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民主思想体现在哪里?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为废除封建教育制度,建立新式教育制度,奠定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民主管理思想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摒弃了封建专制的管理弊端,首创“教授治校”,开创了现代大学的民主管理。蔡元培的民主管理思想对今天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产生和实践的历史背景

从西方历史的演变来看,现代民主的概念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就已出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至今仍被认为是民主思想的基本理论之一。法国大革命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都对民主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现代社会的许多民主形式都源于这一时期的古典理论。这种对民主的追求也体现在大学管理中。“教授治校”作为一种学校管理制度,体现了大学对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追求。“教授治校”起源于中世纪的巴黎大学,后在德国大学的倡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教授治校”也成了德国大学的传统,德国教授在大学的各个层面都握有很大的权力。蔡元培曾经说过,德国在革命前是极度专制的,但是他们的大学是非常平民的,他们的校长和各科的学长(院长)一年一次由教授选举产生。他的校长由四个学科(神学、医学、法学、哲学)的教授轮流担任。19年末20世纪初,其他国家大学里的民主思想也在兴起。以美国为例,从殖民时期到19年底,教授在学院管理中作用不大;然而,在20世纪,教授的地位明显提高。1915,一些大学教授发起成立美国教授协会,保护教授的权利。

从国内历史的演变来看,19世纪后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兴起。在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清朝的保守统治集团意识到,如果不表现出任何“革新”,那就是“全面糜烂”,“崩毁难收”。因此,清政府放松了对西方思想的抵制,以进行政治、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现代学校开始从西方引进新事物和新思想。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蔡元培把他从德国学到的办学之道运用到了中国。

从北大的历史来看,在蔡元培出任校长之前,北大呈现出典型的官僚组织结构,有着很深的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学校实行的管理体制是与封建文化专制相适应的校监。“学校所有事务都由校长、督学和几个总务主任负责,学长没听说过。”。学校里充斥的是腐败沉闷的空气,缺少的是民主和谐的氛围。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应该由懂得学术知识的人来管理。因此,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促使蔡元培效仿德国大学教育管理体制,对北京大学的行政组织进行了全面改革。

二、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思想的产生、实践及内涵

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是在借鉴西方大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蔡元培主张在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和西方教育应该取长补短,主张借鉴欧美教育的优秀思想到中国来,结合中国文化教育的特点来改革封建旧教育。65438年至0905年,蔡元培加入中国同盟会,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使其在教育管理上表现出强烈的民主倾向。65438年至0907年,蔡元培留学德国,对德国高等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后又赴法国等欧洲国家学习考察,使蔡元培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其中,德国的“教授治校”制度对蔡元培影响深远,成为他提出的“教授治校”的典范。1912 1年,蔡元培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他的“教授治校”思想首先体现在他亲自起草的《大学令》中。“大学有一个理事会,成员从各种科学负责人和教授中选出,大学校长可以随时召集理事会,并担任自己的发言人。.....大学各科均设教授会,以教授为成员,学长可随时召集教授会,自己当主讲人”(2),这也标志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的产生。然而,直到2007年6月1965438+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后,这一管理思想才付诸实践。

蔡元培在北大“教授治校”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教育不受官僚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扰。通过完善北大的领导体制,把权力下放,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老师,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来管理学校。首先,组织教授会议作为每个系的管理机构。蔡元培上任时,北大有文、理、法、工商等系,下面都有分部。各科教授委员会由除助教以外的所有教师组成。到1918 * *,已经建立了11学科的教授会议。1919,弃门改为部门,* * *设置14部门。每个系都成立教授协会,由教授协会选举一名主任,任期两年。各系教授会的任务是参与规划本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采用、教学方法改进、学生选课指导、学生成绩考核等。第二,成立教务处和总务处,统一领导全校的教育事务和事务。1919年4月,取消理科主任,成立教务处。教务处由各系教授会主任组成,从他们中选出一名院长,协助校长领导全校教学工作,任期一年。北大首任教务长是马寅初。同时成立总务办公室,总经理由总裁从总务委员会中任命。任期限于教授,可续任两年,主管全校人事财产工作。第三,成立执行会议,作为全校最高行政机关和执行机关。执行委员会仅限于教授,由专门委员会的主席、教务长和总务主任组成。总统也是行政委员会的发言人。常务理事会掌握全校的行政权力,负责执行审议会议决定的行政事务。执行理事会由教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组成,负责各部分的行政事务。理事会决定的事项,由常务会议监督指导,各专门委员会负责落实。第四,要成立理事会,作为全校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理事会由主席和从各种科学主管和教授中选出的评审员组成。每五名教授选举一名评审员,任期一年。选举可以公开举行,也可以在选票上写上候选人的名字,将选票送交理事会,然后由理事会定期公开开具发票。校长是理事会主席,负责理事会的召集和改选。理事会的主要任务包括:决定学科的废除,制定和审核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审核教师的学术职称和学生的成绩,审查学生的纪律,提出学校的预算和决算。所有重大的学校事务都必须得到理事会的批准。

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在北大的全面推行,改变了旧北大的官僚衙门作风,使进步的、有威望的教授参与学校的最高决策,使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促使北大从一所被封建腐朽思想和官僚习气笼罩的大学转变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场所、倡导学术自由和风尚的重要场所。

1925期间,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大学理念与教育走向》中,总结介绍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治校”制度,并赋予其准确的内涵:“这一改革的第一步,是组织一个更大的由各种教授、讲师组成的教授会,负责管理各个系。同时,从各科中选科主任;然后从这些主任中选一个教务长,负责所有部门的工作。然后学校的院长会召集所有的系主任合作教学管理。至于北京大学的行政事务,校长有权任命某些教师组成诸如图书委员会、仪器委员会、财务委员会和总务委员会等委员会。每个委员会选举一名主席,同时,就像教授和讲师组成教授委员会一样,这些主席组成他们的执行委员会。协会的执行主席由校长选出。这样,他们就形成了双重行政管理体系,一方面是教授会议,另一方面是行政会议。但是,这种组织形式还不完善,因为没有立法机构。所以召集所有从事教学的人员选举代表,组成理事会。这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

通过对蔡元培“教授治校”制度内涵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理解蔡元培“教授治校”的实质是分权。在蔡元培的“教授治校”制度中,教授会、常务会、咨议会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格局,将校务、学术、立法工作分开,使大学的权力在各级得到合理分配。

第三,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对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是现代大学内部管理的目标。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民主化是科学和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思想,为实现大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验,对当前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1.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权限。目前我国大学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般来说,大学的组织治理机构包括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领导机构是中国* * *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大学校长及其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室是大学的执行机构。目前,教代会是我国高校中发挥监督作用的机构。《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但目前的问题是:现行法律法规只对党委、校长和教代会的权限进行了笼统的划分,客观上导致党政分开,关系不清,教代会的作用难以发挥,从而使其决策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蔡元培的“教授治校”思想给了我们启示。在蔡元培的“教授治校”中,校长、教务会行使决策权,常务会、教务处、总务处行使指挥权。全校师生对上述人员和机构有监督权。以教务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置行政、教务、总务管理学校的一切事务,这种科学民主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学术进步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党委、校长和教代会的权力范围,将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分开。

2.进一步改革治理机构。如前所述,中国的大学治理机构缺乏学术领导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存在失衡与不和谐,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过小”。教授作为大学的办学主体,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学术领导和决策作用,学术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取代。比如一些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一般都是由非学术人员讨论通过的;教师评聘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大多由非学术人员做出。这使得评估的科学性受到质疑,也使得大学教师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他们不得不在发论文和做项目之间努力,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也随之出现。在蔡元培的“教授治校”体系中,我们发现“教授治校”不仅仅是由学历高的人来领导,关键是要根据学校事务的性质设置相应的机构,使学校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多维结构。

3.管理主体多元化与分权化。高校民主管理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政府要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二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充分发挥师生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三是实现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学校的师生既是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办学目标。要把学校管理放到学校动员的层面上,使参与管理的对象从党委、行政扩大到教代会、教育工会、学生会、离退休人员协会等组织;让党委和校长摆脱琐碎的微观管理,专注于宏观和中观管理;将学校管理权下放,分配给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当事人,让他们自由行使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机构的敏感性和灵活性,增强随机处理事务的能力,提高基层管理机构的创新能力。让真正懂教育的人才来管理教育,既调动了专家学者的积极性,又避免了校长权力过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教学质量。

4.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人本管理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在大学管理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性化的关怀成为大学管理的主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师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唤醒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实行民主管理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大学只有大胆探索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实现大学管理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知识分子的创造热情,更好地实现大学的科研、教学和服务三大基本社会职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