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适应经济新常态
经济进入新常态
201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产能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征、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九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经济的旧常态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速,由两个“高”支撑,一个是高投资,一个是高出口。这两高导致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所以加起来就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六高”特征,形成了旧常态。
现在“六高模式”的旧常态难以为继。一是增长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高出口,逐渐受到全球经济动荡的制约;第二,高投资的基础发生了变化,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的基础发生了一些中长期的变化。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储蓄率没有持续上升。自2008年以来,储蓄率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传统增长所依赖的基础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谓“新常态”,就是从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转变增长的速度、结构、政策基础、动力机制和源泉至关重要。
龙永图(原外经贸部副部长):我非常赞同刘主席的讲话。我们应该积极看待这种新常态。
新常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增速放缓。30多年来习惯了的两位数增长,现在也逐渐习惯了放缓,也就是7%或者8%的增速,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增速放缓了。我觉得还是要增强信心,要有战略思维,要用积极的眼光看待新常态。
第二个特点是经济转型也加快了。很多人问转型是什么意思?现在,我们把它当成一个篮子,什么都往里装。我们认为主要是从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到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增长后,人民得到实惠,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公平。
第三个特点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在淘汰和退出一些过剩的产业,创造一些新的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还有就是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和其他国家的新常态不一样。
相比欧美等国,我们的新常态明显不同。一个是从谷底,一个是从顶峰。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不同。
刘元春:对美国来说,“新常态”主要是指金融危机后的治理和调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去杠杆化。通过大量的资产收购和大量的货币发行,经济回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复苏状态。应该说美国的新常态是比较短暂的。2014年3月以来,美国包括房地产参数在内的多项金融指标和经济参数都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按照美联储的思路,其非常规政策可能会在今年年中结束。
但是相对来说,我们有一些更重要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基本参数发生了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下降,劳动年龄已婚人口总量也从去年开始下降,人口红利发生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构建的改革红利逐渐减少,我们正在寻找第二轮改革红利。第二种是基础参数出现一些变异,导致增长轨迹和模式的调整。三是制度基础,要从改革开放建立的初级市场经济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三个因素的叠加,形成了中国新常态的基础。
龙永图:其实我们的新常态和欧美等国家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因为美国所说的新常态是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跌到谷底,然后又回到一个相对增长的趋势,就是这样的复苏。我们已经从最高的增长率回到了适度的注重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一个来自底层,一个来自巅峰。虽然都叫新常态,但含义不同。
消费与投资的理性解读
其实投资和消费并不矛盾。目前中国离不开投资。关键是谁投资,收益如何。如果有大量的民间投资,我们发展的基础会非常坚实。
刘元春:从短期来看,毫无疑问,如果一个社会投资过多,消费过少,就会导致结构性问题。但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普遍认为消费并不构成增长的核心。如果消费是增长的核心,那么我们可以拼命花钱。其实从中期来看,中国这样的大国,核心还是不在于消费,而在于创新,还是在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于我们整体资本形成的质量。这是它的核心。
第二个会看到什么?就是投资和消费其实并不矛盾,只是背后的一个因素有问题,就是我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和国民储蓄结构有问题,老百姓缺乏消费的基础和制度。因此,应调整劳资关系,构建正常的、可持续的劳资关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龙永图:谈到经济增长和模式转变,投资似乎是一件坏事。事实上,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会长期扮演投资这辆马车的角色。投资不一定是坏事,关键是要有效果。
刘元春:投资不是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谁来投资和投资什么的问题。例如,印度表示将向中国学习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常常发现,舆论就像一个钟摆,我们似乎在抛弃其他新兴国家想向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应该反思这一点,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龙永图:现阶段,中国离不开投资。关键是谁投资,收益如何。如果有大量的私人投资,普通人会把他们的钱投资到文化产业、医疗保健和教育,那么我们发展的基础将非常坚实。
苏培科(财经评论员):要让人们消费,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首先他要有钱花。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收入分配问题。与政府和企业相比,个人储蓄增速在放缓。在这种形势下,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让老百姓口袋里有钱花。
二是敢于消费。如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财政投入解决包括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老百姓肯定敢消费。
刘元春:我们来谈谈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典型的事实。一是GDP增速回落,但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第二,虽然GDP增速下降,但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相反,农民工短缺,招工难,工资收入持续增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背后的潜台词是,中国GDP每增长1%,带动的就业就会发生变化,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龙永图:为什么经济增长放缓了,但就业却增加了?因为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制造业,同样单位的GDP,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多30%。虽然这两年我们的GDP增速放缓了,但是就业率提高了,每年创造1000万以上就业岗位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非常重要。
政府如何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就是消化过去存在和积累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新的起点出发,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元春:我们强调区间控制有几个考虑因素。首先考虑的是让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发展和改革,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第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维持13万左右的就业水平,根据我们的测算,GDP增速应该在7.5%左右。实际上,7.1%的增长率可以保证新增就业人数为10万人。
龙永图:如果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哪怕7%甚至6.5%的增速,总有一天会创造10万到13万个就业岗位。
朱旭(媒体观察家):新常态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这就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在政府的定位上,是主导定位还是服务定位?是主动砸钱手段,还是谨慎行事?目标驱动的是政绩还是别的?
刘元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措施,政府赋予了市场扩张的空间,让市场有了创新和自我配置资源的空间。这是经济改革或经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项目。这个项目完成后,将为经济增长建立一个新的基础。
当前特别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变职能并不会导致政府完全退出市场。如果政府的权力运用得当,完全在法律框架内,在阳光的监督下行使,我觉得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认为,改革的目标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首先是公平统一的大市场;第二个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有一个有前途的法治政府,而不是简单地说,我们把市场做大,政府变小,不是这个逻辑;第三种是低水平和广泛的福利。这三个是我们的中长期目标,它们是相互统一的。
龙永图:现在我们必须消化过去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消化过去存在和积累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新的起点出发,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解决存在的问题非常关键,这样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新常态的增长。
刘元春:体制改革从哪里开始?现在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开始破题了,就是我们关注的反腐。通过反腐打破传统的利益结构,形成改革的活力和认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当然,当前全面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核心是法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突破点。第二个重要的切入点是国有体制的调整,下一步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也会出现。此外,经济领域还有其他几个重点,比如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
企业的成长机会
新常态下,企业有很多机会。以消费为导向的服务业增长会非常快,创新仍然是企业的核心,服务和创新之间的支点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增长基础。
刘元春:企业有很多机会。纵观未来发展的趋势,结构调整的趋势,新的增长动力的基础,我们会发现:第一,以消费为主题的服务业增长非常快。其实除了2009年,其他年份的增速基本都是持续在2%,物价一直在涨,服务业上市公司业绩还是不错的。其次,创新仍然是中国未来增长的核心。我们国家建立了很多产业基金,进行了很多税收和各种支持,我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专利申请国。第三,服务与创新之间的支点是生产性服务业,这是我们未来重要的增长基础。所以你会看到阿里巴巴是一个或者几个创新的体现,我们会在未来寻找下一个下一个类似阿里巴巴的企业。如果创新型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我想我们国家的第二个黄金增长期指日可待。
龙永图:企业有很多机会。比如,人们越来越注重食物、空气、生活、吃喝睡的质量,追求更高的标准,这给企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大升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服务业,从上游到下游,围绕制造业可以发展很多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形式;另一方面,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制造业可以升级。另外,老百姓的需求在增加,文化、健康、教育的消费也在增加。在中国经济转型中,这些新领域将给企业带来许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