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唱什么戏?

问题1:山东传唱的戏叫什么?刘孜戏是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流行于鲁、苏、豫、皖、冀四省交界处30多个县的地方剧种。又名黑仔戏,被称为“皮毛沃沃”、“百调”、“黄河以北吹调”,是中国戏曲的古老曲调之一。在中国戏曲史上,曾被称为“刘冬、西浜、南昆、易贝”的“刘冬”是鲁剧中的刘孜。

刘孜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的民间歌谣为基础,吸收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罗罗、皮黄的一些剧目和唱腔而逐渐演变而来的。因为曲牌里有一个刘孜调,所以叫刘孜戏。该剧与大黑仔剧、落子剧、席绢剧同出一源,相互影响。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都属于弦弦声腔体系。

刘孜歌剧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和600多首音乐唱段。调式分为越调、平调、下行、二八调、反宫丝、变调,一般以前四种调式为主。主要伴奏乐器有、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歌词以长短句为主,以“序”(齐燕体)的方式交替唱出,绵绵不绝,丰富多彩。因宫调种类繁多,音乐优美,唱腔典雅古朴,清新醇厚,素有“九调十八调七十二咳咳”、“百调”之称。再加上各行各业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所以能在戏曲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各种性格各异的人物。

2006年5月20日,刘孜戏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问题二:什么是鲁剧?鲁戏是山东省的一个地方剧种——枣梆,流行于菏泽东部及河北、河南部分地区。山西上党梆子在1880左右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以前叫“本地●”,意思是本地的山西梆子。“●”音“枣”,故名。山东地方剧种——锣鼓锣鼓,清末流行于山东临沂、藤县一带,偶尔在邹县、徐州一带演唱。化妆只用胡子和包头,妈的。伴随着锣、钹和鼓,而不是弦乐。拉魂腔传到藤县后,所有的锣鼓、火钳艺人都改唱拉魂腔了。解放后,山东、江苏的拉魂腔称为“柳琴戏”,山东的拉魂腔称为“泗州戏”,但保留了部分剧目和锣鼓打击乐。山东地方戏——北词二弦北词二弦,又称“四弦”。流行于鲁西北,以高唐、临清为中心。音乐和曲目基本和二夹弦差不多。二夹弦分为南词和北词,其北词相当于四股弦的大板。山东地方戏——大笛罗洛大笛罗洛,又名“罗子戏”、“大笛戏”、“罗罗头”。流行于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它是刘孜歌剧院和大黑仔歌剧院的姐妹剧。卷积。现存民歌约100种,常用的有《娃娃》、《山坡羊》、《调》、《韭菜花》等。音乐比刘孜戏粗犷,有“精洛子,精刘孜”之说。保留一些高腔和青阳腔。山东地方剧种——一钩一钩,又称“四股弦”、“河西柳”。它是在山东高唐地区流行的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流行于高唐、夏津、东平、齐河、济南、冀南等地。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剧目主要反映民间生活。以四脚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艺山东省地方戏——山东鼓山东鼓,又名“梨花鼓”、“梨花鼓”。除了书鼓,乐器上还敲击着两个牧民的农具梨子的碎片。最后一种用两块铁或铜,配以三弦、四弦胡。一个人唱或者两个人二重唱,三两个人伴奏。歌词是七句或交叉句。平时只唱歌不说话。传统歌曲有《黑驴段子》、《连环娃娃》、《王思福姐姐》。山东地方戏——山东秦书山东秦书起源于山东菏泽。形成于1780年前。后农村艺人进城讲故事,自称“山东扬琴”“的...文明琴书”。1934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演唱时,取名“山东秦书”。以唱为主,说为辅。歌词一般是七个字。歌手一至五人,以扬琴为主。主要乐器有扬琴、古筝、挂件、软弓、四胡、三弦、简板、盘碟等。主要曲目有《打卡镇关西》和《朱良下山》。山东省地方戏——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又名“吴老二”。流行于山东和华北地区。它形成于清朝道光和咸丰年间。一开始是两张演员掌握节拍的照片,然后出现了竹板和铜板。现在铜板用的多了。一般采用站姿唱法的形式,在表演中讲究“手-眼-身-步”和“负担”。“按钮”的使用动作范围很大。歌词基本是七个字,演员背歌词,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说。剧目有《宋武传》、《马家店》、《捉俘虏》、《屠杀》等。

问题3:山东有哪些剧种?山东流行的梆子剧种繁多,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子梆子、梁家县、东鲁梆子、河北梆子等。从说唱发展而来的歌剧有:

问题四:什么是鲁剧?山东流行的传统戏曲有30多种,大致可分为梆子戏系、丝弦戏系、肘鼓戏系和民间歌舞、说唱形成的传统戏曲。

山东流行的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子梆子、梁家县、东路梆子、河北梆子。曾获梅花奖的豫剧演员张澜、朱、,至今仍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歌是一种民间歌谣,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以及其他艺术的影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各种戏曲。在山东流行的主要戏曲是刘孜戏、黑仔戏和罗子戏。刘孜歌剧被称为“刘冬”,是弦子腔中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代表性剧目有《四服》、《丢心四服》、《莺莺四服》、《李肘鼓调》等,它是以流行的秧歌为基础,逐渐演变而成的,以娘娘腔为主调。

收录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强茂戏、柳腔戏、邓强戏和东陆肘子鼓。鲁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山东很受欢迎。

鲁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秦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国后,鲁剧得名,经过改革创新,迅速发展到全省各地,影响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西至新疆。都成立了鲁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充满生机的年轻剧种。庐剧曲调虽少,但种类丰富,歌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动听,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传统的鲁剧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爱情婚姻、儿女亲情。经过艺术家们多年的努力,大部分剧的故事性很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简单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比较生活化。

由于鲁剧用齐鲁方言表现民间生活、民俗风情,充满人民感情和生活气息,所以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其部分优秀剧目,如《李二妻改嫁》、《姐妹易嫁》、《两垄地》、《逼婚》、《小借年》等。,被陆续搬上银幕,流传到塞北河以南,流传到港澳,在国内享有盛誉。山东是戏曲大省。以京剧为例。全国有80多个京剧团,山东有20多个,占四分之一。

此外,山东是一个多种戏剧的省份,如山东梆子、五音戏、刘孜戏和强茂戏。

问题5:山东属于哪个省?

山东是中国戏剧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在全国提倡功名运动,唐代山东盛行参军戏。可以说,长期的载歌载舞、载歌载舞的流行活动,培养优秀者,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也传到了山东。金末元初,产生了元杂剧这种用北方音乐演唱的戏曲形式。山东是主要热门地区之一。元代钟思成的《鬼录》和明初贾的《鬼录续》中记载了28位鲁剧作家,其中有4位擅长演唱。中国传统戏剧最繁荣的地方是东平。山东有65,438+00名元曲作家,如高文秀和张诗琪。最突出的是高文秀,他的作品《黑旋风双祭》深得人民喜爱。中国传统戏曲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李开鲜的《剑》和孔的《桃花扇》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现代戏曲有30多种,可分为梆子戏、和弦戏、肘鼓戏,以及由民间歌舞和说唱形成的传统戏曲。山东流行的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子梆子、梁家县、东路梆子、河北梆子。曾获梅花奖的豫剧演员张澜、朱、,至今仍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主要有刘孜戏、大黑仔戏和洛子戏,这些都是流行的民间歌谣。刘孜戏,被称为“刘冬”,是弦腔中最受欢迎的剧种之一。

肘鼓子腔,以“娘娘腔”为主调,逐渐演变为传统戏曲声腔。收录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强茂戏、柳腔戏、邓强戏和东陆肘子鼓。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中国传统戏曲有:鲁剧、党剧、豫剧、东鲁鼓戏、八仙戏、兰关戏。

问题6:山东有哪些剧种?目前山东流行的传统戏曲有30多种,大致可分为梆子戏系、丝弦戏系、肘鼓戏系和民间歌舞、说唱形成的传统戏曲。

山东流行的梆子剧种很多,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子梆子、平调、东鲁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其疫区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多个城市。这些剧种,除了河南梆子和河北梆子,都是地方梆子剧种。

肘鼓子调是以流行的古画秧歌为基础,以娘娘腔为主调的传统戏曲调。收录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强茂戏、柳腔戏、邓强戏和东陆肘子鼓。柳琴戏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因以柳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流向胶东和鲁中北部的肘鼓分为东西三路、肘鼓等不同支流。西路发展成为以章丘为中心,西至济南、历城,东至张店、周村的五调戏。北路形成光腔,流行于惠民、济阳、博兴、广饶。东路肘鼓是一种独特的剧种,流行于潍坊、临朐、临淄、沂源等地。而这个手肘鼓就分别发展成了“手肘鼓”——强茂和刘强。强茂主要流行在诸城、高密、安丘、交县。刘强主要流行于即墨、青岛、平度、交县、莱阳、叶县等地。

问题7:山东省的地方戏曲有哪些?鲁剧,也被称为“伪装扬琴”和“秦腔”,流行于山东和部分江苏和安徽。它发源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由山东舒勤演变而来,距今已有65,438+000年的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鲁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石家村的民间艺人石殿元是鲁剧的主要创始人。原来的吕剧班大多是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演出,影响不大。1910左右登台。1953山东鲁剧院成立后,鲁剧成为流传山东各地、享誉全国的剧种。

名字的由来

关于鲁剧名称的由来,有很多故事,大致如下:一是1915左右,广饶县牛庄石家村(现划入东营区)的老艺人石殿元也用纸糊驴。

德州吕艺术团

假唱《王晓捉脚》受到群众欢迎,所以人们称之为“驴戏”。因为这个称呼不雅观,所以经过一些学者的深思熟虑,音译为“鲁戏”。二、1923年,这种驴戏进入济南府,主要剧目是《吕洞宾大瑶》。当地人并不了解这出戏的来历,只听说叫“驴戏”,又因主戏以“鲁”字开头,观众称之为鲁戏。三、鲁剧作中的“鲁”字,原是以25户为一路的“鲁”字。意思是邻里剧,家乡剧。后来在辗转反侧的过程中,“吕”被简化为“吕”。第四,过去的琴书大多是情侣或家庭演奏,演唱的内容反映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两个人都叫“鲁”,所以叫鲁剧。5.鲁戏原名“乐戏”。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唱歌时主要伴奏乐器是钢琴,弹钢琴的手指上下移动,所以叫弹;因中国十二乐律中有六种阴律,合称“六曲”,故将“乐戏”改名为“吕戏”。还有一个传说是,这种剧起名的时候,有老艺术家说,这种剧唱出来的时候,叫中风。乐与鲁谐音,故名鲁戏。编辑本段的传统剧目分类

鲁剧剧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戏,如《小孤仙》、《王借》、《小节年》等,这是它的基础戏;另一种是莲台本剧,多改编自鼓词、小说、琴书的剧本,如《金鞭》、《金镯玉环》、《五姑娘盛世唐朝》。戏曲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运用生动的大众语言,善于表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鲁剧的旋律简单、质朴、优美、灵活,易学易唱。基本音调是四平和板儿,有时使用其他曲调。主要伴奏乐器有大键琴、扬琴、二胡、三弦。《鲁戏与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25个分组编辑的《这段的起源与演变》。

[1]鲁戏虽然是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新剧种,但其表演艺术形式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

北京吕艺术团

清代中叶,鲁南农村出现了一种二人转艺术形式,名为“小曲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扬琴),故又称扬琴、扬琴。历史上,扬琴广泛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北部、河北南部及东北个别市县的古黄河下游地区。最早流传于鲁西南,逐渐向北方(济南、惠民地区)和东方(青岛、烟台)延伸,约有200年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受不同地区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南路、北路、东路三大流派。他们的名字也不一样。比如东陆秦书的艺术家尚业兴,把这本书叫做《改良扬琴》;北麓秦书的创始人邓九如自称是“文明的扬琴人”。直到1933年,邓九如在天津广播电台播音时,山东秦书才被命名。光绪初年,广饶县(原名乐安)北部的农民为了生存,经常随身携带弹琴、打节板等乐器。一开始主要是唱钢琴书的短片段,或者流畅地编一些有趣的故事,边弹边唱。后来,他们不断吸收戏曲唱腔和民间曲调,以丰富其表演内容和形式。如东村的张兰田、张志田兄弟,有一次去安徽凤阳拜师学艺。当地流行的凤阳歌对舒勤的表演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家在长期的歌唱实践中不断追求新的艺术形式。一些擅长唱歌的艺术家在。

问题8:鲁剧是山东省最著名的戏曲艺术,是山东省地方剧种之一。曾被称为“变相扬琴”、“秦腔”。它是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舒勤”(坐在钢琴上)演变而来。发源于山东以北的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原来的吕剧班大多是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演出,影响不大。1910左右登台。1953戏曲改革中,鲁剧被改编命名为鲁剧。1953山东鲁剧院成立后,鲁剧成为流传山东各地、享誉全国的剧种。

问题9:山东有哪些种类的戏剧和歌曲?山东是中国戏剧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其戏剧艺术的孕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齐鲁国。

汉代,山东流行白戏。从山东出土的画像石中,大概可以推断出汉代白戏的流行。沂南县北寨村汉墓的画像石和临沂银杏山9号汉墓出土的彩绸画,都记述了上百场戏的表演。

隋代齐在全国提倡功名运动,唐代山东盛行参军戏。可以说,长期的唱、跳、唱、跳的流行活动,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是鲁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宋杂剧形成后,也传到了山东。金末元初,产生了元杂剧这种用北方音乐演唱的戏曲形式。山东是主要热门地区之一。元代钟思成的《鬼录》和明初贾的《鬼录续》中记载了28位鲁剧作家,其中有4位擅长演唱。中国传统戏剧最繁荣的地方是东平。山东有65,438+00名元曲作家,如高文秀和张诗琪。最突出的是高文秀,他的作品《黑旋风双祭》深得人民喜爱。

明清时期,鲁剧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李开鲜的《宝剑记》和孔的《桃花扇》成就突出,影响最大。演出方面,专业剧团增多,活动频繁。

到清朝中期,几十种不同的戏剧同时活跃在山东。大致可分为梆子戏、和弦戏、肘鼓戏等。

目前山东流行的传统戏曲有30多种,大致可分为梆子戏系、丝弦戏系、肘鼓戏系和民间歌舞、说唱形成的传统戏曲。

山东流行的梆子剧种很多,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子梆子、平调、梁家县、东鲁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其疫区包括菏泽、济宁、临沂、枣庄、泰安、济南、聊城、德州、莱芜、滨州等10多个城市。这些剧种,除了河南梆子和河北梆子,都是地方梆子剧种。

弦律是在清唱剧阶段之后,从民间歌谣演变成传统戏曲的。由于流传地区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并受其他艺术的影响,丝弦乐器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传统戏曲,其中刘孜戏、黑仔戏和罗子戏在山东很受欢迎。刘孜戏,被称为“刘冬”,是弦腔中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雅贤四服》、《丢西姆四服的故事》、《莺莺四服》、《李三娘四服》等“十佳四服戏”,以流行的古画秧歌为蓝本,逐渐演变成以“娘娘腔”为主调的传统戏曲声腔。收录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强茂戏、柳腔戏、邓强戏和东陆肘子鼓。

由说唱发展而来的剧种有:庐剧、坠子戏、裕固戏、八仙戏、兰关戏等。

问题10:山东梆子是个什么剧种?山东梆子是山东省的地方戏,流行于山东菏泽。因其古名“曹州”,故又称“曹州梆子”。这个梆子体系是由鄯善梆子经河南传入山东后形成的。主要剧目有《墙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