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贵的人格精神

经过盐水泥浆的“洗礼”,秦文贵认识到,来到柴达木需要勇气,为柴达木奉献自己需要崇高的精神。在他身边的钻工们身上,秦文贵看到了柴达木英雄们的影子——范建民,年仅18岁,为寻找失踪的骆驼而倒在柴达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放弃油井...从钻工们身上,秦文贵感受到了柴达木人民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石油而战的可贵精神。

渐渐地,沙漠的沙尘暴让他的皮肤变得粗糙,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把他的脸晒黑了。他在团队的腕力比赛中排名第二。他知道钻井的每一个流程,比如钻钳、甩钻杆、握刹把、下套管。

突破生存关口的秦文贵,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在高高耸立的钻机上,他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也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有价值的人生。

秦文贵在最艰苦的钻井队干了五年。五年时间里,他从不摆架子当大学生,和工人们一起摸索。

硫酸钡重晶石粉可以增加井压,但要用肩膀扛到井里。油田高价雇来的民工一扛两袋石粉,就不干了,卷起铺盖跑进了戈壁。钻工们追上来了,这些来自甘肃山丹的农民工说:“毛驴在那里不做这个活。”

秦文贵会带着师傅们。六袋重晶石粉压在他身上,鼻血浸湿了他胸前的工作服,但他还是一步步挪向井架。三个月后,他们刚刚搬运了65438+10万多吨重晶石粉,相当于2000辆解放牌卡车的车流量。渐渐地,秦文贵发现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去做。他很清楚,在艰苦的地方吃苦不是真本事。只有自强不息,创业才有真正的价值。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为了学好英语,秦文贵自费订阅了《中国日报》、《北京评论》等英文报纸,多年来用英语坚持写日记。辛苦了一天,别人都已经睡着了,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秦文贵坦言,扎实的英语基础为他日后查阅资料、从事科研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

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千里眼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就能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气设备;通过听钻机的异响,可以判断井上哪个环节出了故障。毕业第五年,入党;第八年,成为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

在油砂山一口井的施工中,为了防止井斜,他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刚性满眼钻和钟摆钻相结合的技术。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实践证明,不仅井身质量合格,而且钻井速度提高20%,节约资金20多万元。

这一成功让秦文贵进一步认识到,油田的发展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科学技术。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他应该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2年2月,经过严格的考试,秦文贵被选送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为期13个月。临行前,他来到冷湖4号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他站了很久。最后,他用白色方巾包了一把沙子,放进了口袋。他想让这含油的沙子陪他远行。

在加拿大留学的日子里,秦文贵上午在大学学习,下午在AK ITA石油公司工作。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泡在图书馆,学习专业书刊,了解钻井新技术。在跟随者的实际操作中,他关注每一件事,观察每一件事,详细记录每一件鼓舞人心、有价值的事。

不间断的英语学习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经过几年的操练实践,他能快速准确地理解课堂上讲授的新知识。在这篇不到65438万字的论文中,秦文贵不仅论述了这家石油公司的经验,还重点阐述了钻井工程中的四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正是这一点震惊了董事长迈克。能提出问题并想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家是天才。而且,秦文贵在加拿大这么短的学习和实习时间里,能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对麦克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这份论文被老师作为范文分发给其他学生参考。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后,很多单位邀请秦文贵做报告,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总是嘲笑那些声称要把他放进名人词典,成为宝库的信。面对荣誉和压力,他经常告诉自己要追求超越,赢得新的目标。

科技兴油,二次创业,激发了秦文贵和全体青海石油人的热情和干劲。在辽阔的嘎斯库勒湖和高高的狮子山上,到处都留下了秦文贵匆匆的足迹。

5438年6月至0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钻井处处长,成为油田钻井测试主管部门领导。上任伊始,他就定下了新的工作思路——“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钻探效率,降低钻探成本,增强作战能力”。为此,他经常和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生产一线,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学钻的人,注定要把荒山戈壁当自己的家。”

青海油田钻井总进尺增加了2万多米,钻井生产效率提高了8%,钻井综合成本大幅下降。这里面包含了秦文贵等技术人员的汗水和心血。他积极探索固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杜绝了小钻具事故,仅今年就节约了几十万元;他精心设计并推广了双级固井和7英寸尾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多万元;他优化和改进了井眼结构,用8-1/2英寸的钻头取代了12-1/2英寸的钻头,缩小了井眼,岩石破碎量减少了一半,提高了钻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制的移动式钻机水泥条形基础,不仅搬运安装简单快捷,而且可以多次使用,每口井节约资金5万多元。他采取“校堵、对套管、固水泥”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石32井深层套管断裂事故,避免了国家的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了10多项科技项目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钻井速度,使两个月打一口井的梦想成为现实。

秦文贵主持研究“尕斯油田深井简化工艺套管程序”。经过半年的潜心研究,秦文贵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可行性论证,成功钻成4口深层开发井。每口井节省技术套管2500米,4口井节省综合钻井费用近700万。在这160个日日夜夜里,34岁的秦文贵黑发变白。秦文贵是柴达木石油精神培育和养育的英模,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又一位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楷模,是众多青年先进模范人物的杰出代表。他的“越是艰苦,越是要奋斗,越是要奉献”的志向,与新时期“宁愿少活20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铁王曼金喜和“宁愿努力工作,让油田稳产高产”的铁王曼齐敏的革命豪情一脉相承。

秦文贵的奋斗经历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自觉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