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工伤保险
1.当前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1.1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是确定工伤保险责任的基础,但我国目前的工伤认定仍不够明确,不利于工伤保险赔偿的实施。因为工伤的认定主要采用列举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模糊的盲区,有可能在工伤范围之外界定必须视同工伤的情形。
1.2老工伤问题
工伤事故发生后,如何使员工康复是工伤保险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工伤保险管理刚刚开始。由于很多单位还保留着终身劳动关系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单位还是职工都缺乏职业康复的观念,对老工伤问题认识不足。相关康复中心建设的缺失,既不能使工伤职工重视老工伤,也不能使康复工作顺利进行。
1.3工伤保险待遇
虽然有关于工伤保险赔偿的立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因为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只确立了受伤害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和工伤赔偿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关细节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条文含义模糊。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征收的社会保险基金数额也不同,因此职工获得的赔偿存在弹性空间,极大地损害了受伤职工的应得利益。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定得很低,不能满足各项善后工作的条件。
1.4工伤保险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工伤保险宣传力度不大,缴费率机制不合理。宣传工作主要受到工作量大和人员配备不足的制约,因此开展得不顺利。最终很多人把工伤保险定义为一个小险种,相对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来说比较被忽视。从费率机制来看,我国尚未建立综合量化指标与费率波动的科学系数关系。而且差别费率的制定不够科学,差别费率的档次划分较少,没有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不同行业的特点来确定费率,不能起到调节经济杠杆的作用。
1.5工伤基金管理效率低,有一定损失。
一是工伤保险基金缺乏全国统一的财务管理办法,很多企业将缴纳的保费计入生产成本、营业外支出,甚至职工福利费。支出项目混乱,渠道不统一;二是有的企业为了少交保费,隐瞒职工人数,有的企业工伤事故后才参保;三是一些医院为了获取保险资金,为工伤职工治疗开进口药、高价药甚至假处方。这些都造成了工伤保险基金的流失。
2.完善解决工伤保险问题的措施
2.1完善工伤认定标准
国家应指定相关部门结合相关法律和手机国情对员工进行工伤认定。
关于工伤的定义有三点需要注意:
一是员工入职至离职期间发生的事故;第二,包括劳动者在上班途中、生产区域、工作区域等有工作行为的场合。,应将它们纳入工伤判定范围;三是根据劳动者所处的岗位来判断,即工伤与履行工作职责是否有密切关系,如果有,则应判定为工伤。
2.2合理做好工伤康复和宣传工作。
对于老工伤康复,要做出明确规定,完善康复中心,合理满足老工伤康复需求。同时,在康复中心开展一些职业培训和安全生产课程,帮助老工伤职工掌握新技术,使他们充分重视安全工作,真正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BBK论文出版,这个网站以模型格式出版大量的经济论文,管理论文标题。可以作为需要论文答辩和经济评价职称的人员参考。
要知道,工伤事故的发生不仅受工伤防护设备、工作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还与企业领导和员工自身对工伤保险制度的认识有关。因此,应加大对工伤保险制度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将相关法律法规常识纳入普法内容。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高危企业的劳动者,要定期接受安全生产知识教育,提高自身安全意识,使其掌握安全有效的生产技能和防护方法,认识到工伤保险的重要性。
2.3明确界定工伤赔偿的范围和标准
根据工伤职工工资标准和工伤致残程度确定伤残待遇水平是科学合理的。2011新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中,除丧葬费、遗属定期抚恤金外,还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前两者只属于保护性质,不能体现补偿性质,后者属于补偿性质。职工因工致残的,除伤残津贴外,还应根据伤残程度一次性支付赔偿金,以弥补职工因伤残造成的身心痛苦。职业病患者也可按此原则治疗。
2.4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
应从缴费机制和基金管理两个方面完善工伤保险制度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费率机制。工伤保险的费率可以在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工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个费率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比如当年工伤发生的频率,来确定新一年的浮动值。此外,对于一些以某项任务为期限或短期业务的行业,应建立临时人员支付制度。
3.摘要
综上所述,采取措施解决工伤保险中的现实弊端,是保障职工工伤保险权益的必要手段,也是亟待关注的问题。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