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研究论文
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医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状况,并对相关文献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自我意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医德和科学精神有关。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虽然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非常重要。说到医学教育,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1]。因此,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并做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学者们对职业精神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认识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和职业情境上。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医学职业的四个要求,包括珍爱生命、有责任感、观念正确;尊重病人;与患者及家属相处时,表现出应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并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基于相关文献[4-6],课题组认为医学生职业素质是医学生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现状
为了了解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现状,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养,为学校开展相关教学改革提供更有效的实证数据,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培养计划,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相关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相关实证研究。该调查于2015年4月至6月进行。调查对象为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2013、2012年级的医学生和2010、2011年级的临床医学实习生。* * *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30份,有效722份,有效率90.3%。此外,还对20名实习生进行了现场访谈,记录并整理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得出医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
2.1自我专业素养发展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备受关注。个体对职业素养的自我认知会直接影响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据此,课题组分析问卷数据后得出结论:我院8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同时,89.0%的学生高度认可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团队意识;此外,89.9%的学生对学院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意图表示理解,并表示相关的医德教育和专业课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图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除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外,医学生其他专业素养点的自我认知水平有待发展和提高。
2.2注意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
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7]。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主观上,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临床技能掌握较好;6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71%的学生对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很有热情,善于通过不同渠道学习。从客观的教学效果来看,我院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确实扎实。汕头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医学生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平均分75~77,成绩优秀[8]。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医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掌握较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大环境的推动,当今社会对医生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对医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知识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高了医学生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第二,医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医学专业在各高校的招生专业中分数普遍较高,且大多是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为他们在医学专业的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访谈结果表明,教学医院的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受访者表示,学院实践课程为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熟练掌握临床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3倡导良好的医德
虽然当今社会仍有部分医生专业素质不高,影响了整个医疗系统的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但是医学生还是提倡良好的医德。课题组在对我院医学生的原因和医德问卷调查中发现(图2),不仅有73%的学生是基于个人想法选择医学专业,而且有92%的学生坚信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并以此为荣。更重要的是,95%的同学坚信医生的善良,并要求自己。同时,统计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只有7%的医学生在实习和见习期间没有坚持尊重和关爱患者。此外,89%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只有1%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团队合作意识。就利他主义而言,调查问卷显示,95%的学生愿意帮助身边的人,而25%的学生表示不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1%的学生社会责任感较弱,76%的学生对社会疫情比较敏感,有防范和提醒身边人的意识。综上所述,医学生的医德思想是积极的,倡导良好的医学职业氛围。
2.4有待发展,提高科学探索精神
复旦大学医学院2065 438-2005年医学生职业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该院医学生更注重“尊重他人”和“利他”的自我认知,而八年制医学生的两组数据则提示他们没有很好地做到“追求卓越、追求卓越”[9]。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生职业道德调查也显示,只有20.0%的医生认为实习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医生或查阅资料[10],说明大部分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有待发展和提高。相比之下,我们医院在这方面更乐观。课题组的调查数据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喜欢坚持不懈地探索,直到解决为止。这要归功于我院十多年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深入的PBL[11]教学改革。尽管如此,调查中仍有17%的学生未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我院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仍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3提高医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
3.1完善实践课程,强调职业素质各方面的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部动机是医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自我意识,有利于激发医学生产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意识地提高其职业素质。不断完善实践课程,加强各方面专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职业精神。学生只有理解其内涵,才能自觉提高素养。第二,需要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的各个方面同等重要。针对医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没有意识到专业素养的其他方面同样重要的现状,我们应该倡导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尽可能展示专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强调相关内涵的重要性;同时,医学院校也可以适当增加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如我院构建实施的“医生之心”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医学生注重各方面的专业素养,实现全面发展[12]。第三,要严格控制教师的专业性。学生的大部分知识和临床观念来自于老师的言传身教。临床医生有意识地将人文关怀等内容融入教学,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因此,医学院校应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进行考核,以保证教学质量。
3.2加强医德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医德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自我升华。从问卷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学生立志成为医生,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和见习期间未能做到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因此,课题组认为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开展伦理讨论等课程,提高我院[13]学生的医德水平,促进其思维活跃。此外,结合我院及其他医学院校部分学生不重视团队合作的实际,提出进一步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三点建议:一是教师要将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如鼓励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二是学生以小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和考核,规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习和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第三,学校要鼓励学生参加团队活动,通过学院交流、技能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14]。
3.3重视科学教育,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和态度,得益于教育对科学精神的重视[15]。提高学生在科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基于以下几点。首先,可以从课堂入手,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普及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有效的PBL【16】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开展PBL教育的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PBL教学体系。教师是PBL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高校在聘请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教师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组织指导能力和综合知识的丰富性,培养合格的PBL教师[17]。其次,在课外学生活动中,要围绕科技创新主题开展一些活动,比如举办科技月。通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科学实践机会,培养他们求真、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最后,在一些大型活动中,鼓励学生参与,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以获得一定的催化作用,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医学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代代相传,在训练中不断成长。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关系到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走向和升华。课题组在实证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是基于对医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的关注,希望能找到提高医学生整体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
;