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源于民间题材的《诗经》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批判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理散文,为中国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世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变化。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想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开创了现代文学创作风格的先河。这些文学巨匠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目前,中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但质量不高。原因是现代社会物质主义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很难在没有名利诱惑的情况下静下心来创作。文学创作者大多倾向于名利双收,写作内容商业化,把文学创作变成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引领思潮进步。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在受到90后年轻人热烈追捧的同时,也受到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及其高票房收入,引来了对当今快餐文化的诸多批评。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很丰硕。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历史和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
西方国家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寓言和罗马神话,这是西方古典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可见,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宗教文化体现在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当时的文学创作形式多为圣经故事、赞美诗和宗教剧,深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文化。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们大解放思想,追求自由,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巨人传》、《十日谈》、《阳泉村》等,凸显了当时人们的人文精神。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始流行。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反映封建宗教礼仪、资产阶级压迫、社会不公等社会现实,歌颂自由恋爱、女权妇女解放等伟大精神。这一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鲁滨逊漂流记》、《汤姆·琼斯》、《阴谋与爱情》、《浮士德》等。,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文学的发展主要反映了战争背景和西部牛仔的自由精神,具有独特的西部文化内涵,为西部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第三,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的历史差异
在上面,我们介绍了中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学的发展道路存在着诸多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到达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族文学发展最长的阶段是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鞭笞。反封建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富感情的思想。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14-15世纪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期,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间工业革命和独立战争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中西方由于地理和民族的差异,历史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描写了四个大学生在新时代的个人成长与蜕变以及对爱情的追求,整部小说中大量描写了奢华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近乎完美。这类小说之所以受到很多90后的追捧,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当今时代的物欲化特征和人们对完美人格和生活的向往。同名电影一经上映,票房就突破了1亿大关。为什么这么有争议的作品会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原因很简单。这部作品反映了21世纪的拜金主义,迎合了青年学生不切实际的愿望,满足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在经历了早期移民、独立战争和内战之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一直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坚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这个“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于美国人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独立的历史。所以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出身贫寒,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是“美国梦”精神的体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们积极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这些历史元素在小说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二)中西文化的心理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心理差异上,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融合了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自我意识。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佛教的“道”、“空”是其思想内核。而西方人则以基督教为主要思想核心,相信主的恩赐和宽恕。这种宗教心理在中西文学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但由于现实原因无法实现。杜丽娘死后化为魂魄和心上人柳梦梅终于有了大团圆的结局,这符合中国“因果报应”和期待大团圆结局的心理。在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文学作品都以悲剧告终。《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都以悲剧告终。凯瑟琳死于难产,辛德雷惨死,希斯克利夫自杀身亡。被封建礼教和物欲阻挡的爱情没有得到喜剧结局,这是西方人“悲剧体现伟大”的心理。
(三)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精神,主张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中国人的民间谚语包括“众人拾柴火焰高”和“团结就是力量”,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价值观。而西方国家则奉行个人主义价值观,推崇强者和英雄。因为西方国家受“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个人的一切追求都是正当的,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在《小时代》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四个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在《愚公一山》中,愚公带领家人挖土移山,牺牲个人利益为子孙造福,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价值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认为黛西是因为钱才和布坎南结婚的,所以他立志要成为富人。经过几年的艰辛,盖茨比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西方人相信通过个人不懈的奋斗,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小说中,盖茨比和布坎南发生争执时,盖茨比说:“你妻子不爱你。她从未爱过你。她爱我!”从盖茨比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认为黛西爱自己,他们应该生活在一起,他毫无顾忌对他人的影响和伤害。这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四。结论
总之,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地理和历史差异,文学的发展是不同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包括历史背景、心理认知和价值观的差异。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和阅读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的习俗和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