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客观分析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对我国医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是科研的基石。
本科临床医学生需要学习两年半的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过程。然后进入临床专业技能的学习,涉及基础病历书写、体检、实验室或其他检查等。,并将基础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相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具有1年的教育经验,这也反映了医学教育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随着我国人民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教育也需要高层次、多平台地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和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导致很多医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实践;卫生部根据实际需要,推出了住院医师轮训制度,目的是加强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保障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随着医学教育的深入,研究生教育变得更加普遍。大医院、三级医院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样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推动。这需要扎实的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为前提。
2 .积极推进医学科研思维的培养和科研教育
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成为什么样的员工,扎实的科研素质对日常工作都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普遍重视临床教学,忽视科研素质的培养。这既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发的需要。平均医学知识五年更新1次,临床诊疗思路不断与时俱进。临床医生跟不上学术进步,没有医学研究思维,无法提高专业水平,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然而,医学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临床医生的科研需求,甚至科研匮乏,这是医学教育的现状,是大多数医学工作者面临的困惑,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当代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刻不容缓。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优秀的科研思维。科研思维和学术敏感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一致。目前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生的评价体系也离不开科研,但科研对于忙碌的临床医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科研与教学能否和谐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前途。忽视医学科研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科研教育的大纲和考试很少涉及。其次,认为医学是一门“文科”,临床工作只有背书才能做好,医学教育也未能将科研统计纳入主干课程。本科医学生在教育上接触不到科研,但是觉得去工作很重要,但是又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最后到处放弃科研。此外,高校医学教育建设中科研管理和教学意识的缺失也是科研教育的薄弱环节。有些老师本身缺乏科研思维,在教学中避而不谈,让医学生认为科研教育无关紧要。那么,本科教育是否应该进行科研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作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临床工作在未来将像基础知识的应用一样依赖于科学研究。医学科研教育应该如何进行?首先,医学院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加强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教育的关键。本科要注重培养科研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教师应在医学课程中适当补充科研思路,如特殊病例资料如何收集、如何分组、在谈病例或与专业不同时如何用统计学回答问题。可以设计小题目来开拓思路。让学生明白,医学不是背书,临床不只是应用。医学上还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应用于临床。而这个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意义。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七年制教育还是八年制教育的培养体制也存在争议。研究生科研教育首先要熟悉我国现行的科研体制,鼓励医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和论文撰写,了解整个科研过程,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在实验室做实验。能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不应该是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唯一标准。
立足实践,探索思路,总结方法,付诸实践,为我国医学教育迈出重要一步。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水平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客观分析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对我国医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医学教育来说,科研其实是一种方法论,是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手段,而不是专业知识本身。在阅读科研论文的基础上,了解、熟悉和掌握科研方法,对以后的医疗工作大有裨益。作为教师,要积极参与医学科研,同时教育医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不陌生,不害怕,让培养出来的临床医生不断成长进步。国内也有很多科研和教育模式希望解决这个问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对其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在医学教育中充分重视科研,可以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