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的正月十四是什么节日?

渔灯节。

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一样,“渔灯节”也是一个传统的民间庆祝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烟台开发区沿海的渔村都会迎来元宵节。这是当地特有的节日习俗,已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当天,当地渔民大摆宴席,宴请宾朋,祭海,祈求新的一年幸福美满。这个地方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吉祥和谐,成为一年一度的渔业生产奠基仪式,也反映了渔民丰收幸福的美好愿望。

渔灯节,渔村张灯结彩,彩饰纷呈,鼓乐喧天,喜气洋洋,像过年一样热闹。渔民们中午设宴,用酒庆祝。下午,他们带着供品,与亲朋好友载歌载舞,一路放鞭炮,身着盛装涌向海港“祭海”。

海港码头,崇拜大海的渔民和游客,已经是人山人海。数百艘渔船装扮一新,密切相关,所有的桅杆和吊杆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彩旗和鞭炮。船头点起渔灯,摆放供品,场面壮观。供品有猪头、大鱼、糕点、餐桌等。渔民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在“六斗”上系上红色的绢花,寓意“赚血钱”、“挂彩”(富贵)。

在一阵鞭炮声中,渔民们腰间系上红绳,开始跳秧歌,敲锣鼓。过了一会儿,人们把酒洒在甲板上和海里,烧了香纸,扔进海里。然后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虔诚和祝福,朝着一代人一次向船头敬神的方向向“海神”鞠躬。渔民专业秧歌队和鼓乐队借势助兴,气氛瞬间达到高潮。成千上万的鞭炮、成千上万的烟花充斥着整个渔港,成千上万的渔灯渐渐飘向无边无际的大海。

元宵节源于正月十五打灯笼的传统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起初,烟台开发区沿海地区的渔民只在正月十五给“海神庙”和“龙王庙”送灯笼。人们崇拜的对象是“海龙王”和“天后”。“天后”源于南方沿海,又称“天妃”,南方尊称“妈祖”。相传数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几艘渔船在茫茫大海中迷了路,风浪急,渔民随时有被海浪吞没的危险。就在这时,海面上出现了一盏渔灯,人们带着它航行,平安到达了三面环山,一面靠海的楚王村。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后来,渔民们选择正月十三出海放灯,希望全年平安顺利,满仓有鱼有虾。

渔灯节是烟台开发区渔民的典型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而且具有鲜明的渔家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在,在政府的支持下,富有胶东海洋文化的烟台渔灯节已成为当地渔村盛大的民俗文化娱乐和节日,每年吸引大量外地游客。

“天遇云烟,银河欲转千帆舞”“万鱼灯红透半海”。美丽的家乡,烟台开发区沿海的一个小渔村,记住了生活在海边的老乡亲们和家乡不变的亲情和魅力,还有那个家乡的渔灯节,一个渔民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