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论文
1.发展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从65438年到0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 * *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理论、中国主要矛盾理论、体制改革思想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但是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矛盾的。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具体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进行全面改革。他指出,这种改革不同于过去的政治革命,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制度,它的基本方面不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枷锁。但是,制度不等于它的具体实现形式。长期形成的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现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矛盾,科学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具体表现,从而抓住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从根本上论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指明了改革的对象和任务。
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并在1956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邓小平同志断言:“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时期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换句话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是我们当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邓小平选集》第168页)这样,就获得了停止执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策的理论基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据此,我们坚定地实现了全党工作中心和全国人民关注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的原理,更是基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和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辩证地联系和区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他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中,主要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调动和发挥人民的积极性,最中心的环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基本矛盾的解决。这是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具有直接的决定性。发展生产力,首先要把生产力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完善、有缺陷的方面和环节的障碍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生产力的解放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否坚持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判断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鉴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未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惨痛教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在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后,要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除非爆发大规模战争,否则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一切都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
第三,发展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创造性地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它以全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内部矛盾是基于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在劳动人民之间是非对抗性的。长期以来,政治体制的系统改革不在毛泽东同志的视野之内。因此,面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尽管经过反复斗争,但总是收效甚微。他困惑和倒退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官僚主义及其与人民的矛盾和冲突,对矛盾性质的看法从非对抗性转变为对抗性。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为制度上的弊端只能靠改革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于群众阶级斗争,不在于所谓的“大民主”,而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于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1980年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很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后,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起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种制度,法制非常不完备,被忽视。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演变而来的,高度集权,不太成功。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两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政治生活民主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中的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人在变,也在变,并不是因为领导的观点和关注点变了。美国著名毛泽东问题专家施拉姆指出:毛晚年很少考虑任何形式的、制度化的民主程序,而邓小平则以从制度上保证政治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目标。我觉得这个评价比较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