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文中寻找灵感!向上帝求助

农村幼儿园环境创造的实践与研究:幼儿园的环境要适合孩子的发展。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们因地制宜地在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幼儿园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创造丰富、科学的物质环境(1)幼儿园环境创造中注重三维空间的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接受各种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其无意识的学习能力,让其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吸收知识。第一,在室内和室外的地面上,可以画各种图形和迷宫,涂写颜色或者数字和字母,增加孩子受到信息刺激的机会,通过游戏巩固知识或者得到一定的锻炼。其次,空间布局是通过在空中悬挂各种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的,悬挂的物品要方便更换。比如一年中有很多节日,最好用空间布局来配合节日的主题,比如中秋节的灯笼,国庆节的国旗、国徽等。再次,可以在室内外墙壁上设置绘画区和拼图区,充分发掘可操作的布局,根据教育需要灵活改变用途或内容。比如要求孩子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在墙上布置树叶、花草、小动物模型、标本或图片等自然物。画面立体、直观、生动、有趣,让孩子通过观察和动手整理,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寓教于乐的原则。(2)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参与的体验。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设计主题环境,这样对孩子更有教育意义。例如,在“我自己”主题的活动中,儿童生成许多小主题,如“我的心情”、“我的好朋友”、“我的名字”。通过讨论,孩子们决定用画画和剪贴的方式来完成主题活动。2.环境和活动扩展。环境是儿童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培养会学习的孩子,也为了让不会学习的孩子充分消化知识,我们把知识留在环境中,并把它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创造一些说话的操作环境。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不断合作、学习、探索,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更深刻地感受到合作和成功的喜悦。3.环境与教师和儿童的相互作用。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活动形成的。课堂环境的构建可以为儿童通过积极的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能力创造条件。同时,儿童的活动表现为课堂环境的重建提供了基础。比如中班的“我爱书”主题活动,通过逛图书馆、逛书店,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了解书籍。孩子们在墙上画出借书规则和制作书籍过程的示意图,然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作书籍。在儿童参与课堂环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师与儿童、人与环境的互动,这样的环境建设可以起到深刻的教育作用。二、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精神环境的营造比物质环境的营造更为重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态度对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些表现又是孩子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精神环境的创造。(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首先,良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理解和支持的精神环境为保证,以平等的师幼关系为基础。这种平等不仅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或者给孩子一个微笑的平等,也是教师自觉行为的平等。尊重是和谐师幼关系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孩子已经形成和拥有的一切,包括知识和经验、能力水平、人格风格、劳动成果,甚至“错误”。其次,老师的指导方式从命令和指挥变成了交谈和讨论。比如在大班的主题活动“自发测量”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木棍、棉签、游戏棒、绳子、积木、雪花等各种材料。,并对方形椅面、长方形桌面和肉眼不能立即识别形状的东西进行测量,以证明和判断物体的形状。从不同的测量材料,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儿童都有自己的想法。在活动中,老师不是根据孩子应用方法的恰当性来评价,而是针对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是否能以独立的思维方式寻求答案,是否能经常与同伴交流并对问题提出合理的答案,集体交流时是否能大胆表达等等。第三,教师的引导行为也从直接干预和介绍转变为心理暗示和启发。教师的观念只有转化为行为,才能有意识地创造心理自由度高的环境。在活动中,老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更是以同伴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尽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和鼓励的目光对待每一个孩子,积极引导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同伴关系,始终以身作则;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指责、不偏袒、不歧视、不放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同伴和老师的欢迎。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之间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乐于倾听* * *共同成长的良好心理氛围。(2)形成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孩子虽小,却是独立的个体。独生子女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下大力气培养孩子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如主题活动“家”,通过“我要去做客”、“你好”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到有朋友、与朋友相处的快乐,学会合作与分享,学会向同伴学习。(3)构建平等和谐的家园关系家长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通过家庭墙报、家庭联系专栏、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孩子观和教育观;二是成立班级家委会,在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或制定各阶段目标时,教师要与家委会成员进行讨论,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吸收有益可行的建议;三是及时更新家园联系栏,促进家园双方的交流互动。各班创建的家园联系专栏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独特,文字亲切,深受家长好评,激发了家长积极参与的热情。(四)合理安排活动空间活动空间的安排是影响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空间分配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例如,在学习活动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在教室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空间使用的规划做了一些调整:将班级的空间合理划分为多个活动区域,既适合团体或个人活动,又是集体活动的大空间。这样,在一天的活动中,孩子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与人交流,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律能力,户外环境和功能室的教育功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第三,努力营造园林文化。园林文化是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集中体现,对孩子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农村幼儿园,要努力营造幼儿园文化,让幼儿园逐渐成为孩子们安全、自由、平等、和谐、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的乐园。第一,物质层面的创造。我家花园的花园洋房以粉色为主,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寓意着生活的丰富和精彩。整体布局强调“清”“雅”二字。园内有乘凉的葡萄架、柔软的草地和供孩子们锻炼的石板路,都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第二,精神层面的创造。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基于“爱”的情感支持是师生相处的基本方式。以“求真”为基础的工作作风是我园的根本品质。以“创优”为动力的办园目标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培养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们的教育目标,“尊重、合作、创新、发展”的园风是先导。通过近年来优化教育环境的研究,我园教育工作者重视良好教育环境的建设,加强教育环境的创新,营造良好性教育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师幼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学习和发展成为我园师生的第一需求。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学会了从幼儿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营造了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给予幼儿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深入了解儿童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形成尊重、信任、友谊、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