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企业的影响是否有完整定性的论文?
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都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发布虚假会计信息,其报告信息缺乏可信度,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作为选题,意在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并评价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实施,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实施。从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问题入手,探讨了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提出了可能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首先,线程的理论
(一)研究背景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财政部于2005年7月19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由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形成,并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2006年6月30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007年10月26日发布了《解释公告第1号》。1已发出。这样,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在框架结构上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能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前不得转出。主要考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一方面价值恢复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是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有利于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
许多学者的实证检验使我们相信,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可能存在严重的盈余管理行为(这里特别是资产减值的使用),如陆建桥(1999)、赵春光(2007)、王建新(2007)。新准则颁布实施后,很多人认为一些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在2006年底会有专项行动。准则制定者也预见到了这种情况。2006年底和2007年初,他们先后发布了《关于做好新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证券公司2006年年度报告审计和信息披露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企业在2006年底前不得转回巨额减值准备,也不得随意变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法,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警惕企业利用新旧准则过渡期操纵收益。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都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发布虚假会计信息,其报告信息缺乏可信度,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选择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作为选题,意在探讨资产减值会计的相关理论问题,并评价新颁布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实施,进而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
2.研究意义
2006年初,我国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从2007年6月5438+10月1开始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为解决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提取巨额准备金操纵利润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能中途提取,只能在相关资产处置后入账。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通过计提和冲回减值准备来调整账面利润。然而,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不仅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会计理论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指导资产减值会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二,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具有特征
(一)资产减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出售收回的价值,则该资产被计量为超过其可收回价值。如果是,应当认定该资产已经发生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1号准则公告也做出了类似规定。
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可收回金额之间的差额。实质上,中国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从理论上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当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预期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和反映这一资产减值是合理的。
(二)资产减值会计的含义
在会计实务中,对资产的减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从财务会计的目标(体现受托责任,帮助经济决策)出发,是将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历史成本和账面成本进行比较和修正的会计过程。正确计量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确认资产将在未来实现经济利益,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资产减值会计不涉及价格变动等特殊业务,大多是对企业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的价值进行重新估计。它并不否认历史成本原则,但它超越了传统的历史成本模式。即当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金额不高于其现值(现值一般指当期成本、当期市场价格、可变现净值、未来黄金流入的现值等。),以历史成本列示;当现值低于历史成本时,不再使用历史成本,而是直接按现值列示。这不仅有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掌握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也表明管理当局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3]。
(3)资产减值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和基础环节,也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会计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后续计量往往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当前市场价格、当前成本等计量属性。资产减值的会计计量属于后续计量的范围,即需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当前成本、当前市场价格等计量属性。
世界上主要有两种评估资产的方法:FASB法和IASB法。前者认为资产在当前时点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资产在特定时点的公允价值,减值计量中的可收回金额表示为资产的公允价值;后者引入了可收回金额的概念,即扣除销售费用后的公允价值和使用价值中的较高者。两种会计计量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在中国,IASB的观点基本被采纳。
1.可收回金额测试是为了确保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超过其未来的经济利益,即资产可收回性的考虑应以特定主体的资产未来净现金流量为基础。一般来说,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小于企业对专用厂房和设备的预期,因此公允价值不一定能准确反映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
2.如果资产的用途多于销售产生的现金流,则意味着理性的公司可能会误解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基于市场价格,因此不愿意出售资产。
3.FASB认为,一般来说,在市场上没有公开报价的情况下,现值技术是评估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公允价值的最佳技术。特别要强调的是,不需要成本和努力就能估算公允价值的唯一可用信息就是标的的预计未来现金流。
(4)资产减值的核算方法
1.净销售价格
净售价是指熟悉公平交易情况的双方出售资产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但在实践中,净售价几乎等于可变现净值,这是被广泛认可和采用的。同时,可变现净值的概念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存货能够很容易地以已知的价格出售。②额外的费用或成本是确定的或可以合理估计的。
2.可收回金额
对于可收回金额,美国会计准则中的可收回金额是指公允价值;在英国,它被定义为较高的可变现净值或使用价值;在中国,可收回金额的实际含义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未折现价值。《企业会计制度》解释为“一项资产的净售价与该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继续使用和处置所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的较高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相关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按照资产的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按照固定资产下列两项金额中较高者确定:①公允价值扣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②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前者反映固定资产通过处置收回的成本,后者反映固定资产通过使用收回的成本。
三。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应用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企业的经济法律环境、管理实践和管理水平不同,新准则虽然规范了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但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依据,导致具体操作难度大,问题多。
(一)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认。
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需要专业判断。虽然新准则给出了判断资产减值迹象的明确标准,但资产减值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不可能列出资产减值的所有迹象。因此,对于准则中所列的一些标志,要求企业根据这些标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判断能力。从这些迹象来看,有些太笼统了。比如判断资产减值的首要条件是市场价格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预期下降幅度。“明显偏高”的界限是什么?这需要根据外部商业环境、法律、市场、技术的变化来判断,信息不易获取。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文立在对大华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了解到大华公司短期投资期末采用成熟成本法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按照分类比较法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但审计中发现,大华公司持有的h股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
《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二条解析:“企业应当在期末对所有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短期投资应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低于成本的市价部分计提短期投资减值准备。当短期投资的使用成本低于市场价格时,企业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按整体投资、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分别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金额重大的(如占整个短期投资的65,438+00%以上),应当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确定减值准备。”
据此,大华公司在选择分类比较法计提减值准备时,因其持有的h股占整个短期投资的70%,故应采用单项比较法单独计提减值准备,然后对其余项目采用分类比较法计提减值准备。
(B)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非常主观。
虽然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个亮点,但其执行力度仍然不足。首先,公允价值是主观武断的。其次,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困难。目前我国要素市场不成熟,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再次,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风险状况的变化和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甚至可能误导报表使用者。最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使得公允价值难以公允。从我国已经颁布的一些具体会计准则来看,明确回避公允价值计量,但现值计量明显增加。但是,现值的确定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如折现率、未来现金流量、风险因素等。
案例二注册会计师吴生在对华为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时,了解到该公司2001年度无形资产及会计处理情况:
1.专利A:账面余额654.38+0万元,减值准备为零。这项专利已经超过了法律保护期,但却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华为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2.诀窍B:账面余额60万,减值准备为零。这种专有技术已被其他新技术取代,其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不利影响。经过分析,华为认为该专有技术虽然价值受到较大影响,但仍有20万元左右的残值,并计提了40万元的减值准备。
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六十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和确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基本条件,注册会计师对华为公司上述无形资产会计事项提出如下审计意见:
1.对于专利A来说,只有当无形资产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才能提取全额减值准备,而专利A虽然已经超过法律保护期,但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华为对专利A全额计提减值,会造成企业多收少报利润。夸大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建议华为先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客观分析其残值,聘请相关专家确认其价值,并据此计提合理的减值准备。同时考虑此次调整对当期利润和所得税的影响。
2.对于专利技术B,企业无形资产被新技术替代时,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则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如果只是其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仍具有一定价值,则应分析其残值,确定本期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认可华为对专利技术b的分析和会计处理。
(3)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与实际情况不符。
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能低于或高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是市场经济中的“自然现象”。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这一规定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企业滥用资产减值,但可以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操纵利润。但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如果减值资产的价值确实有恢复的迹象,但硬性规定为不可逆也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且还可能迫使企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折现率、现金流量估计、时间分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少计提或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剔除拨备会高估资产,与实际情况不符;但如果退出后不能逆转,就意味着低估资产,这也与现实不符。最后,从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来看,资产减值是为了防止高估固定资产的价值,这主要是基于会计估计,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可以看作是对原会计估计的修正。因此,有必要转回资产减值损失。
案例3 ST江芝(600053)2004年年中扭亏为盈,恢复上市。ST江芝2004年中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2070万元,其中转回的减值准备高达8847万元。显然,如果没有巨额减值准备转回,公司将在2004年年中出现巨额亏损。年报显示,ST江芝2004年、2003年和200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654.38+0.05亿、-4.58亿和-3.32亿;2004年减值准备转回3.24亿,2003年和2002年减值准备分别为351万和2.26亿。可以看出,ST江芝2003年和2002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额减值准备,而2004年扭亏为盈的原因是转回了巨额减值准备。如果减值准备不转回,公司将因2004年巨额亏损而退市。
由于2005年没有巨额减值准备需要转回,公司近日发布业绩预告,2005年中期业绩将同比下降50%以上。计提减值准备和转回的弊端可见一斑。
(四)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不充分
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披露资产减值的原因、分类和影响。这些披露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分析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做出正确的决策。目前,虽然许多上市公司披露了减值准备的依据、方法、比例和金额,但其披露只是对制度中相应规定的重复,披露缺乏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各类资产减值的分析判断过程,会计报表的读者无法了解企业减值准备的工作程序是否完备,提取比例和金额是否合理。因此,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清楚地了解资产减值的原因和资产的状况,无法得知企业是否利用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
1.重大资产减值尚未完全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要资产减值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这是目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中最常见的问题。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模糊披露重要资产减值的金额和原因,几乎所有上市公司都没有详细披露资产减值准备计提金额较大的原因。有关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信息,如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所依据的假设、折现率的计算方法、净销售价格的计算依据等往往不披露,重要资产的减值原因过于笼统或缺乏实质性内容,导致报告使用者无法了解和判断公司的资产减值情况。
案例4科龙电器(000921)2004年前三季度盈利2.06亿元,到年底亏损6000万元。根据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季报及相关公告,2004年末,科龙电器计提华谊压缩股权投资减值损失约71万元,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合计约4700万元,第四季度计提坏账准备合计约3000万元,合计约654380+0.48亿元。由于大额资产减值损失直到年底才计提,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
2.缺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披露要求。
新准则没有要求披露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针对企业对资产减值披露含糊其辞,甚至不披露相关信息,以掩盖操纵利润的行为,应加快制定加强信息披露的指引。会计制度制定减值政策的初衷是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防止资产高估。由于在确定减值金额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主观估计因素,一些公司出于某些经济动机,不可避免地利用这些主观因素进行盈余管理。一些上市公司出于自身目的,通过提取或转回巨额资产减值准备来实现亏损或盈利。禁止转回减值损失也可能导致滥用。比如某一年确认了大量亏损,导致后期折旧摊销降低,进而导致利润提高。此外,上市公司还可以利用短期资产减值准备调整利润。由于企业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主要使用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因此这些新的减值准备标准仍然是允许转回的。另外,资产变现的时候,也产生了巨大的利润。根据相关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原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以冲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准则的实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公司随意操纵利润,但不能在资产实际变现的当期控制公司获取高额利润。新准则中没有要求披露上述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要加强管理和监督,明确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
四、完善新准则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针对新准则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够完善资产减值准则,更好地控制调整利润的行为,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信息。
(一)学习国际会计准则
新标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借鉴国际惯例。这些规定有效促进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和趋同,缩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差异。但同时也应看到国际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一些差异,需要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2)转让资产的合理减值损失
不让固定资产转回不是权宜之计。从理论上讲,当有减值迹象表明资产已经发生减值时,应当确认减值损失。然后,当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确认的减值损失已经减少或不再存在时,企业重新测试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相应转回原确认的减值损失是合理的。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以以前年度未确认损失时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最高限额更符合谨慎性原则,也可以防止高估资产和计提减值准备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计量不同的减值:如果固定资产在没有适当调整的情况下可能因折旧而发生减值,则应进行追溯调整;如果固定资产因用途发生重大变化而可能发生减值,则在与相关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后,减值差额可直接计入损益。虽然固定资产减值转回政策在我国被严重滥用,但作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更正政策,它的存在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解决现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禁止转回,而在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规范资产减值转回的使用。
三。加强减值准备信息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过于简单,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充分了解资产减值信息。因此,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必须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制度,在相关会计报表和附注中详细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数量、转回的数量、核销的数量以及报表列示的项目,以增强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从而实现制定资产减值政策的初衷。这既扩大了披露空间,又缩小了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资产减值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首先,最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会计人员应熟悉新准则的基本内涵,具备应有的会计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如计算机、审计等相关技能,为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再次,会计人员要掌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而提高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最后,会计师应熟悉公允价值资产减值确认的基础和现金流量确定的相关技术。
(五)加强资产减值的独立审计。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可以说是防止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后一道防线。目前,资产减值准备已经成为一些上市公司控制利润的重要工具,这大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的审计风险,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和审计成本。因此,应制定与减值准备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类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努力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从而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这对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防止审计失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