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一张自我意识纸

(1)比较法——从我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他人是自我反省的镜子,与他人的交流是个体获得自知的重要来源。我们先从家庭里的感情扩展到外面的友好关系,进入社会,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有自知之明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关系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划自己的未来。但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要注意比较的参照系。

第一,行动前的条件或者行动后的结果是和别人比的吗?大学生来大学读书,如果认为自己是农村出来的,条件不如别人,自然会把自己放在第二位,自然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和情结,毕业后再看自己的成绩也是有意义的。

第二,你比较人是用相对标准还是绝对标准?是可变的标准还是不变的标准?经常有大学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其实他们关心的可能是身材、家庭背景等不可改变的条件,并没有比较的实际意义。

第三,比较的对象是谁?是条件差不多的人,还是偶像,还是极度不如自己的人?因此,为自我认识建立一个合理的参照系和立足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实证法——从我与事物的关系来认识我自己。

从与事物的关系中认识自己,就是从做事的经历中认识自己。普通人通过自己所取得的成果、成就、社会,都是一种学习,不做任何事都不会获得智慧。经验的价值因人而异。对于聪明且善用智慧的人来说,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可以促使他再次成功,因为他们认识自己,性格特征强,善于学习,所以可以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对于一些自我脆弱的大学生来说,失败的经历让他们更加失败。这也是最常见的现象。因为他们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去追求成功,并在受挫后形成对失败的恐惧,不敢面对现实去应对困难或挑战,甚至失去很多好的机会;对于一个有些自大的人来说,成功可能会成为失败的源头。他们在侥幸成功的时候可能会自负,将来会贪多嚼不烂。他们往往失败,或者成长太顺利,有家庭关系。一旦失去了“保护的来源”,他们就会一蹶不振,无法支撑起独立的自我。所以,一个大学生从成败经验中获得的自我认知,也要认真分析筛选。

(3)自省法——从我与我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己。

古人云:“一日三救。”从与自己的关系中认识自己,看似容易,其实很难。我们大概可以从下面的“我”中认识自己:

A.我眼中的我。个人实际上观察的是客观的我,包括身材、外貌、性别、年龄、职业、性格、气质、能力等等。

B.我在别人眼里。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我是通过别人对你的态度和感受来感知的。不同关系的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是不同的,这是个体从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统觉。

C.我心中的我也是指我对自己的期望,也就是我的理想。我们也可以从实际的我,别人眼中的我的自觉,别人心中的我的自觉中充分了解自己。但是,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虽然认识自己的“我”很多,但是很难形成统一的自我概念。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改革开放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很难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