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墨子生平简介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名翟,山东滕州人,汉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互不侵犯”的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生于东鲁(今山东省滕州市),死后葬于滕州。目前,Xi安、京、沪、港、鲁、豫等地已有多位专家发表专著21篇,认定墨子故里为滕州,并从七个方面证明墨子出自滕州。滕州的大量墨子遗物也为这一说法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再加上滕州靠近微山湖,所以滕州市也被奉为“墨子故里,江北水乡”!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1日至4日,《墨子攻略》电影发行方西影华谊在山东滕州举行了盛大的“大型拜谒墨子活动”。导演张志良带领许多创作人员来到墨子的故乡滕州。随后,《墨攻》所有主创也将于6月中旬165438+10月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举行盛大首映式。

2008年5月16日,首届中国(滕州)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二。墨子名考

历史学家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如下各种说法:

1.墨子姓墨明斋。

最传统、最流行的观点是墨子姓墨明斋。这是鲁的《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的。元和氏编后,明确提出墨子为孤竹君,此墨家改为墨家。这种说法也用于“新唐淑怡文志”。此外,《孟子》中还提到了墨子的名字翟墨(和杨朱一起)。

2.墨子的姓是翟吴明。

南齐的孔桂芝称翟墨为“翟子”,元代的易士祯也附和这一说法,认为墨子姓翟吴明。清代周亮公的《古书屋影》一书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改姓为名;而“墨”是一个学派。读晚清学者蒋琼的《晏子》,继承了周亮公的说法,进一步说明认为古代确实有翟姓,但没有莫姓,战国时期的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有以姓为校名,故莫应为校名。

3.翟墨是“智迪”或“锁曼丽”的音译,而不是一个名字。

现代学者胡对墨子有所研究,在《为印人辩》一文中指出,墨子既不是姓,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德”或“满德”变调,用来称呼不知名的外国人。

4.墨是古代刑名之一。

现代学者钱穆《墨子传》从墨家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古人若犯轻刑,则罚为奴工,故名墨家为囚,实为奴,而墨家一生清贫,其道是自苦。墨子和他的弟子都是“老茧,面黑,不敢求欲”,人人都能做出“赴汤蹈火,死不回头”的样子。这样就叫墨。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被绞死后被称为黥布,也是一个证明。翟确实是一个名字,因为《墨子》和《吕春秋》中都记载了翟墨,所以经常称之为翟。

墨子的名字虽然考不上,但是长得黑是真的。他叫:黑哥,小黑。

【编辑本段】三、墨子故里

滕州墨家张芝涵在《墨子出滕州》、《墨子黎族新探》等文中作了进一步考证。认为墨子的出生地应是古郭(今山东滕州)的“兰夷”,兰夷后属鲁。主要依据是:

墨子为宋代贵族后,滕州东南有木易亭。

墨子的理论继承了栾楼文化的传统,栾楼文化被称为“诸子百家之乡”,墨子的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虽然张芝涵在当代较早开始研究墨子,但没有有力的证据支持“墨子是宋代贵族”的主要依据。

长期以来,墨子的黎族问题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墨子的户籍在哪里?有21国内著作论述墨子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这21作品从四个方面举出铁证,证明墨子出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首先,专家学者去实地列举证据。冯、高天生、、石荡社、肖鲁阳、潘敏中、、陈金湛等二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考察了山东省滕州市,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墨子遗迹、遗址、墨子庙、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古迹。墨子故里碑的见证人,年过八旬的张冠文先生,曾经呵护过碑;今天,在鲁山县黑因寺附近有一个小山村,那里的黑姓聚居。村民都姓胡,世代姓莫,自称墨子起源地。此外,滕州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墨子的传说,如墨子晒石、讲学洞、墨家传人等等。二是在田野调查中,专家学者将墨子留下的《五十三条》中的方言与现在的滕州方言进行了确认,结果完全一致。如“言不由衷、唠唠叨叨、夸夸其谈”、“点着了火”(点着了火)、“自在”(意为安静、祥和、安稳、平静)、“思念”(意为行或不行)、“强束”(意为蛮横)、“招待客人”徐熙颜博士说:“语言是活化石。只有墨子住在滕州的时候,他的书里才有这种语言。”第三,专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记载,列举了墨子在滕州城活动的证据。东汉学者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沈大岚》中说“墨子名翟,鲁人也”;为证明“鲁”属东西鲁,清乾隆、嘉庆年间,陕西巡抚毕元、山东博山县令武义注“鲁为鲁阳(山东滕州市),春秋属楚”。第四,许多史书记载了墨子与鲁阳、墨子与鲁炀公、墨子在山东滕州市的活动。

第一,关于“从鲁到”的问题。

《淮南子修武训》载:“前楚欲攻宋,墨子闻而哀之。自鲁之势,而十日十夜,足重而不歇,衣破而缠足。至于嬴。见景王。”

鲁离当时楚国的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有两三千里。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日夜到达应,更不用说步行了。所以认为,可以这样理解,从庐阳出发,离开庐阳关,经过方城或南阳,距离只有鲁到郢的三分之一。所以,把鲁当鲁就有点武断了。

二、关于“南游楚”

方守初在研究墨子故里时也反驳了毕武之的理论。他说:“按照楚人的说法,毕渊和吴懿都是误解(即‘吕氏春秋沈大兰’)而高度重视‘吕氏’,说吕人才是楚人的,而不是吕雉的鲁。《归义》考证说:‘墨子南游楚’,若从庐阳到楚,则为云游,非云游,……楚人不知。”据此,墨子非庐阳人。笔者认为,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是庐阳地区的隶属演化。武夷篡嘉庆《鲁山县志》曰:“鲁阳在周,为东都,春秋属郑、楚。”也就是说,庐阳原来是东周直接管辖,后属郑,后属楚。原来不是楚。而鲁阳是鲁阳文君的封地,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对楚国来说有很大的独立性。其次,此时的墨子不仅仅是一个庐阳人,更是一个与世人周游列国的学者,一个井井有条的墨家巨子。经常往返于宋、鲁、齐、魏、楚等许多地方。“虽然庐阳是老家,但他已经是外地人了。也有可能说他“南游楚”,更不用说“南游”和“应”了。

第三,关于“北方之圣”和“我也是北方之仆”

孙诒让还说,楚惠王在杨璐文君的《朱功旧事》中说:“墨子是北方的贤者”,“鲁国春秋时的爱班”,“像公败,墨子欲攻宋,闻知后,自鲁国去见景王,说“我也是北方的臣子”,认为墨子在楚国不是智者。(孙诒让《墨子传》)

他认为墨子出自庐阳,自然出自楚。既然他是楚人,又说自己是“北贤”,而不是楚人,墨子就不是楚人。

笔者认为这里的“北”和“南游楚”的意思是一样的,因为墨子在齐、鲁、宋、魏国都有名气,不仅仅是鲁阳圣人。其他国家,如齐、鲁、宋、魏,都居住在楚国的北部。只有说自己是“北方圣人”,墨子的名声、地位、影响才能显示出来。而北方这个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的北方,鲁阳在楚的北方,所以鲁阳文君把墨子介绍给楚王是“北方圣人”是非常正确的。如果墨子不是出自庐阳、楚,庐阳反而不能说是“北”。比如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中,楚王向群臣介绍晏婴,说“晏婴是个好词人”,他在楚国东北。他为什么不说“燕英是东北方山的作词人”?正是因为晏子不是离楚。

关于“我是北方的臣子”这句话,过去有人理解为“我是墨子自谦的一个卑微的词,其实不是。古人称大陆为国,称边境为国。这句话正好说了墨子是楚国北境人。当时鲁阳在楚国北部边境,这个说法也很准确。比如《左传》的那段话,郑伯可在《缙云》里说:“叔父命我自轻于西北”,《莫闻》:“我为鲁南人,忧吴”,就是这个意思。

经过以上争论,笔者仍有一些拙见,愿与学界探讨。

首先,墨学不可能起源于鲁,而鲁是儒学的发源地。

中国第二大儒家孟子气愤地说:“杨默之道无穷,孔子之道不可及。”。墨子时代孔子虽然死了,但他的弟子却是“七十二贤人,三千无名”。当他到达翟墨的时候,我不知道孔子传了多少弟子。由此可见,墨学不可能产生于鲁国这个礼仪之邦,而是产生于遥远而近夏的鲁阳地区。看来翟墨是属于庐阳人的。

第二,为什么与鲁政府关系不大?

翟墨与在鲁阳的关系过于密切,但他与鲁王接触不多。可以推断他是庐阳人吗?

第三,关于翟墨故乡的传说

山东滕州人传说这里有一块“翟墨故里”的石碑。当地人说“翟墨故里”的石碑是民国时期修建泷野浴室时在水中打下的。这个碑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偏远山区的民间其实有这个传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另外,与滕州市相邻的二郎庙乡的人说,墨子是山东滕州市人,墨子家旁边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的水是黑色的。后来墨子家改名黑兰主义,伊斯兰教由先知穆罕默德创立。因此,在穆罕默德之前称其为伊斯兰教是不合适的,这可能会导致宗教纠纷。

[编辑本段]第四,墨子思想

根据墨子的记载,墨子思想中有十五类纲领,即《墨子·吕文》说:“凡入国家者,必择其事而从事之。”如果国家混乱,那么语言就是尚贤和尚同;国家穷,语言就省着用,省着埋;如果国家充满了声音,那么语言是不快乐的,也是致命的;如果国家不道德,粗鲁无礼,那么语言就敬天敬鬼;国家大事夺侵略,即爱语不攻。“其中,兼爱和互不侵犯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爱与攻。所谓兼爱,就是平等博爱。墨子要求君主、大臣、父子、兄弟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亲相爱。“爱人若爱己”,墨子认为,强对弱、富对贫、贵贱傲慢的现象,是因为全世界的人都不相爱而造成的。

2田志明幽灵。崇尚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色。墨子认为天有志向——爱天下所有的人。因为“人不分年龄贵贱,皆是天庭之臣”,“天庭之爱厚”,如果君主违背天意,就会受到天庭的惩罚,否则就会受到天庭的奖励。墨子不仅相信鬼神存在,而且特别认为他们会对地球上的君主或贵族进行赏善惩恶。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和制约君主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亮点之一。

③尚同商县。尚同要求人民和天子步调一致,团结一致,实行正义的政治。圣贤包括选圣贤为官的和选圣贤为帝的。墨子认为,君主必须选举国家的贤人,人民在公共行政上应该服从君主。墨子请上面了解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奖善惩恶。墨子要求君主启用尚贤,即任用贤者,革除腐败者。墨子非常重视尚贤,认为尚贤是政治的根本。他特别反对君主利用骨肉至亲,而对于圣人则不计较出身,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基”的观点。

(4)俭葬。节俭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个观点。他们抨击君主和贵族的铺张浪费,尤其反对儒家所看重的长丧重葬的习俗。人们认为君主和贵族应该像古代的大禹一样过着清廉节俭的生活。墨子要求墨家在这方面进行实践。

哲学和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在认识论方面。他把“耳目之真”的直接感觉体验作为理解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存在与否应该基于每个人的所见所闻,而不是个人的想象。墨子从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出发,提出了检验知识真假的标准,即三表:“知识的起源在于古圣君之事”,“人民耳目之真在下处察”,“弃(兴)刑政,察民利在国”。墨子将“事”、“实”、“利”融为一体,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力图消除个人主观偏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了“不以名取之,以名取之”的命题,主张以实取名。墨子强调感官经验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鬼神之物,闻其声”为由,断定有鬼神。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知识的作用,墨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的世界观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和“尊力”,认为决定人的不同经历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肯定了“天之”和“鬼”的作用。他把“天”描述成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从神的意志者”,“必有赏赐”。“违背上帝意志的人”将受到惩罚。他认为“相亲相爱,互惠互利”就是“顺从天意”,“反恶相偷”就是“违背天意”。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天命”、“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的强烈思维张力。在墨子的宗教哲学中,志向爱一切但不控制命运,天道酬勤,天道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在政治上,墨子提出了“兼爱”、“互不侵犯”、“尚贤”、“尚同”、“俭用”、“俭葬”、“非乐”等思想。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与众不同”,“不攻自破”是他的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相亲相爱,互惠互利”,社会上就不会有国与国之间的欺凌、傲慢、无知和相互攻击。他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发动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普通风俗习惯中的奢侈享乐。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民不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到各级酋长,都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来充当;人民和皇帝应该服从天意,发扬博爱,实行正义的政治。否则就是违法的。这就是“共享天下”的意义。

逻辑思维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他有意识地广泛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和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论证、范畴、理由等逻辑概念。并且要求把辩论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指的是辩论技术,但它是建立在知类(事之类)知理(根据和理由)的基础上的,所以属于逻辑类比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形态”不仅仅是言论的思想标准,还包含着说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用类比来揭露敌人的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发展了重视逻辑的传统,后期墨家建立了中国古代逻辑的第一个体系。

【编辑本段】五、墨子作品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这本书是墨子弟子及其再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早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尚敬、夏静、经说上、经说下、大曲、小曲,一般称为《墨辩》或《莫箐》,集中体现了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也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的墨家思想。

墨子墨家著作汇编,西汉时由刘向编成七十一篇,六朝以后逐渐失传。现在的《道藏》五十三本,原本是翟墨写的,但也有墨子弟子和后来墨家的著作,是现在研究墨家的主要史料。《墨子》一书按内容可分为五组:墨子早期七部著作,从亲儒到三辩,前三部夹杂儒家学说,应该是墨子早期“师从儒家,受孔子教”的痕迹;后四章主要是关于尚贤、尚同、天志、节俭、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一世》到《费儒侠》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了墨子的十大命题: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俭、丧节、非乐、志、鬼、非命。《庚戌至公伯五篇》是墨子言行录,体例与《论语》相似,由墨子弟子编撰,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以下至后二十篇(含九篇佚文)《备城门》专门论述守城技巧和城防制度,与秦相近,为战国时期秦国墨家所撰,是研究墨家兵书的重要材料。

墨子内容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是研究墨子及其后期研究的重要史料。西晋时,陆胜和乐毅都对《墨子》进行了评论,可惜已失传。如今,孙诒让的《墨子闲散》和《儒林外史集成》收录的版本颇受欢迎。

现存的《墨子》五十三篇,是墨子及其各代弟子逐渐补充的,是研究墨子和墨学的基本材料。其中《尚敬》、《夏静》、《经说上》、《经说下》、《大曲》、《小曲》等六篇,一般称为《莫箐》或《墨辩》,侧重于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它们被称为晚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外两个在古希腊)它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自秦以来,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古籍中,如《新序》、《尸解》、《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宫中旧事》、《神仙传》等。西汉刘向《韩曙文艺录》将散见于《墨子》的文章收入其中。* * *七十一。到宋代时只有60篇,目前只有53篇,已佚18篇。其中《节俭》第二部,《节俭与埋葬》第一、二部,《明鬼》第二部,《飞跃》第二部,《费儒》第一部均有遗失。除了这八个部分,其他十条全部丢失。在这十篇文章中,只有诗歌是正义的。

《墨子》这本书既不是一个人写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般认为《墨子》是墨子本人和他的弟子写的,用来描述墨子的言论。

按照梁启超的分类,墨子的内容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正染、易发、七疾、辞国、三辩。

这种杂有名家之言,夹杂杂家之言。比如《家》篇里的《》?犯错者必先败,犯错者必先败。“甘井先竭,木先伐”和“太盛不可守”都出自道教的语言。“修身”二字是儒家的说法。《染》中“染淡了就是淡了,染黄了就是黄了”的嫌疑,是因为名家的本性。“易发”一词被怀疑是法家之言,纯属子虚乌有。后四篇是墨家论纲,可能是墨家论纲。

第二类:尚贤、尚同、全爱、非攻、节葬、天庭录、鬼、不吉利、不吉利、丧事。这一范畴代表了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第一部《非攻》和第二部《非儒》外,所有的文章都有“墨子子曰”二字,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写的墨子的话。

第三类:《经》、《经说》、《大曲》、《小曲》上下篇,共六章。这种被墨家对待的人,叫做墨家辩,也叫墨经。这六篇很难翻译,古语多,论点深刻,还夹杂着简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光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真的很难懂。这个范畴是墨子的精髓。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文章是翟墨写的。而孙诒让认为是后墨家学者写的。孙诒让所依据的一个原因是,公孙龙与墨子所处的时代不同,公孙龙在墨子身后,不可能有强白石论。

第四类:庚戌、归义、孟珙、陆温、公伯等。这五篇是墨子弟子所记。也是墨子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分别是十一条:准备城门,准备高面,准备云梯,准备水,准备突然,准备山洞,准备蛾伏,迎敌殿,旗,令,杂卫。这种可以说是墨家的兵法。墨子主张不攻,重在守,十一条都是重在守的方法。墨家兵法是墨家弟子发展出来的。这十一条中有很多古字,古代兵法中也有很多字,很少翻译。

这本书的风格朴实无华,但它的一些内容却被打了折扣,以至于两千年来很少有人关心它。直到近代,有学者细读这部古书,才发现墨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讨论了光学(光沿直线传播,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的一些成像情况,特别是光通过针孔可以形成倒像的理论)、数学(圆的定义已经得到科学讨论)、力学(力与重量的关系已经提出)等自然科学。可惜这门科学,然而这个发现震惊了当下的学术界,让现代人对墨家乃至百家争鸣刮目相看。

在一个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