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当前,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对于推进重庆“三农”创新思维,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我们党对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形势的重大判断。

一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快速成长,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大幅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形势总体良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累计增长12,主要农产品总量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大宗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保持4%左右的稳定增长。

二是农民转业转岗空间持续增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形势总体是好的。“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达到9.61%,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近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下降到2016年的2.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指日可待。

三是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劳动力大量外流,产业空心化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农村繁荣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些农村地区甚至陷入了发展滑坡的状态。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乡村社会的聚合功能在退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松散。农村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农村绿化任务艰巨。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我们党在“三农”方略上的重大创新

农村发展有了新的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四个主要变化:

一是生产的发展转化为工业的繁荣,说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现实的目标,农村工业不仅要发展,而且要达到更高的繁荣要求。二是村容整洁成为生态宜居,说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要建设的内容更丰富。第三,管理民主成为有效治理,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更加注重结果导向。第四,小康生活转为小康生活,说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小康上升到小康。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保留了传统的乡风文明提法,既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过去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继承,也表明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是新时期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

推进“三农”工作有新思路。一是在总体发展思路上,与“以城带动力、以工促农、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传统发展思路相比,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在农业发展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既一如既往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新思路。第三,在农民增收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第四,在乡村发展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深化农村改革有了新方向。在深化农村改革问题上,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延续了十八大和十七大报告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提法,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提法。这些新的改革方略,既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也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指明了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