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厌女症?
& gt& gt
他们只把女人当成发泄欲望的道具。无论哪个女人有裸体、超短裙等“女性符号”,她们都能做出反应,像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真的很震撼。如果男性体内没有这种机制,性产业就不会成立。
◆吉星淳介和卡夫卡盖娜
怎么能把自己完全暴露给一个不信任的人?性要以爱为基础,爱容不得半点沙子
& gt一个抑郁的打工仔绝望了,于是去找妓女,把“类似愤怒的感情”发泄在一个女人身上。其实妓女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发泄“类似愤怒的情绪”
掩盖男人欲望的阴谋!
& gt男人的欲望就这样被免除了。
& gt& gt爱德华·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定义为“支配、重建和征服东方的西方模式”和“关于东方是什么的西方知识体系”。所以,不管读了多少西方人写的关于东方的书,都只知道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幻想,而不是真正的东方——这就是赛义德《东方主义》(Said,1978)一书的发现。
◆从女人身边跑开的男人
哈哈
& gt吉之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生气,但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读,作为适合男性性幻想的文本。这样,吉星的书就成了揭露男人真实面目的令人吃惊的赤裸裸的好教材,而愤怒恶心的阅读体验也成了一种学习型的阅读行为。事实上,如果你不这样改变你的想法,大多数男人写的东西是无法平静地阅读的。
& gt& gt说男作家不懂女人,写真实的女人,写女人这个人,是对的。但是,作为对男性作家的批评,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们应该做的是,通过批判性分析,揭示男性作家在编织男性内心世界时所持有的“关于女性的梦”的结构。男性作家把梦想随意寄托在女性身上,随意解释女性。正是他们描述的梦中女人和现实女人的巨大差异,让男人的内心风景更加丰富多彩。[稻田,1993: 75]我把这段话看作是对我们《论男性文学》最尖锐的批判。虽然男人形容女人,其实是在说自己。正如本文的标题所示,水天用“逃向女人”和“逃离女人”这两个关键词来解读日本现代男性文学。这个模式可能有点太大胆了,但这是一个让我觉得很有启发的大发现。水天说,现代男性文学中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而是作为拜物教象征的女人,所以被引用)是构成男人内心世界的私人空间。男人寻求“女人”的空间,是为了逃离公共世界,可在那里遇到真正的女人,发现对方是个不可理喻、令人不快的他者,于是又试图从那里逃离。这种逃离到底是“逃离家”还是“逃回家”,要看时间地点。“离家出走”很好理解,但出走后,他们又找到了另一个无法满足梦想的他者,于是再次出走。经过这种解释,人们可以理解现代男性作家的许多私人小说。吉星的作品无非就是这种类型。
& gt& gt将女性“他者化”,其实就是将女性归入自己可以控制的“他者”范畴。这样的另类既迷人又轻蔑。不管你是当“圣人”崇拜,还是当“贱人”侮辱,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据说,关根“毕业”吉星的原因是他爱上了一个美国女人并结婚了。因为这个来自不同文化的女人一直坚持“我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个他者”。这里出现的他者是真正的“他者”,既不能被理解,也不能被控制,是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怪物。
◆男人纽带成立的条件
& gt& gt所以男性的同性恋社会欲望是靠恐同来维持的。确认男性主体性的机制是将女性客体化。把女性作为性的客体,性的主体之间就可以建立起相互的认同和统一。“拥有(至少一个)女人”是成为性主体的条件。“拥有”这个词很准确。“像男人”的证明,就是把一个女人置于你的控制之下。“我连老婆都不能让我听话,什么男人!”这个标准今天仍然有效。所以,厌女症就是永远不要把女性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性主体,而是把女性客体化和他者化。更直接的说,就是歧视和鄙视。
& gt& gt男性的同性恋社会欲望是以厌女症为基础,以恐同症来维持的。这是塞奇威克教给我们的精彩理论。
& gt& gt这反过来证明了这个男人是多么的脆弱。
◆男人一直在谈性吗?
& gt& gt男人为了成为男人而实行的同化和排斥,不是单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社会学家佐藤裕在《论歧视》[2005]中尖锐地指出,“歧视需要三个人”。他对歧视的定义可以稍作修改如下:歧视是将一个人与以同样方式行事的另一个人同化的行为。如果把前面的“一个人”换成“女的”,后面的“另一个人”换成“男的”,就直接成为“性别歧视”的定义了。
& gt& gt在顽固的不允许中项存在的性别二元制下,偏离了男性的世界,等同于“女性化的男性”
◆性别、种族和阶级
& gt& gt赛义德将“东方主义”简明地定义为“西方世界中关于东方是什么的知识体系”。“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对东方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希望是什么的幻想的别称。所以,无论你懂多少东方学,你还是对真正的“东方”一无所知,但你所知道的,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
& gt& gt在最近的民族研究中,种族和性别一样,是历史建构的产物,这已成为常识。人类属于一个属。不管是谁,他们99%的DNA都是一样的,但他们决心创造“种族”的概念,以肤色来区分人。所谓“性别”,就是通过排除“非男性”(未能成为男性的男女)来维持分界线,让男性实现作为男性的主体性的一种装置。同理,所谓“种族”是白人(发明种族概念的人)通过排除“非白人”来定义“什么是白人”的一种装置。怀特研究[藤川,2005]一个接一个地揭露了这些真相。“身为白人”意味着拥有统治劣等种族的资格。历史上,种族的概念是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意识形态同时出现的。
“圣人”与“妓女”的分离与支配
& gt& gt我在前两章说过,为了成为性的主体,男性把对女性的轻视深深植根于自我确认的核心,这就是厌女症。而同性恋恐惧症,则可以理解为男性对男女界限模糊带来的不安的恐惧。男人必须不断证明自己不是“男人喜欢女人”
& gt& gt但是,这种厌女症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母亲。公然侮辱生她的女人,会导致她的出身和身份的精神危机。所以其实,厌女症不仅仅是对女性的轻视,更是对女性崇拜的另一个方面。这是矛盾吗?性的双重标准告诉我们,这其实并不矛盾。
& gt& gt所谓性的双重标准,就是对男性的性道德和对女性的性道德是不一样的。比如男性的好色是肯定的(比如吉星淳介,卡夫卡盖娜等。),而女人把性的无知和纯洁当做好的。现代一夫一妻制表面上推崇“对等贞操”,但实际上,男性的“犯规”从一开始就被纳入了制度(既然不能遵守,就不要一开始就骂人),所以就要充当作为男性“犯规对象”的女性。因此,性别的双重标准将女性分为两类。即常见的“圣人”与“荡妇”、“妻母”与“妓女”、“已婚对象”与“把玩对象”、“俗人女人”与“专家女人”(性行业的女人——译者)的二分法。现实中每个活着的女人都有身体和灵魂,有子宫和阴道。然而,“为生殖而生的女人”被剥夺了幸福,异化为只为生殖;“追求幸福的女人”致力于幸福,而不是繁衍后代。有孩子的妓女令人失望,因为她们扰乱了这个界限。
& gt& gt当然,这里的幸福是男人单方面的幸福,男人不需要关心女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