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篇关于历史故事的论文
“望梅止渴”,为什么望梅止渴?答:望梅止渴的心理学原理。
换句话说,曹操带领他的军队到了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非常口渴。曹操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们说:“前面不远处有一片大梅林,李子很多,酸甜可口。然后我们会玩得很开心。”听了这话,士兵们都流口水了,不哭了,加快了行军速度。
在电影《上甘岭》中,我们可爱的连长还成功地表演了一出现代版的“望梅止渴”。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坑道严重缺水的危机下,连长给战士们讲了一个“梅子”的故事,引得战士们一个个咽下口水。
其实,望梅止渴这个典故,讲的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普遍的心理现象——通感。通感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听觉引起的味觉。除了味觉和听觉的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橙、黄三种颜色会产生一种暖色的感觉,而看到蓝、蓝、绿三种颜色会产生一种冷、凉或清爽的感觉,所以前者称为暖色,后者称为冷色。这是视觉引起的温度感知的结果。
最常见的是色听共感,即听到一个声音会引起一种颜色的感知,通常低音引起深色,高音引起浅色。心理学家H. S. Langfeld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颜色听觉联觉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音符会引起不同的颜色感知,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音调与颜色的关系相当稳定。有些人7年后还保持着C调和红色,D调和紫色,F调和粉色,B调和很亮的铜色的对应关系。
正是由于通感的普遍存在,人们才把这一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现代广告中。
《望梅止渴》讲述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寓意:古代魏国曹操的军队在行军途中,由于天气炎热,士兵们都很渴。曹操见此情景,大声对士兵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一听,精神大振,嘴巴立刻开始流涎。这是曹操巧妙利用“望梅止渴”的暗示来鼓舞士气。
还有一件事,有人出去旅游,中途住酒店。睡到半夜,老哮喘又发作了。他坐在床上,仍然感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在黑暗中,他摸索了很久才找到窗户。然而,无论他怎么努力,他都无法打开它。无奈之下,他只好用拳头砸碎了车窗玻璃。突然,一股凉爽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他俯下身,对着震碎的窗户做了几个深呼吸,哮喘明显缓解,于是摸索着回到床上躺下,很快就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他想起了晚上发生的事情,急忙去看自己打碎了哪个窗户。奇怪,所有的窗户都完好无损。原来是他打碎了墙上的钟玻璃。
打破挂钟玻璃后此人哮喘发作得到控制是事实。“治愈”他哮喘发作的“清凉新鲜空气”并不存在。这种“想当然”是一种心理暗示。
小品《绑匪》就是典型的负面暗示。在否定暗示中,暗示者的人格多为缺乏主见、从众、听风雨、盲目崇拜。他们大多知识浅薄,缺乏科学意识。比如小品里的绑匪冒充专家,用一些看起来像科学术语的语言就更有欺骗性了。买家说他“脸大”,暗示他腿没毛病。卖家说:“那是腿部神经末梢坏死,才把脸变大的。”“神经末梢坏死”不是小事,你得在心里“咳”出来。买家说:左腿没毛病,右腿小时候摔过。卖家说:“那是转让。”“转移”这个词是癌症晚期的常用词,很有煽动性。跺着腿走来走去,肯定会不舒服,所以买家深信自己的腿有病。人都很看重自己的健康,所以容易多疑,过度敏感。在意识的引导下,原本没事的部位也会产生错觉,产生“一杯弓蛇影”的心理暗示效应,进而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如何看待?卖家说起自己的“经历”:“走一会儿就好了。”既然治疗方法如此简单,为什么不呢?这时候卖家不失时机的拿出拐杖推销。买家听说自己的腿有了治愈方法,自然喜出望外。结果一场骗局宣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