠河的水运进行了提升和调整。通惠河经过后,粮食可以从南方直接运到北京,对南北运输和水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郭守敬柏文馆大学士,知晓太史馆之事。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元的始祖铁木尔在商都与郭守敬会面,商议铁镭极渠的开凿事宜。郭守敬说:“山河频繁时,要把运河拓宽五十步。”其他当政的官员认为郭守敬的话过了头,将其广度缩小了三分之一。第二年,下了大雨,运河和堰都容纳不下了,人、动物和家庭都失去了。元很遗憾地对群臣说:“郭太师也是神,可惜他的话不需要耳朵。”可见郭守敬在水利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在数学上,郭守敬创造了计算球面三角形的算法和三差站立法,这是高水平的算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开了先河。总之,郭守敬编纂了100多部天文书籍,创造了17、18种仪器。兴州治水已初显锋芒;大都(北京)治水,使得元朝的都城都建在这里。西夏(今甘肃、宁夏)治水,探黄河之源,给百姓带来深远的利益,于是在运河上建庙。他是杰出的天文学家,有突出贡献的水利专家。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数学专家,还是一位具有独特精神的仪器制造专家。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在当时世界排名第一,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1303年,郭守敬72岁,承宗发布命令:“72岁的官员,除郭守敬继续留任,纯德实学。”1316年,郭守敬病逝,享年86岁。李约瑟和中国人民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纪念这位名震中国、名震世界、名震苍穹的伟大科学家。1962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两枚郭守敬半身像和一件简易乐器的纪念邮票。1981年,国际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隆重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正式将他在1964年发现的第2012号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
作者:林炎2007-1-25 19:17回复本发言。
-
9回复: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中国古代文化-沈括
在中国北宋时期,有一位非常博学而卓越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农业和医学;他还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卓越的战略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学识渊博,擅长写作,精通别人的历法、音乐、医学、占卜等等。晚年撰写的《孟茜笔谈》详细记录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孟茜笔谈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沈括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个官僚家庭。其父沈周在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官。母亲许石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沈括出生于宋仁宗天盛九年(公元1031)。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母亲的指导下,他十四岁在家读完了书。后来跟随父亲到了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建州(今简阳)、中国首都开封。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增长了见识,显示了超人的聪明才智。二十四岁时,他开始了他的仕途。先任海州沭阳县(今江苏省)主簿,后任东海(今江苏省)、宁国(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县令。三十三岁考中,被任命为扬州都督参军,主管刑事审判。三年后,他被推荐到史静的赵文音乐厅编辑和校对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法。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兼任天象监,负责观测天象和推算历书。接着,沈括担任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出任集贤书院总管。由于职务上的便利,他有机会阅读更多的皇家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1075年被派往辽国进行边界谈判,次年任翰林学士,被任命为第三司使。
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沈括积极参与变法运动,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重视。他担任过掌管国家财政的最高官员、三个秘书和许多其他重要职位。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诬贬为官,改称宣州(今安徽宣城)。三年后,为抗西夏,改兖州(今陕西延安)并兼使延路(鹿+右耳刀)。因镇守边疆有功,元丰五年(公元1082)升为龙图阁学士。然而,他很快就被诬陷,并被贬为周俊(今湖北浚县)的应永副大使。哲宗元二年(公元1087年),沈括花了12年时间编制了《天下郡县图》,特许在汴京亲自呈上。次年,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东郊)孟茜公园,安度晚年。
晚年,沈括认真总结了自己在孟茜公园的生活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孟茜笔谈》、《忘志》等著名的科学巨著。宋喆死于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他一生著述数十部,但流传至今的只有《长兴集》和《方剂学》等几部综合性文集。《孟茜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科学活动的总结。其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历史、考古、音乐、艺术等600余篇,其中200篇属于科学技术类,记录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见解。
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熙宁五年(公元1072),在沈括主管汴河建设时,沈括还主管领天监司。他在任期间,先后罢免了6名没有文化的旧历法官员,不分出身,破例推荐了精通天文历法计算、出身平民的准南方人魏普进入天师监司,主持修订新历法的重要工作。沈括和魏普之态度严肃,对旧历官依靠演算的历法修订方法十分不满。他们主张从观测天象入手,把测得的结果作为修订历法的依据。因此,沈括首先对浑仪、浮漏、影表等旧的天文观测仪器进行了研究和改造。
浑仪是测量天体方位的仪器。经过历代的发展演变,到了宋代,浑仪的结构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三圈,盘根错节,使用不便。为此,沈括对浑天仪进行了多次改革。一方面,他取消了小白环,简化了仪器和分工,然后用数学工具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省略了月环,月与月的区别仅基于历法的一步”);另一方面,建议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阻挡观察视线。沈括的这些改革措施为乐器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后来在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元朝的郭守敬创造了一种新的天文仪器——简仪,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作者:林炎2007-1-25 19:18回复本发言。
-
10回复:中国古代文化——著名天文学家
漏壶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它是由几个盛水的容器以台阶的形式组成,每个容器的下侧都有孔,依次从下一个容器滴漏。底部容器没有洞,里面有刻着时间刻度的“箭头”。随着滴水水位的上升,“箭头”慢慢浮起,从露出的刻度上可以读出时间。沈括也改革了破釜酒吧。他把曲桶的铜漏管改成了直颈玉嘴,移到了壶身的下部。这样流水更流畅,壶嘴也结实很多,更耐用。
此外,沈括还制定了测量太阳阴影的标准,改进了测量阴影的方法。
沈括在《论浑仪》、《论浮漏》、《论风景》三篇论文中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仪器改造的原理,阐述了自己的天文观点,在我国天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和魏普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在沈括和魏普的坚决斗争下,魏普主持修订的《丰源历》终于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完成并颁布。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和破坏,相对先进的丰源历只实行了18年就被废除了。但沈括并未因此而气馁,晚年进一步提出了用“十二年历”代替原始历法的主张。中国最初的历法都是基于阴阳结合,而“十二气历”是纯阳历。以十二气为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月,月份根据节气确定。立春之日算1月1日,惊蛰之日算2月1日,以此类推。大月亮三十一天,小月亮三十天。大月亮和小月亮交替出现。即使两个小卫星合并,也是一年一次。如果有“两小相加”,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不,一年366天。这样一年中的日子都很整齐,不需要设立闰月,四季都是固定日期。至于月亮的盈亏,与寒气来来去去的季节无关,只要你在历书上注明“新月”和“希望”就可以了。沈括设计的这种历法比较科学,既符合天体实际,又有利于农业活动的安排。他预见到自己的想法会受到顽固的守旧派的攻击和责骂,他竭力阻挠,但他坚信“不同的时代会对说话的人有用。”果然,近800年后,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颁布的历法基本原理与沈括的《十二齐历》完全一致。世界各国采用的公历,也就是阳历,在月份上其实不如沈括的“十二年历”合理。
为了纪念沈括的功绩,人们将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