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命教育论文
(一)片面的语言观——语言是纯粹的工具
在片面的语言观指导下,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语言是工具,于是把语文课当成典型的语言工具课或语言知识课。语文教学迷失在泥淖中从方法到方法,从技巧到技巧:释词——分段——概括段落——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技巧。这些环节的生硬组合,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语文课失去了激情的涌动和思想的升华。
(二)片面的教学观——学生是教学的对象
在语文教学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导向下,师生们争相搞中考“拉网式”知识培训,用大量习题代替“真正的语文学习”。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知识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语文教学中的“人”、“情”、“趣”、“味”的味道消失了,只剩下备战的火药味,学生成了课堂上的道具和接受者。
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如何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如何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第二,新课程背景呼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学会生活》一书中说:“我们的孩子被分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孩子们像脱离现实的木偶一样从事学习;在另一个世界,他通过一些违背教育的活动获得自我满足。”两个世界分裂的教学存在两个矛盾:一方面,由于学生没有在世界中生活的经验,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感到更加困难,他们感到枯燥、苦涩和乏味,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另一方面,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认为书世界里的东西学了之后用处不大,自然对书世界提不起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得来,出得去”,在教学中实现“生活—书—生活”的循环,促进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的责任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课程,因为它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读、写、听、说、说本来就属于生命的形式,是实现学生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渠道。所以语文教学自然可以把听、说、读、写转化为一种学习形式。
(一)挖掘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生活化。大胆“删除”教科书中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脱离生活的内容;以生活中贴近学生内心的“语文事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还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电子文本、网上收集信息、收发邮件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和表达。
(二)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现在教科书的“半亩方塘”里,如果能给新时代注入“活水”,让学生直接面对人生、社会、伦理哲学、个人问题等问题。,我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汉语的积极性。用生活化的问题设计一个合适的语文课堂,学生的积极表现令人惊讶。从照顾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良策。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学生的生动体验。
王尚文先生说:“言语的产生和理解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心智、眼界和生活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和人的心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不断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教师需要生动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本建构的生活情境中,体验主人公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从课文的生活中读出自己的生活,读出自己对生活的疑问和感受。
(四)组织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学生丰富多彩的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实践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组织生活化的活动,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天堂。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比如老师可以组织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社会观察调查,撰写宣传稿件。
四,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一致,也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但不能局限于生活。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既满足了学生当前的现实生活和体验世界,又让学生超越了自身的生活环境和体验局限,有助于学生理解更广阔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