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社会教育

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目标,影响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不佳。下面是我给你推荐的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分析论文。希望你喜欢!

浅析幼儿园社会教育——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活动目标,影响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教育活动的组织,最终导致社会教育活动效果不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注意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社会教育的内容,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把握教育活动的难点和困难,确定合适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设计;性格;社会性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G612证件识别码A货号1004-4604(2010)06-0026-04

笔者最近观察了一些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为一项社会教育活动做准备,但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都是将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或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无法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是很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设计目标时遇到困难,使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刻理解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的质量。

一,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2001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具有自信心;乐于与人交往,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和分享,富有同情心;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格,又称性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时期。(3)人格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倾向性、稳定性、独特性和主动性的形成。[4]其中,儿童人格形成最明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儿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跨时间、跨情境的行为稳定性。例如,研究表明,4-6岁儿童的坚持性特征已经趋于稳定,3-5岁儿童的独立性特征基本稳定。[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又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人格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全部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和情感的发展。对比《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尤其是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建构的。[9]幼儿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尤其是自控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动力,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般来说,同伴交往不仅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儿童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规定的某种行为准则。具体落实到个人就成了个人的道德品质。幼儿时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会根据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孩子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例如,陈认为情绪直接引导学龄前儿童的行为。[10]大纲还强调把发展儿童的情感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目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有机结合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来说,社会认知是指儿童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绪主要是指因他人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环境中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绪更多的是和孩子社交需求的满足有关。当孩子的社交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会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内心体验。对于幼儿来说,情感总是意义重大的。情绪是儿童行为的内在动力,能促进儿童行为的发展。比如组织里?尊重他人?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孩子有了同情心,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的重要前提。在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直接影响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知识和经验,即社会常识的传统部分。在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认清他人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很容易忽略这一方面。比如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给特别的你特别的爱?在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孩子了解残疾人的各种迹象,知道如何帮助他们,而相对忽视了让孩子学会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以及如何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不同需求的认知,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孩子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了解不够。所以,学习行为技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教师在设计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应该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从而达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所谓深度挖掘,就是认真分析教育的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中学的社会教育活动?爆笑的信?比如说。单从标题来看,并不能明显看出这是一次社会教育活动。然而,其实一封爆笑的信?它讲述了两个好朋友,西和哈哈,在分开一段时间后互相写信表达感情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儿童的内心体验,引导儿童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对故事内容的深入挖掘,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使社会教育活动成为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艺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所包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应该注意什么?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分析教育内容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比如为大班设计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合作?的意思。什么是合作?从人数上来说,合作要两人以上参加。从目的上来说,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从内容上来说,很难。从形式上来说,就是* * *一起完成任务。所以老师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解决难题。如果老师听不懂呢?解决问题?,很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儿童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因此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设定为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时学会倾听、表达和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落实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

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很多青年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本班级孩子的特点、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够,导致目标设计不当,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应该不同。一般来说,小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行为技能训练和习惯养成为辅;大班注重社会经验和行为习惯,同时注重促进孩子的社会认知发展。用社会教育活动?给特别的你特别的爱?比如说。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难度是体验残疾人的情绪,大班的难度应该是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和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幼儿的个体教育。有些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注意纠正这些儿童的问题行为,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时,要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儿童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为了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了解不同儿童的个体差异。同时,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厘清社会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参考资料: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2]朱智贤。心理学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3] [4] [10]陈。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0,370,312。

陈。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8-343。

〔6〕杨、邹晓燕。3-5岁儿童跨情境稳定性的研究?美国的独立。国际早期教育杂志,2005,13(2):171-178。

张文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3-184。

黎小雯。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点击下一页了解详情> & gt& gt幼儿园社会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