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及以上学历单身青年婚恋调查:爱情去哪了?
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网恋心理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的潜移默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以性心理和“网恋”心理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了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积极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青春期和性意识提前萌发,性、性夸张、性暴露和色情书刊增多,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日益开放,传统道德监督的约束力下降。性作为一种生理和心理现象,与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尤其是作为青春期高知的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性成熟的繁盛期。这一时期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充满风险,最具挑战性。他们的性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加倍关注和讨论。
a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拥有者,更有条件参与网络生活。“网恋”在大学生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大学生“网恋”现象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引发了许多情感、心理和社会问题。因此,了解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积极加以引导和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由于下丘脑和垂体前叶的快速发育,促性腺激素释放因子和分泌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增加到成人水平,性开始成熟。随着性发育的成熟,大学生的意识越来越强。但他们既成熟又不成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社会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对爱情的态度以及对爱情与学习关系的处理都不成熟。"
65438年10月28日,全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结果在成都公布,六成以上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该调查由“中国当代大学生性现状及性教育实践探索”课题组进行,* * *对全国2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学生性文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2%的人表示如果双方愿意可以发生性关系,20%的人表示可以基于爱情发生性关系,7%的人表示这有助于他们适应未来的婚姻生活,8%的人表示可以无伤大雅地结婚,四项加起来超过60%。与年全国文明调查数据相比,认为“会造成社会问题,应该受到道德谴责”的大学生比例有所下降;认为“双方都愿意”的比例上升了26%。面对爱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学生依次采取以下态度:60%的人“讲道理,帮忙克制”,13%的人“心平气和断然拒绝”,12%的人“因害怕失去他(她)而委身于完美”。在婚前性行为问题上,女性更为谨慎:70%的女大学生在对待恋人的性要求时会从理性出发,努力维护自己的“性纯洁”和自己的感情,做到“以理服人,帮助克制”;坚决捍卫自己“性纯洁”和“心平气和断然拒绝”的比例是男大学生的3倍。
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婚前性关系是理解的。大学生已经到了生理成熟的年龄,心理上更加早熟。在恋爱过程中,对性的需求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大多希望有一个精神和肉体统一的爱。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对性问题仍然讳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缺乏,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仍然是现代的,在行动上仍然是保守的。因此,性冲动和性压抑仍然时常困扰着他们。一个大学生说,我们周围的空气太紧张了,所有人都带着愧疚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余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个女大学生总是趁着室友周末回家和男朋友住在一起。内心的紧张,同学异样的眼光,周围的压力,总让她有负罪感。因此,一位《性与健康》的博士说,这一代年轻人“既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天真无知,也不能像西方60年代那样肆无忌惮地追求性解放,只能在夹缝中煎熬”。
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的新趋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年中国网民中,85.98%是18-30岁的年轻人,而84.67%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清华大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上网率高达88%。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新事物的精神。作为新生事物,网恋也吸引着大学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恋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缘分天空”。2008年3月至4月,在清华大学、中国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和外国语大学进行了相关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不定期调查的方式,在上述高校的本科生中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占52%,女生占48%。最大的25岁,最小的17岁。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62%、27%和11%。调查显示,超过40%的大学生认为网恋有成功的可能,超过60%的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大学生的网恋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为了考察大学生的人格倾向,笔者对他们的人格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人归类为“前卫”,选择“等自己成熟了再做决定”的人归类为“理性”,选择“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的人归类为“从众”。调查数据显示,38名有网恋经历的大学生中,“理性”网恋者占53%,略高于“前卫”网恋者(45%)。可见,“前卫”的性格并不一定更容易网恋。调查还发现,55%的网恋大学生都有过失恋的经历。这说明遭受过感情创伤或失恋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从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处于“爱与从属”层面的大学生需要他人的接纳、关心、欣赏和理解。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需求或者在这方面受到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转移这种需求,寻找其他方式来补偿。网络的及时出现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
通常情况下,同龄的人会表现得循规蹈矩,网恋也是如此。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92%)的大学生都有过网恋经历,身边也有人有过类似经历。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家庭背景、思想观念、兴趣爱好有很大相似性的同龄人,最容易产生人际吸引和相互影响。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朝夕相处,所以周围环境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会更显著。看到身边的同学网恋,虽然我主观上没有盲从,但网恋在潜意识里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一旦有机会就更容易尝试。正是同龄人的这种示范作用,使得尝试网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网恋中大部分大学生来自城市,这和我们的经历是一致的。毕竟相对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触网”的时间更多,对新鲜事物的排斥更少,所以网恋的可能性更大。而那些来自相对落后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保守,做事顺从,在感情问题上更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方法。
面对越来越多的校园网恋现象,大学生持什么态度?调查显示,大多数(65%)大学生对网恋持中立态度,既不明确表示反对,也不公开表示赞同。但只有少数人明确赞同(占12%)或反对(占24%)网恋。然而,受访者对网恋是否有可能成功的回答却大相径庭。8%的受访者认为很有可能,36%认为有点可能,28%认为不确定,25%和4%选择不太可能,绝对不可能。总体来说,看好网恋成功的大学生比较多。乐观主义者认为,网恋更注重思想和心灵的沟通,基于此的爱情应该更牢固,成功几率更大。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网聊在网恋初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识方式,使得双方缺乏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很容易“见光死”。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展示自己的虚拟人格,也可以是网络中现实人格的出现。然而,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自我,希望用这个虚拟的自我获得爱情或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自我满足。这对于可以自由控制网上人格或现实人格转换的学生来说,不会是什么问题,但却是摆脱现实抑郁,调节心理平衡的好方法。然而,一些大学生不能灵活地将他们的网络人格转换为他们的现实生活人格,从而逐渐造成他们自己的人格或其他障碍。网恋总是有太多的虚幻,可信度低,很多“网恋者”大多是带着面具游走于网球世界的人。这些人不需要解释,因为在网络上,解释和掩盖的区别基本不存在。此外,在中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网络法律体系来有效地约束和管理网络生活。我们现在唯一能用的就是网络道德的隐形准则,毕竟是“隐形”的。坦白说,网民的素质还是需要怀疑的。所以,没有法律保护的“网恋”犹如雾中花,水中月。在网络基本法律制度完备之前,这始终是网络交友的一个基本倾向。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热衷于“网恋”的大学生的警惕。
第三,正确对待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鉴于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显著变化,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新颖的方式,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的变化和“网恋”心理的新动向。
首先,端正恋爱的态度和立场。加强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爱情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爱情。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爱情生活的基础。爱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不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而活是苍白的。明确坚持学业优先的观点,让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也是一段幸福爱情的基础。不读书就谈恋爱的做法,不仅阻碍了事业的成就,也很难得到幸福的爱情,所以不仅愚蠢,而且可悲。
其次,开展丰富的集体活动,转移学生注意力,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经常组织一些课外兴趣小组和集体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还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可以有效地转移和发泄他们在青年时期的性冲动。同时,青年时期经常出现的性冲动,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都必须以合理的方式疏导。对于人格成熟的人来说,适当的意识调整和合理的升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事实上,任何健康有益的兴趣活动都是转移和发泄性冲动的有效途径,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将性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也是提高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例如,上海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惠举办的“心动的回忆惠和你的春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活动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进行,以师生互动的形式深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心理学老师和学院老师作为嘉宾和同学一起参与了讨论。通过访谈主持人的现场访谈,嘉宾老师们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校园里右手的声音引起了* * *,恋爱测试游戏促进了师生互动。由学院邓研究会成员自编自导自演的D作品是活动的一大亮点,让同学们受益匪浅,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心课。
再次,对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对“网恋”的认识。大学生婚恋教育是一项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社会系统工程。针对大学生青春期的特点,决不能打击压抑或坐视不管,而应正视和处理好“网恋”问题,让学生从思想和心理层面加深对“网恋”的认识。
最后。应加强大学生的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理解性冲动,明白他们受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的制约。性不仅是一个个人生活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行性适应的平衡过渡,有意识地控制性冲动。性道德是个体道德的一部分,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道德观念的内化需要外部教育来引导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有一个健康的择偶和恋爱心理,了解婚前性行为对当事人的不良后果,学会用自尊自强的心理对待恋爱中的挫折。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从事卖淫嫖娼等违法活动。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性教育,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性与人格的关系是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心理因素,性心理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个体的任何性活动都反映了他的人格特质。人格的成熟程度影响着个体性心理的发展水平。弗洛伊德曾在其人格发展理论中将人格的发展等同于个体心理的发展,由此可见性与人格的密切关系。将大学生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就是要结合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价值观、道德意识、性别角色、个人意志品质、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协调性心理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缩小性成熟与人格成熟的不平衡。同时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质,使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在适应社会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行调节,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正如我国著名性学家吴阶平教授所说,“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克服恋爱心理问题的决心是一种习惯,以后不用担心。这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爱情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活往往是人生的转折点。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