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都想成才,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自我意识、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是个体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有意识的培养逐渐内化的心理结果。“也有人认为,决定和影响人的活动的一切非智力因素,除智力因素外,都可以归结为心理素质。
在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心理素质是随着社会进步和大量的社会实践而逐渐产生和提高的。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是生理上的成年人,心理上的准成年人。虽然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和心理锻炼,但年轻人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实践锻炼逐步提高,这是大学生的优势。
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自觉调节情绪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少经历社会实践。从他们的心理状态所反映的心理素质来看,他们的情况不容乐观。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北京市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28%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抑郁、强迫症、焦虑等心理问题。”近日,据有关部门调查,“因精神疾病辍学的人数约占因精神疾病辍学总人数的30%,因精神疾病辍学的人数约占因疾病辍学总人数的49%。大量数据显示,因为心理问题而辍学或退学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与素质教育的缺失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意识在很多学校和家庭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加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日益物质化的社会带来的一些精神危机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和抑郁。在笔者接触的大学生中,有的人情商和智商不匹配,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人过于关注自己,对同学缺乏包容,不善于消解不良情绪。
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素质训练和外界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许多大学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职业生涯的认知障碍以及心理障碍导致的心理异常(焦虑、自卑、恐惧、自负)。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心理素质出现了问题,比如适应环境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动手能力、竞争力弱等。
目前,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弱势来看,其表现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盲目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丰厚的职业,择业时从众心理强烈,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独立思考,就业缺乏自信,选择公司时过于依赖他人帮助。
大学毕业生适应工作有一个过程,但如果现在不及时解决心理素质上的问题,以后的职业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大学毕业生要有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积极提高就业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当前,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信。
自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非常重要。“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才能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姿态,赢得用人单位的欣赏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大胆接受选拔。”
在高校组织的招聘会上,笔者曾经问过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于招聘单位职位少竞争对手多的现象有什么看法。很多大学生坦率地告诉我:“我们很有信心,不是一次,是下一次。”
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有自信是好的,但有些人却在不经意间把自信变成了盲目的自信(或自负)。盲目自信是幼稚的心理反映,是不成熟的心理表现,会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挫折和困扰。比如,一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硬,在求职中往往表现出“骄傲、自大、浮躁”。其实雇主往往反感急功近利的人,高估自己。最后这些人会因为低估了自己的劣势而在择业上受挫。
自信和盲目自信分别属于不同的心理状态。前者反映良好的心理素质,后者反映心理素质有缺陷。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信,但也要注意克服盲目自大的心理倾向。这在就业中很重要。
(二)、心理承受能力强。
大学毕业生的自信应该包括心理承受能力。例如,2008年2月初在郑州举行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一些公司在招聘条件中明确写道“应聘者需要能够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郑州一家化工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告诉在场的记者:“我们希望招收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尤其是有‘草莓家族’(草莓家族指的是外表光鲜,内心却承受不了挫折的人)。现在的就业压力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
认识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学生,当这个“海归”去某知名外资企业面试时,公司一开始并不急于见他。这个大学生一度在焦急等待中失去了心理承受力。我在电话里跟他说,一个人要做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最重要的是保持自信。不要急躁,不要自卑,要有心理承受力,面对公司心理素质的“考验”。一个有“决心”的人,公司最终会欣赏你的。后来这个大学生经过面试和试用期后,公司完全信任他,安排他担任公司质量管理的重要职务。
(3)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
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调节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正常的心情。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而自然形成的。但是,人类是活跃的。面对客观现实强加给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用一种情绪去克服另一种情绪,或者用认知、行动、情绪相结合的方法去控制它。”
现在很多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强,责任心强,团队精神好”。我认为,大学毕业生要符合企业的这些要求,在企业团队中表现出亲和力,在工作中表现出合作精神、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首先做到自我心理调节和情绪控制,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四川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一次招聘会上认识了一个研究生。这位四川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说,她参加过多次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目前正在应聘一家知名餐饮公司。一开始我很疑惑一个国际贸易专业的研究生愿意去餐饮公司应聘,但是她坦诚的眼神和真诚的笑容让我很快转而欣赏这个学生。我明白,是她的行动让我真正看到了当今大学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4)、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善于换位思考。
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体现。目前,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科学教育,很多大学生对辩证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中庸思维、换位思维等不太了解。在就业问题上,大学毕业生能否辩证思考,能否对社会现象感同身受,这很重要。大学生自强不息,对未来生活有理想抱负。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更应该理性思考。对于求职,他们至少要学会多为用人单位着想,也就是说,要从换位思考的角度看待用人单位的严格要求。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缺少理论员工,而是缺少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人力资本。在把大学毕业生的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问题上,作者曾写道:“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应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普通人才还是高素质人才?我的价值在哪里?能否实现对用人单位的使用价值,成为单位的人才资本?.....高校毕业生在配合政府和高校的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境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学识、时代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现代高素质人才,以保持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学毕业生想要在短时间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他们经过大量的实践锻炼,韧性训练,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汗水。
第三,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
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提高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适应环境,善于调节情绪,以毅力克服困难,与国家和人民共度时艰。
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一)、提高就业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都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年轻一代和美国人一样,要么选择高薪的金融或医药行业,要么从事艺术行业,年轻人的‘逐渐西化的职业观’。...不想像父辈一样在制造业领域打拼。他们不喜欢高强度的劳动和研究。...日本开始引进更多的外国工程师,是因为担心技术人才的缺乏会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7]在我国,由于社会竞争日益加剧,有关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思想指导不够重视,一些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思想水平低、视野开阔,渴望“轻松、有力、有尊严、挣钱多”的工作,而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不太关心。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这些偏差,加强教育。
就政府而言,有关部门要以“人才强国、人才强省、人才强市”的战略思想,引导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加强人生观、就业观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帮助他们尽快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思想境界,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动选择国家最需要、最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地方和行业。
从高校和学生家庭的角度,高校应该教会大学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鼓励他们从最基础、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学生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告诫孩子不要对就业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支持和鼓励孩子从最具体、最细微的工作做起,坚持在基层工作岗位逐步实现人生理想。
(二),帮助大学毕业生客观准确地看待社会。
大学毕业生要保持就业的主动性,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开阔视野,客观看待社会,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前社会上有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大学毕业生一定要靠关系或者背景才能找到好工作。其实从我在大学经常看到的情况来看,很多没有“关系”和“背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都很好,也很能吃苦。对于企业来说,正是因为企业看到了这些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优点”,才给他们打开了大门。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学生,因为当中学老师的父亲去世,没有经济来源继续学业,所以回国找工作。川大毕业的研究生,应聘了一家餐饮公司,她也来自一个小县城的教师家庭。她志愿应聘了一家餐饮公司后,很快就拿到了一家银行的录取通知书。从这两个大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一种新的就业趋势,即穷和富、有“关系”和“没关系”并不是大学毕业生找到好工作的唯一原因。重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真的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在如何择业的问题上,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张成明在四川省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在线讨论”活动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学生不要只是'白顾靖'(白领、骨干、精英),有收入就能做,要瞄准市场,有需求就去哪里。”
“白领、骨干、精英”一直是大学毕业生理想的就业目标,“不要只想做‘白’”说得很对。从这个角度来说,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也要提醒他们客观看待社会,准确看待自己。
(三)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毕业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具备各种技能。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不仅在学校努力学习,而且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能。由于职业规划方向明确,专业知识、口语外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过硬,这类人很多明显比其他人获得了更多的优势,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对象。但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在招聘会上投了很多简历,却鲜有回音。这些大学毕业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其中一些人很快产生了自卑心理。
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高校除了继续鼓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技能外,在就业中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改革教育模式结构,将就业指导课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应从低年级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尽早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大四,学校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他们的心理误区。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社会比较、心理评估等手段,对自身的人格特征、兴趣特长、发展潜力、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在一份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总结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就业实施计划。第三,加强品格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性格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姜立博士曾指出,微软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个性。他说:“微软把人格放在计算机能力、研究能力、智商和性格这四种素质的首位。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人品一票否决制’。”在微软眼中,“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正直和正确的动机都是良好品格的体现”。?
综合素质往往是通过一些小事表现出来的。换个角度说,只有通过“以小见大”,才能更清晰、更深刻地看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交流思想的环境,促进其尽快成熟。
如前所述,大学生在心理上是准成年人。对于准成年人,我们过分要求他们心理完全成熟是不现实的,也违背了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规律。在大学里,有同学跟我说,大学老师对他们的威信和信任比父母还大。他们宁愿在学校听老师讲几个小时,也不愿在家耐心听父母讲。通过与这些大学生的交心交谈,笔者逐渐意识到他们有着与家庭以外成员交流的深切愿望。
大学生有自己的心理成长规律。他们先信任父母,再信任老师,然后开始思考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从相信到质疑,再相信,再质疑,直至成熟,这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走向职场的时候,心理也正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美好季节。在此期间,作为大学生的家长和大学老师要加强与他们的全方位接触,主动传授他们经验,努力为他们的就业和未来成长播撒更多更好的知识和健康情感的种子。
总的来说,为了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成长,社会、高校和家长都有责任携起手来,从各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在他们遇到心理困惑时,主动为他们创造思想交流的环境和条件,主动为他们答疑解惑、献计献策,用同样的力量帮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总结一下。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重大转折点,心理素质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关键之一。在近年来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多重压力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各种心理误区和障碍。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及时摆脱这些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是社会、大学和大学毕业生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笔者借助在高校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这些思考和建议能对今后教育界的同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