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是怎样的?
和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一样,袁隆平小时候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聪明的大脑,活跃的双手,好奇的嘴巴。在家里,我可以问出连大人都想不到的问题,但在学校,就是一串问题,简直就是“问题包”。
1942年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梦岗中心小学毕业,考入复兴初级中学。学校的朋友下载了新书,老师开了新课程,算术变成了代数,物理、化学、概念、定理、公式每天都在更新。有些老师一直要求学生课后记忆那些东西。听到这里,学生们一边吃饭睡觉,一边忙着背诵数理化的定理和公式,但袁隆平和其他人不一样。他非常讨厌这种学习方式。他喜欢思考,试图真正理解一切,所以他特别喜欢提问。“小问题包”变成了“大问题箱”。
少年时期的袁隆平,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使他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袁隆平小时候很活跃。袁隆平六岁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去郊游。家长发现孩子今天心情特别好,眼睛亮晶晶,一路欢声笑语。他们这次的目的地是参观武汉郊区的一处园田,非常有名。父母想向他们的孩子展示美丽的大自然。当时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满目疮痍,大多数受苦的人一下车就惊呆了。一个大花园美如神话,各种珍稀花草生机勃勃。在鲜花绿叶下,泉水潺潺,时而鸟鸣动听,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久违的新鲜感。
小袁隆平走近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他明亮的眼睛里满是郁郁葱葱的花园,芬芳的花朵,一簇簇鲜亮的果实,深深触动了一颗孩子天真无邪的心。他觉得太美了!他心想,要是能在这样的地方待一辈子就好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农业,把研究植物作为终身事业。袁隆平一直缠着父母问花草树木的名字。其实他们认识的植物并不多,袁隆平脸上很不满意。那天,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袁隆平一步一步地离开了花园。但是人虽然走了,心却留在了那里。正是这种永恒的美,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改变了中国人的命运。
当他回到家时,他永远也忘不了色彩缤纷的花园。这段美好的回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和梦想。终于,高考前夕,袁隆平和家人摊牌了,他要报考农学院。袁隆平的想法遭到全家人的反对。那时候人们都以为农学院以后要下乡了。这样的职业不光彩,对父母来说太难了。但是,袁隆平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他的父母看到每当他提到他未来的职业时,他的眼睛都在燃烧,精神在发光,他们知道他是无法被说服的。
袁隆平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西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农学院的学生,袁隆平高高兴兴地进了农村当队员。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农村的落后,农业劳动的艰辛,农民生活的贫困,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必须加强农业现代化,因为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富裕,国家才能强大。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在那里,年轻的袁隆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业余时间总是致力于实验研究。当时,苏联科学家米楚林的“梨果”可谓家喻户晓。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关心的是“梨苹果”的味道,而袁隆平正在研究理论原理和实用技术。他认真研究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理论,着手各种瓜果嫁接实验。后来他从国外报刊上了解到孟德尔和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的一些观点。他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无性杂交”产生的“无性杂种”不能遗传的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深化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见解。1959之后,中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严重短缺。大饥荒夺去了几千万人的生命,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袁隆平感到无比担忧。中国以农业为基础,人口众多。吃饭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于是,他把“让所有人不再挨饿”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决心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做出贡献,并发誓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
1964年2月22日,袁隆平与邓哲结婚。在袁隆平的科研生涯中,他一直有妻子邓哲的支持,是妻子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给了他勇气。
在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最初几年,邓哲冒着烈日,帮助丈夫在农场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植株。连续两年,他们花费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找到了六株水稻。
“文革”开始后,袁隆平遭到造反派的攻击,幼苗也遭到破坏,极大地打击了袁隆平的科研热情。感谢邓哲的不断鼓励,“隆平,你放心。他们的叛军最多把我们俩都开除了。你去做农民,我做农妇。只要不离开上地,杂交水稻肯定能做出来!”这给了袁隆平很大的动力和信心。
1964年6月至1965年7月,袁隆平共检查水稻14000多穗,发现4个水稻品种有6个雄性不育株。经过两年的实验观察,他有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突破。他的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上,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杂交水稻研究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65438到0969,袁隆平被调到湖南省农科院从事杂交水稻研究。1973 10,袁隆平发表了一篇名为《利用野生稗草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了我国杂交水稻“主线”匹配成功。这是中国水稻育种的重大突破,袁隆平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从此开始。之后,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03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光明日报》头版报道了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育种”再创奇迹,其新组合885/0293平均亩产达到817.37公斤。最高亩产835.2公斤。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震动了世界,在国际上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给全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音。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Don Paarlberg)称赞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加的粮食产量大幅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战胜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带领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跟随袁隆平近20年的邓华峰说:“我们创造的财富比微软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