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阅读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解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9年8月9日迎来了90岁生日,也实现了“亩产一千公斤”的愿望。众所周知,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养活了中国6543.8+03亿人,现在远不止6543.8+03亿。但我们对他的了解,只是上面那句话和一张老农肤色的简单脸。
也许很多伟人传记的来源都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比如周恩来,为了民族的崛起而读书;比如鲁迅放弃医学,去文学救国,但同样伟大的袁隆平的故事就不一样,似乎更自然,更注定。
袁隆平和大米的关系是从一个乡村教师开始的,在他成为乡村教师之前,他差点成为一名空军或者国家运动员。
袁隆平就读于西南农学院。他很活跃,喜欢自由。比起在屋里勤奋的研究,户外活动更吸引他。当时抗美援朝期间,新中国政府组织大学生报名参军。袁隆平报了名,不仅通过了全部36个项目指标测试,还被选为空军。在参加空军预科班之前,我被告知前方情况有所好转,参军的大学生都被退回来了。
空军做不到也没关系。建国初期,国家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没错。同年,袁隆平参加西南地区游泳选拔赛,比赛前三名可以进入国家游泳队。袁隆平从小就很擅长游泳。他在10岁之前就敢横渡长江。在武汉读书时,参加湖北省举办的游泳比赛,获得汉口区第一名,全省第二名。以他的实力,肯定有望进入国家游泳队,但遗憾的是,比赛前一天晚上,他因为贪吃成都小吃,第二天肚子疼,只拿到了第四名。
以上两件事似乎很巧合。似乎上天有意留住袁隆平,要他为农学事业做贡献,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题。
你想想,人世间所有擦肩而过的不幸,会不会都是上帝安排的?
1953年8月,没能抓住前两次机会的袁隆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千阳县安江镇安江农业学校任教。离镇上四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地处偏僻。袁隆平待了16年,他的学生和这些试验田每天都陪伴着他。
也许很多人觉得袁隆平看起来和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但他出生在一个小康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官员。他的父亲毕业于中南大学文学系,有一颗爱国的心。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去运输军火。父亲的爱国心也深深埋藏在袁隆平的心里。新中国刚成立,到处都是饥荒。袁隆平看到人们活活饿死,就暗暗下定决心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
志向不是从小树立的,热血的心不是刻意培养的,而是听说的。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1960年,在教室前的试验田里,袁隆平意外发现,十几株水稻比普通水稻高20厘米左右,而且大粒多,开启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之路。美国和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稻杂交研究,但几十年来一无所获,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但袁隆平不这么认为。他每天弯腰在田里干活,去捡稻子。
从1964到1980,16年后,袁隆平终于精心培育出700株人工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把700粒种子全部撒在试验田里,到了5月份,秧苗已经发芽。袁隆平很欣慰。但没想到有一天早上看到了这样的场景。700株苗全部被连根摧毁,田地被践踏得一片狼藉。龙源崩溃了。种植这700株雄性不育株花了16年时间,在第一期培育中就筛选出来了。它们在一夜之间被摧毁,真的令人心碎。至今不知道是哪个反派干的。
袁隆平很失望,但他决定要做的是,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即使要从头再来。他已经对眼前的试验田不抱希望,离开江安农校,转战全国各地的稻田。
经过两年的动荡,我们仍然找不到合适的雄性不育株,这无疑给原本的痛苦增加了一层迷雾。虽然情况不乐观,但他还是很努力,以为还是米。
有一次,云南发生7.2级地震,房子离地震中心只有100多公里。其他人都冲了出去,只有他和助手们冲回研究室抢救幼苗。房子被地震摧毁了,所以我不能住在里面。我不得不在篮球场上住了三个月。眼看种子就要下地了,牙齿的温度却不够,袁隆平把种子绑在腰上,用体温取暖,就这样倒了回去。
在分析了多次失败的实验后,龙源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海南的南红农场。一种被当地人认为没用,耳朵又小又枯的“假粮”,正是袁隆平要找的。这种雄性不育株是缺碘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称为“野败”,后来成为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
“假粮”在别人眼里是草,袁隆平一看却是宝。可见千里马常见,伯乐不常见。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后,不仅帮助国家提高了粮食产量,还在2017研制出了无镉重金属水稻,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解决了“软骨病”问题。更震撼的是,2018年,帮助迪拜在一片热带沙漠种植水稻,世界首例沙漠种植成功,亩产500公斤。
纵观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可以说袁隆平没有拯救世界的梦想,差点进了空军和国家游泳队,但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一步步克服困难,取得了成绩。如果遇到,应该是安全的。重点是佩服科学家的研究精神。
第二章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面色蜡黄的水肿病人倒下了...袁隆平5尺的身躯也直接体验到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残酷的现实,辗转反侧,睡不着。他想到了旧社会,那里的人们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饱受战争之苦,缺吃少穿,流离失所。今天,人们是自己事务的主人,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饥饿的威胁。他决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800公斤、1000公斤、20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以农业科技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基于对遗传学的深刻理解,对试验田中的退化植株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证明了脱颖而出的水稻植株是“天然杂交水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生长充分证明了水稻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实验结果让他相信,杂交水稻的研究大有可为!
然而,杂交水稻是一个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体的作物,很难把雄花一朵一朵去掉进行杂交。这样,在与其他品种杂交之前,需要培育一个雄性不育水稻植株,即雄性不育系。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袁隆平不顾困难勇往直前。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可以自然存在。我国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繁多,种子资源丰富。这是一个自由的稻米王国。“外国不成功,中国人不一定成功。”
袁隆平迈开双腿,走进茫茫绿色的稻海,寻找一种从未见过、中外资料从未报道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顶着头顶的烈日,脚踩着泥泞,弓着腰,一只耳朵一只耳朵地寻找。《好事多磨》。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开雄花,性状奇特的植物。袁隆平欣喜若狂。
从6月1964到7月1965,他和妻子邓泽又发现了6株雄性不育植株。成熟时,分别收获第一代自然授粉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实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写出了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第四期《科学通报》第1966卷。还预测,通过进一步育种,可以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在后代中保持雄性不育)和恢复系(恢复雄性育性),并使三系相匹配,使利用第一代杂交水稻的优势成为可能,这将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农业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事视为“吹响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历经八年艰辛,1974成功制备种子,并确定了优势。1975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大规模制种成功,为次年大规模推广准备了种子,使研究成果进入大规模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大批量推广杂交水稻。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次进行育种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全国应用生产。到1988年,我国杂交水稻面积为19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杂交水稻总种植面积1256万亩,总产值增加100多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称赞,吃饭问题是靠两个“平”解决的,一个是靠党中央高层的政策,一个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人们用平实的语言说出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成功种植及其在中国的大规模推广,袁隆平一举成名。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是“三多三少”,即“前力有余,后劲不足;分蘖过多,成穗不足;穗多籽少,组织助手从育种和栽培两方面采取措施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世界范围的饥荒,袁隆平再次有了惊人的想法,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在更大范围内解决饥饿问题。
1985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培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种途径,其中着力的是培育核杂种。然而,多年的育种实践并没有培育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果断而迅速地跳出核质杂种的研究,探索新的更有前途的研究领域。
袁隆平以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作物育种的百年历史和“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20年经验,以及掌握的丰富育种材料。1987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并预见了杂交水稻的两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以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两系法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基于一系法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个新高峰。
在袁隆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继1973湖北史在晚粳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后,6月1987,李碧湖的助手邓华峰在安江农校的三系籼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个光敏不育水稻。经过两年三代的繁殖和异地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育性转换明显且同步。这一新成果开辟了杂交水稻由“三系法”向“两系法”过渡的新局面。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利用远缘杂种优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的试种,杂交水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袁隆平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出席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19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1981年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特别发明奖后,从1985年到1988年,短短四年内获得三项国际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我们称袁隆平先生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来自湖南省偏远的安江农业学校,从一个山村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战略构想的方向飞速发展!?
第三章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
2004年6月5438+10月下午,袁隆平应邀为爱荷华大学师生作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进展报告。在长时间的掌声之后,爱荷华大学的校长请学生们提问。
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问:虽然我们在国外,但我们总是关注国内的新闻。我们早就很高兴听到你为我们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也了解了你的一些背景材料。我们想知道,你从小就喜欢农业吗?
袁隆平乐呵呵地回答:小时候很贪玩,爱好很多。我学习,认真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考试得高分;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只要拿三分就过了。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了我一个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慢。自由是缓慢的,我是如此孤独。至于学农业,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学一年级,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一个私人园艺场。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串的,花儿很美。当时看了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窗外有葡萄。两者的印象是重叠的。我觉得真的很田园,长大后想学农业。如果当时老师带我们去的是真正的农村,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业。
观众中爆发出一阵笑声,为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坦率和直率鼓掌。他毫不掩饰自己人格的优点和缺点,让中外大学生感到更加可敬可亲,完整真实地展示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与平凡的完美统一。
就这样,他的学术报告在简单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第4章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袁隆平获奖无数回来后,有媒体记者问他:你怎么看待自己的贡献?
他平静地说: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我们中国的荣誉。我只是一个领导,一个学科的代表。我讲个故事:1997年8月,我去墨西哥参加作物遗传与杂种优势利用国际研讨会,被授予先锋科学家荣誉称号。来自6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12来自中国。因为签证的原因,我晚去了两天,典礼第一天下午才到达。我到了,12中国人喜出望外,说,袁小姐,你是最后一个,我们急死了。自从你来了,我们的地位提高了。因为被授予先驱科学家称号的5人中,另外4人是美国人。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中国。?
第5章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故事
?
骑摩托车去试验田
袁隆平手握数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异常简朴。
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喜欢到田间去,一有时间就去试验田里观察,呼吸田间的气息。如果说事业的成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那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去试验田的交通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他认为这东西又轻又快。没想到,玩摩托车和赛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地里的秧苗褪了色,结了穗,开了花,长得很壮。他跨上摩托车,跳上马路,拐进小路,溜上田埂,矫健的身影在绿色或金黄色的稻田中闪现。十几年来,他换了八九辆不同品牌的摩托车。如今,尽管他已经70多岁了,但他仍经常骑着摩托车在田间劳作。
2001年底,在朋友的劝说下,袁隆平买了一辆赛欧牌家用车。一个朋友告诉他,骑摩托车是铁裹的,开汽车是铁裹的,还是开汽车比较安全。他兴致勃勃地学会了开车,感觉很好。有时,他把车开到田边。他还笑着说要去考驾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