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环境保护参考
围绕西藏的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和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探讨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体系、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和发掘民族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西藏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概况
1.该地区地理环境现状及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的青藏高原上,幅员辽阔(面积122.84万km2,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人口242.7万,以藏族为主(95%以上)。全区辖7个府(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景优美,蓝天碧水,空气清新,藏族文化悠久灿烂,民族风情浓郁,藏传佛教神秘莫测,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含量很低,主要河流水质能够达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该地区86.1%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由于严寒和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最初人口少,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低,加上国家的各种保护措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状态。但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质量不高,有退化趋势。通过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投入严重不足、环保意识淡薄等造成的整体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因此,只有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才能顺利实施。
2.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历史悠久。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都是历史古城,曾经显赫一时。但是,西藏的封建农奴制长期以来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生产力低,人口少,对环境影响小。在西藏,现代意义上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有效措施,西藏各项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数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65438年到0984年,中央政府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个省市援建43个项目,总投资4.8亿元,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宾馆、招待所和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生活等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65438年至0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帮助西藏建设62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1]目前,项目大部分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描绘了西藏未来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必将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市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至280万(含流动人口)。虽然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的自然高原条件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2%-0.3%,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口的增加必然导致西藏生态的人为脆弱。例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不足20万人增加到47.45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2.39万人(4719%),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目前拉萨没有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和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不合理的砍伐森林,非法猎杀野生动物,滥采滥挖天然矿藏。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内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提出的,现在已经成为人类追求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在成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质量的提升,包括城市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和精神文化氛围,以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能以牺牲今天的经济发展为代价,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恶化和子孙后代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
现代城镇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面临着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要特别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使其具有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这个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使自然、城市经济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这也将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运行。
第三,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来说,西藏的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结构,以农牧业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缺乏真正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行。因此制约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从而带动经济。
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繁荣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实际情况,西藏必须重视中心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
最后,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必须客观上打破地理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流动,积极接受周边地区有益的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西藏只有进一步对外开放,才能促进本地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西藏城市只有开放,才能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中的企业才能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合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内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有一定距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人口、资源、环境同步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指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不仅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个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层面,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适度的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和积极保护环境。如果这三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处理不好,或者不能协调,就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
西藏是中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应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相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西藏大部分地区农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闭塞,对科技和新事物接受能力差,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提高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的美丽家园。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一切有利的社会条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事业,维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发展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也要看到,随着城镇的发展,出现了局部的“高原反应”现象,出现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适合西藏吗?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中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挑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城镇面临着空气、水、垃圾和噪音污染等问题,以及土地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退化的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的开通,必将掀起西藏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的质量,尽快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要解决西藏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从“决策”的源头上控制污染,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决策失误导致重大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农业开发”造成大面积湿地破坏。片面实行“以粮为纲”的政策,导致毁林及由此产生的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80年代制定的扶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一些地区“十五”企业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6]东部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的影响是宏观的、累积的和长期潜在的。如果在决策前期不注重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规划层面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性原则应该是政策的核心和主体。
3.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城市不仅需要完善的城市功能,更需要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恶化中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规划侧重于“以生态为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思想的角度,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规划,使城市朝着更加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具有独特的生态和自然条件,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管理运营成本低、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的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城市发展模式,避免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和经济的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行。其次,西藏城市、西部地区和全国不同层面的规划要结合起来,把城市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第三,尝试将城市空间系统与生态系统、空间规划、生态规划、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符合西藏城市长远发展要求的最佳规划方案。
4.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为西藏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人民是中国56个民族团结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西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开发了雪域高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特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成就喜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深厚的西藏文化将为西藏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并将直接影响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城市文化会极大地促进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从而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在西藏城市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藏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引导、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作用,使之成为西藏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成为建设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范。
四。结论
西藏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精心规划,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寻求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西藏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净土”。
参考
1.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中国藏学,1995(3),140~144。
2.拉萨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国籍,2002(10),44~46。
3.罗蓉战斗队。刘洪平。西藏在环保浪潮中发展--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西藏研究,1996(3),28~36
4.唐·。城市化的新理念--生态城市。生态经济,2002(4),26~27
5.朱熹朗杰。高原文化的新面貌。西藏艺术研究,1995(3),4~7。
6.喜宝。李翊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