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大论题
鉴真(688-763),字淳于,扬州人。他在14岁时出家,他的法名是鉴真。他对佛经有很深的了解,尤其擅长。天宝元年(742),日本学者荣睿和赵朴访问鉴真,邀请他代表圣武天皇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同意,并立即建造了一艘船,为第二年春天准备食物。由于干扰,此行未能成行。鉴真并不气馁。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带领弟子、画家、工匠等百余人。,出发去东道口。途中船被巨浪损坏,东渡失败。然后第三次和第四次东渡还是没有成功。天宝七年(748),第五次东渡,再次遭遇大风大浪。风陡水黑如墨,形势险恶。随着涌浪,船突然上山,突然好像掉进了深谷。船上缺少淡水,喝了海水就腹胀。漂流14天到达海南岛南部。这一次,荣睿和赵朴一起旅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率领20余人乘坐日本出使唐朝的木船东进,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住在首都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挥的唐赵体寺建于奈良,反映了唐代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的干画法(即夹法,将麻布涂在泥塑上,颜料反复涂抹。油漆干了之后,去除泥土,图像就形成了。这被称为去活化干漆。在木制模型上画雕像叫木芯干漆。他用鼻子闻药物,为日本识别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广德元年(763年)去世后,葬于奈良的唐赵体寺。相传其弟子创作的鉴真干漆像一直安放在寺内,被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艺术史上最早的人像雕塑。鉴真雕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体现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认为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故乡扬州探亲,后在京巡展,展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之间的不断交流,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甚至生活方式上都深受中国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革新”。这一改革对高翔玄理和长期在中国学习的僧侣们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模仿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制度,模仿隋唐科举制度,采用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参考隋唐的法律,制定了大宝法。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井(今奈良)。都城的建筑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和排列也几乎一样。还出现了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迁都平安(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
8世纪以前,日本人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叙事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高僧空海在日本人使用中国汉字注音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的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也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
朝鲜半岛的朝鲜、百济、新罗在唐初就与中国有交往。新罗于67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后,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直至唐朝末年。两国互派使节,不断地由陆路和海路往来。“奉命送别,全城遣使”的诗句,派往新罗当使节,可见国人对派遣使节到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节带着珍贵的礼物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珍贵的礼物。开元年间,曾赠一次给新罗300匹精美的丝绸(唐代给十匹杂色,通常包括两匹绢布、两匹绢、两匹绢、四匹绢)。新罗派遣大量留学生到长安留学。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837年,唐朝新罗学生多达216人。840年,完成学业回国的新罗留学生有105人。从821到唐末,新罗有58名学生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取得了“宾公”(意为外国进士)。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进士,29岁回到新罗。他用汉文撰写了20卷《归毕沅耕》,保存了当时中国的大量史料,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新唐书》中有记载,可见当时已有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后带回了许多中国文化典籍,对吸收和传播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上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去唐朝读书,考上了进士。回国后,崔致远当过侍者和翰林学士,晚年因不满国事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发展。他出版了20卷诗集和散文集《归更》,引起了中国文坛的关注。
新罗商人来中国做生意。
唐朝和朝鲜半岛之间的贸易非常繁荣。新罗商人到唐朝大量贸易,从北方的邓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出发,到达南方的滁州(今江苏淮安)、扬州。滁州有新罗亭,莱州有新罗广场,都是新罗人集中聚居的地方。新罗商人把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带到唐朝,贩卖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新罗产品在唐朝的进口中排名第一。
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新罗人广泛研究了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天文、历法和医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影响很大。8世纪中期,新罗模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重建了自己的行政组织。中央设立执事省,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执事省由三府三司组成,相当于唐朝的六部。8世纪后期,新罗也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新罗都城平壤,仿长安、洛阳而建,也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学书籍教学生。韩国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很受中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定下的十首乐曲中有一首是高丽乐。
玄奘西游记
玄奘(600-664),俗名陈,字易,洛州(今河南偃师苟镇)人,13岁出家。后人称他为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经典三部曲——佛经、戒律、阐发、注释的统称,熟悉三藏的僧人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和长安学习佛教理论。他觉得佛教宗派多,佛经翻译错误多,让人无所适从。他决心在天竺研读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从长安出发,混入回西域的商贾,独自离开玉门关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漠河焉耆),从天山南路穿过新疆,越过青脊,穿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然后沿着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他参观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末,到了墨界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住在这座庙里的和尚是印度佛教权威。他90岁了,已经不讲课了。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好,他特意收玄奘为徒,传授他最难的佛经——瑜伽理论。玄奘花了五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成绩优异,成为那烂陀寺十大驱魔人之一。随后外出求学,游历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家辩论,使他在天竺声名鹊起。贞观十五年(641),回到那烂陀寺讲学。那烂陀派的一个反对者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抗战国王,声称没有人能反驳其中的一个字。杰日王把论文交给杰贤,决定在国都曲女城召开学术会议。玄奘和1000多名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了会议。杰日王接见玄奘,问太宗和中国的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唐太宗的政绩。抗战国王对此极感兴趣,立即派特使前往长安郝彤。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群女城辩论赛开始。天竺18的3000多位国王、佛教徒、婆罗门参加了会议。玄奘担任大会主要发言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批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大会上宣读。同时抄了一份,挂在会场门口,按照惯例写明:谁若能据理反驳一句,就斩主赔礼道歉。但是五天后,没有人来辩论。大会历时18天,大家对玄奘的精辟言论印象深刻。大会结束当天,戒日王与18国王互赠厚礼,均被玄奘婉拒。最后,抗战国王恳求玄奘骑上装饰着漂亮建筑(chuáng)的大象,绕道去见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