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中国通史纪录片81集(解说)

第81集:王阳明心学

他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传奇人物。他一生的成就,完美地实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最崇高的理想——立天地、立人之道、学古之道、和天下之道。后世学者称赞他是言出必行、积德立功的圣人。他上马为将军,下马为太傅,朝政于朝,野习于俗。他是最活跃的儒家思想家之一。他独树一帜,在明代掀起了一股儒学浪潮,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是王阳明,他的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被弟子们称为圣人的王阳明,也曾是一个痴丝少年。这种屌丝狂,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希望真正理解朱成理学的真正含义,这是自宋代以来大多数学者一生追求的目标。对于少年时代的王阳明来说,最重要的是诸葛。朱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普遍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因此,如果我们想找到正义,我们必须使用“吴歌”的方法。吴歌的吴歌正在研究。今明两天要研究具体事物的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恍然大悟,一切无非是正义的呈现。

父亲衙门后院的竹林,成了年轻的王阳明寻求正义的载体。他一个人隐居,像一个老和尚,静静的看着眼前的这片竹林,感受着竹林中的烦恼,观察着竹子细节的变化。就这样,他度过了整整七天,夜不能寐,期待着顿悟,终于眼前的这片竹林不是从前的样子了。然而,这片竹林已经今非昔比。

杜维明:他问老师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人,所以老师说你应该学习并且不及格,因为他的父亲是顶级学者,所以也许你应该向你的父亲学习。结果他直接反思说也许不是,也许你应该去读书,去做一个圣人。当然,他的父亲王华听后感到高兴和震惊,说你竟然想成为一个圣人。当然,在阳明的心里,什么是圣人?

王阳明,本名守仁,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根据王的家谱,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东晋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他是天子身边的文学朝臣。出身诗雅世家的王阳明,从小就表现出大智慧,即兴创作了《遮月》这首诗如果一个人的眼睛大如天,就应该看到山更高,月更宽。别致开阔的诗境和不拘一格的眼光,显示了他超越年龄的机敏和思考水平。王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包括《王阳明全集》中的600多首,现已发现40多首秩散的诗歌。他擅长诗词书法,多为草书,被全世界收藏。他的书法章法古法创新,诗风飘逸自然,画工娴熟,蕴含着他的人生哲学。

从11岁开始,他离开家乡余姚,跟随他的父亲王华来到北京。王阳明有机会读了很多儒家经典。儒家的修身治国理念像火一样激励着这个男孩。他渴望探索事物的真谛,发现外面的世界。王阳明开始实施下一步行动。这次去边塞,去了河北的居庸关、紫荆关、刀马关。他满怀雄心四处奔走。当时西北边疆经常发生战争。他向边民询问各族部落情况,听取他们准备边防的良策。他看了一眼山川形势,长城起伏,绵延万里,雄壮而建。

杜维明:在儒家思想中,我们主要讲修身养性,从田字到庶人。第一,都是以修身为本。修身养性,内外兼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天地。但更重要的是,向内,如何才能正直,如何才能真诚,如何才能认识和尊重事物。

在边塞考察了一个月后,游侠王阳明回来了,焦虑的王家始终安定下来,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自古英雄少年,豪情万丈的王阳明想给皇帝写封信,提出一个防御策略,打平土匪。写完这封信,充满青春幻想的王阳明郑重地把它呈给父亲王华,请他呈给今天的家。然而,他热血沸腾,却受到父亲的迎接,父亲骂他傲慢。他父亲的好酒量并没有让王阳明放弃。他学习孙子兵法,在每次家庭聚餐时收集核桃练习队形。一个少年整天纸上谈兵,父亲觉得儿子该结婚了。需要婚姻来控制他躁动疯狂的灵魂。明孝宗弘治元年,王阳明奉其父之命,前往南昌迎娶朱家。这个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追求。这时候的王阳明不需要婚姻控制,而是需要一个导师来指明内心的方向。1489年,婚后第二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浙江老家,途经江西上饶时,特意拜访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在王阳明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著名理学家娄亮。楼良可以说是青年王阳明的精神导师,指引他走向向上的道路。

余:娄亮说,克制放纵之心,就是恭敬之门,这是入门的基本方法。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别忘了不要去帮助,意思是你不要有各种杂念,这种思维那种思维,不要依赖外界帮你提高道德品质。

做圣人的远大志向解决不了王阳明的现实问题。当时为了治国有所作为,大家都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做官的必经之路。19岁时,父亲指示他学习儒家经典,准备科举考试。要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熟悉朱成理学的经典教义。明代以经学选士,科举取士,从四书五经出题。明初,斋藤优子之学是明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甚至有学者认为,朱的《四书集注》博大精深,已经充分发挥了古代圣贤圣贤的思想,后人没有必要再作繁文缛节,只要按照朱的指示一步一步地练习就行了。

杜维明:在明代,朱是最有影响的学者。朱被所知是因为他通过了科举考试。有一个基本的朱Xi我们称之为渐进教学,即在佛教中有突然教学和渐进教学。他是渐进的,就是逐渐积累你的知识,然后积累知识之后,先知就会行动。你先有知识,积累知识,而大多数人都是在准备科举,就像我们现在的高考。

按照父亲的指示,王阳明开始准备科举考试。十年后,28岁的王阳明参加弘治十一年,通过进士考试,终于如父亲所愿步入仕途。出入官场,王阳明被送到工部实习。那时候西北经常打仗,星星的价值也变了。法院征求意见。长期有边塞情结的王阳明一直关注着边塞局势,于是王阳明终于实现了十五岁起就想疏的愿望。在疏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八项对策,即储材救急、用短材长用、简师省钱、耕田吃饱、法兴威、惹蕨、捐小力、严守吉凶。经过十几年的准备,这次访问非常合理。但王阳明遗憾的是,他的奏章就像大海里的泥牛,没有任何回应。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道得过且过,整个官场如同一潭死水。朱成的理学不仅没有给明朝注入活力,反而使他更加僵化。虽然已经30岁了,但王阳明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旧的价值观在崩塌,思想和学识都无法施展。他感到极度沮丧和困惑。

这是万伟南路上的阳明洞,距浙江绍兴市约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圣地。弘治十五年,31岁的王阳明请假回老家休养,在阳明洞旁建了一个房间。他暂时抛开了朱成的理学和他家的国家与世界,对欣赏千岩万水的自然风光不感兴趣。他苦思冥想,苦练内功,试图为佛道中的精神危机找到治愈的方法。他每天只是冥思苦想,这困扰了自己30多年。在阳明洞,各种过往的经历都浮上了王阳明的脑海,骑射军学终究没用。虽然学佛养老可以其乐融融,但是我的曾奶奶和我的父亲都要死了怎么办?有一天,王阳明突然意识到,对亲人的亲情,小时候就有了,这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我们切断了我们小时候对人际关系的感情,我们就会破坏人性。因此,人的自我实现应该建立在接受人类的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访道禅修为借口,放弃人伦责任。

杜维明:如果我的祖母可以忘记这个想法,而我仍然不孤单,那么这是儒家和其他学术之间最关键的话题。儒家入世的历史,意味着有些感情是不能忘记和割断的,而你是做人的必要条件。

对于王阳明来说,阳明洞既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物理空间,也是他弃佛归儒的物理空间。离开阳明洞之前,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归孔孟。更重要的是,他在山洞里学到的不是朱成理学的统治,而是他要开始打破朱成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走自己的路。杨明东的思考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极大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周月亮:如果你想建功立业,你必须走在儒家的黄金大道上。没有其他选择。修行之后,他认为坎坷的精神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要成仙,就是要建功立业,立言成德。

1505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34岁时,王阳明掌管兵部选兵吏部。就是这一年,他开始正式在北京招弟子讲学,讲道学。这期间,他还结识了理学家詹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詹若水的老师陈白沙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他主张弃书,静心写作、闻一闻、体悟身心,是开启明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与王阳明的思想暗中一致。这时,王阳明似乎看到了新的方向。他和詹若水都在互相学习,希望在主流思想圈之外开辟一片新天地。然而,要跨越朱成的理学,他还有一座大山要跨越,那就是他自己。

明孝宗死后,武宗十五岁继位。宦官刘瑾等人日益得势,他们圈山,乱台,打击拒统大臣。留在第一王朝的大臣大多忍痛辞官回乡,戴先等人纷纷谏阻,将其逮捕。作为兵部尚书,王阳明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明哲保身,要么勇往直前。选择前者可以保证他的职业安全,选择后者将是必然。他认识到,遵循孔孟之道,就是走正道。道德只要落实到实践中就是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王阳明决定冒着死的危险站出来出谋划策,建议原谅这位官员。刘瑾大怒,把他扔进了监狱。法院工作人员昏迷四十几次,过了很久才恢复。虽然没有被杀,但后来被贬为贵州隆昌驿使,通往贵州的道路异常艰难险阻。然而,这条贬谪之路也是王阳明心学之路。1508年春,王阳明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到隆昌。龙场驿,在黔西北万山丛林中,很小,只有一个程颐,一个官员。刚到的时候,连住处都没有,只好搭个茅屋住,但是这个茅屋很难遮风挡雨,于是王阳明搬到了东风的一个山洞里,叫阳明洞。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县,在城东的龙岗山上。现在洞内有明、清、民国以前的峭壁。明代的龙场在黔西北的万山丛林,那里有毒蛇,有巫术,有瘴气,有瘟疫。龙场里的人大部分是苗族和黎族当地人,所以交流很困难。唯一能和他说话的人是留在这一带的汉匪。这么差的一块地,竟然是王阳明的精神家园。他被放逐困住,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打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乐观。他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石窟,日日夜夜住在里面沉思人生,领悟生死。

杜维明:如果你是一个儒家,你什么都没有,没有人际关系,你是孤独的,你还能是一个儒家吗?那时候他的顿悟叫自足,我作为一个人是完整的。然而,这种顿悟与佛教或道教截然不同。他是第一个背诵五经的人。我现在的感觉,我的自足感,和我读的儒家经典有矛盾吗?他通过了这五经的考验后,觉得没有矛盾,所以后来发展了儒家心理学。

王阳明的自我意识是向外看,寻求内心世界,迎接来自外界的直接挑战或关注内心的主体性。他日夜坐在石窟中,逐渐体验到内心的平静。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有一天深夜,仿佛有人在梦中对他说话,王阳明恍惚中大喊狂欢,他终于为无理取闹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心即理。

杜维明:嗯,从这个陆象山来说,因为性即理,就是所有从事宋明儒学研究的人都接受了,但是荀子不接受。这是孟子的理论,就是性。我们的人性本身就体现了人的本质,这就是理性。如果用孟子的理论,这个本质就是你的四端,悲、耻、恶。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建构心学的开端。从那以后,他的心像一条河一样决堤了,这是他无法控制的。王阳明心学自此是对朱以来道统的一次革命。当他用心、用心去看待一切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有意义的世界,少年时纠结的格子竹问题。这时候就完全解散了,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当地百姓为王阳明修建了几处房屋作为他居住讲学的地方,分别命名为龙岗书院、何楼轩、君子亭、戏易巢。经过现代化改造,保留了龙岗书院的原貌。王阳明在龙岗讲学的盛况很快就传到了省城。贵州提拔学习副使者苏夕,带领学生拜王阳明为师,聘请他到桂阳文明书院讲学。鉴于当时人们只知读经,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王阳明在与苏夕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他认为,由于知识与实践的脱节,人们知道如何把自己埋在书本知识中,把纯粹的知识当作知识,而忽略了生动活泼的实际行动。

杜维明:阳明说我要孝顺,所以我不可能不孝顺。我所知道的知识,我要孝顺的知识,意味着我们必须付诸实践。他认为这是知与行的本来面目,知是一种有意识的观察。如果你知道要做什么,那么要做什么就是落实你有意识的观察本身,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王阳明的心是理与行的统一的新说,一开始影响不大,讲课也只局限在贵州的一个角落。他的心学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这种新思想的火焰需要一些锻炼才能越烧越旺。

《商传》:《王雪》是在理学基础上的发展,但它包含一定的内容。我个人觉得他有一些反理学的东西。因为他张扬个性,想表达一些个人的东西,需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这一切都是尊重最传统的规则,彼此明显不同。

这是后人为了纪念王阳明而在龙岗书院立下的石碑。上面刻着王阳明当年在龙岗写的诗。卧龙去世的消息是,龙岗古往今来有名,草堂里没有一个会弹琴的人。桑林中无耳听仙影,蒋莎大漠有云雀,草木飒飒动人,鹿门是处士,采药是清代。这首诗描写了王阳明内心的苍凉和偏僻之处。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悠闲的隐居生活也不是王阳明所向往的。好在王阳明没有在隆昌待太久。王阳明一年升三级,到了郑德十一年,因为江西盗匪频繁,45岁的王阳明被推荐为江西都察院、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巡抚左建都的御史,对赣南、闽西的军务有了总览。郑德十二年二月至次年三月,王阳明先后指挥了张南战役、渡水接钢战役和乐头战役。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江西、福建的盗贼。他意识到,要想治理天下,破山贼容易,破贼心难。那些小偷和那些被肢解的村民曾经是亲密的伙伴或儿时的玩伴。为什么?那些山贼心中有没有良知,贼能不能回归自然,回归人民?

商界传奇:嘉宝法律原本是,在明朝,他管理的基层单位是李佳,重于税收,嘉宝重于治安。他以这种形式管理整个基层社会,然后以乡村公约的形式改变人们的思维,就是消灭心中的贼,不如消灭山中的贼。他的思想可以贯彻到他所有的行政工作和活动中。

江西堪称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她在南昌嫁给了终身伴侣,在上饶遇到了精神导师楼亮,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江西也是阳明心学的成熟之地。郑德十四年6月14日,王阳明平定江西叛乱后不久,宁王朱在江西叛乱,朱在南昌叛乱,调兵直到南京。朱是明朝17皇帝朱元璋之子朱权的曾孙。他在弘治十年继位。面对这场混乱,王阳明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临时起意的两万到三万大军,只用了35天就平息了叛乱。对于这次军事上的胜利,王阳明充满了思考。王宁朱的妻子,原来是他17岁时拜访的精神导师楼良的孙女。南昌画院,原名水观音阁,历经数百年变迁,但格局、风格乃至建筑器物都保存完好。这里曾经是宁王朱的宫殿,娄飞就住在这里。现在南昌画院还保留着娄飞的水井、石碑等与娄飞有关的文物。

这块巨大石碑上的字据说是蓝发娄飞为王宁写的。王宁开战前,娄飞曾极力抗议。王宁战败后,娄飞用白色锦缎裹住自己,纵身跳入水中。朱被活捉后,她后悔没有听的话,恳求王阳明埋葬,平息朱之乱。王明明对善与恶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还是失望者。那就是良知,但良知的呈现必须是修行,否则良知只是一种隐性的道德存在。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来充实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他意识到,以前的学说一个是先发明了本心,一个是强调知行合一,但本心的知识和外行还是断成两部分,不如简单明了,开门见山。他声称“致良知”这个词是从各种困难中考虑的。只有唤醒每个人的良知,让每个人都成为圣人,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杜维明:很难理解良心。孟子所说的好知识好能力,就是知而不学,能而不学,就是我们自己性善的四端,因为我们都有这些东西。而阳明的伟大贡献,是把这样一个一般是道德实践和道德哲学的范畴,变成了整个认识论,变成了这个本体论的一个核心价值和理念。怎么说呢,世间万物都是气,这是中国的老传统。这个气是一种好知识好能力的现象,所以这种好知识好能力不仅仅是人所拥有的,动物、植物、无生命的物体也都拥有。

这是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北麓的王阳明故居。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给人以深深的庭院感,又不失端庄典雅。故居大堂的寿山厅里,有一块当代书法家姜东舒题写的不朽牌匾。这是对王阳明在立功、节操、陈述三个方面突出贡献的准确评价。郑德111六月,王阳明因平定王宁之乱有功,被封为新建伯。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决定放弃仕途,于8月回到家乡绍兴。王阳明在绍兴六年,潜心讲学,达到了一生思想的巅峰。全国各地的读书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求学,以王阳明为师,由他的弟子,甚至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也拿着棍子和肩膀扑到阳明的门口。这些学生包围了他的住处,从早到晚都听到弦歌声。

?杜维明:在明代,关心家庭事务,国家事务和世界上的一切的想法,当然与阳明心学密切相关。每个人都应该独立自主的思想,也就是基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它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达到了很大一部分人。如果这个社会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并影响到许多人,它将是和平的。

路如人心,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王阳明提出良知说,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学的结构。从公元16世纪到公元17世纪后期,他的哲学思想遍布中国,统治了中国的知识界。现代学者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何等。阳明心学的影响远达欧美,在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的维新也是由王雪领导的。

梁启超还说,日本维新的统治基础是心学。

以朱研究为基础的日本理论是日本幕府以来日本学术传统的重要冲击,也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突破口。以朱为代表的这种结构发展了他的创造力,这就是阳明学所代表的。

王阳明心学不仅在儒学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了尊重人性、崇尚个性解放、表现自我的文化思潮。随着王阳明心学的推广和普及,直接影响了明末清初的艺术创作思潮,形成了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潮流。这幅收藏于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美术馆的《聚仙听琴》是明末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安详、自在、自由、充满活力,心灵的思想直接影响着作者的艺术表现,《墨花》徐渭解放了心理学所倡导的艺术表现和个性,形成了知行合一的艺术风格。

商川:我觉得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因为他是大学者,一代大学者,新儒家。但是,儒家不是书呆子,不是坐在书房里的人,而是学以致用的人。我想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他是一个天才。

王阳明最终用生命践行了心学。当王阳明认为自己可以讲学到死的时候,朝廷派他去广西平息叛乱。56岁那年,他带着病体无奈去了那里。他走的时候,学生问他学习的目的。阳明留下四句教导,无善恶是心之体,有善恶是意之动,知善恶是良知,行善恶是作风,四句一体。165438+10月9日嘉靖七年6月29日,1529,65438+10月9日,57岁的王阳明在平叛归途中,死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临死前,弟子问他遗言是什么,阳明说,此心明,我能说什么呢?的确,只有心清气爽,元气淋漓,才能探索到生死的境界,这种内在的光明。这种光芒就像孟子的崇高气节一样,激励着后人。一个儒家死在这里,一个圣人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