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证话题
有很多历史人物靠勤俭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勤恳恳,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么做的。例如,姚特别关心人民,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但是他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经常穿粗布衣服,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因为姚在事业上、生活上勤俭节约,才赢得人民的爱戴,成为圣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画家苏东坡也以节俭为生活习惯,提高自身修养。他坚决反对生活中的铺张浪费。有一年被贬黄州,降薪,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渡过难关,他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还变得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支出计划,把手头所有的收入和钱集中起来,然后把钱分成十二份,每个月一份,每份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就这样,他“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克难”,苏东坡就是这么做的。
奢侈和浪费小到可以摧毁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大到可以摧毁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自古以来,很多皇帝在刚创业的时候,都是靠着自己的勤奋和修养得到人民的支持,但后来逐渐放弃了勤奋,一味追求安逸和享受,导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唐朝末年的皇帝李起初很努力,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称帝。但后来,他沉迷于音乐和戏曲,每天请人到宫廷演出,表演得很好,被赏赐了很多钱。他还整天建造音乐宫殿和乐队,结果黄金流失,最终导致下属的反叛和演员的攻击。他在位三年后死于兵变。欧阳修写《灵官传》时,对这段历史感触颇深,阐述了“劳则兴国,闲则亡”的道理。
中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国家动荡、人民水深火热的时候。孔子说“无远忧者必有近忧”,孟子说“生而忧,死而乐”,分别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即使在繁荣的唐朝,魏徵也建议皇帝“居安思危,戒奢节用”,以实现长治久安。
还有,要提醒大家“节俭容易,节俭难”。意思是从节俭变奢侈容易,从奢侈变节俭难。这是司马光引用别人的话来告诫后人的。它强调自觉保持节俭,防止铺张浪费,这意味着自我鼓励和警告。每个人都想过上好日子,这可以理解。但是,也不宜过于奢华。商纣用一双象牙筷子,他的朝臣们正要逃跑,因为当他看到纣王的贪婪时,那将是不可阻挡的。所以要有自律才能坚持节俭。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对古人的教训无动于衷,肆意铺张浪费。中国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我们身边的小事说明了这种病的严重性。白天明亮的教室里,灯要开着,卫生间的水龙头一直开着,电脑也一直处于待机状态。简直就是“不知道节俭是什么滋味”。据上海市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用电量1.5瓦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用电量增加2。用电负荷约5万千瓦;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是30瓦。如果上海1.5万政府官员下班不关电脑电源,仅此一项,每天就要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量。如果加上企事业单位电脑的待机浪费,这个数字是惊人的。如果这样浪费了,会浪费多少能量。给国家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这样下去,就算我们国家再强大,恐怕也撑不了多久。
纵观历史,从国家到家庭,我们都对节俭感兴趣,而忘记了奢侈。古往今来,大部分成功的企业家都经历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非常勤俭节约。但对于守卫者来说,恰恰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华和享受。最终的命运一定是他们事业的衰落,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历史揭示的真理。
在物质极其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戒奢俭用,不浪费金钱和财产,知道我们提倡的美德。
看着以前圣贤的国家和家庭,变得节俭奢侈。(李商隐《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